成都文化产业“提挡加速”

2014-05-14 16:53闵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成都

闵杰

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7月访华时首站选择了成都。在短短的“成都时间”中,默克尔除了出席中德新型城镇化论坛、考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外,还亲自到农贸市场买豆瓣,学做宫保鸡丁……

近年来,成都成为外国政要频频造访之地。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副总统拜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澳大利亚总督布赖斯……吸引这些政要纷至沓来的原因,是成都日渐成为西部经济的高地,在这个高地上,不仅可以放眼西部市场,甚至可以打量“中国新未来”。

要真正撬动“新未来”,成都敏锐地选择了一个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杠杆。蓝顶艺术基地、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东郊记忆产业园、东村文化产业功能区,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成都开枝散叶。

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403.9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96%,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整体增速,迅速成长为全市优势产业。成都并不满足于此,作为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力图让本土文化走向世界,将于今年9月14日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示成都丰富的文化及科技、商贸、金融现状,展示成都由古到今发挥对外交流的巨大作用。

在这座千年来中国唯一没有改换过名字的城市,不仅温润质朴的生活方式被沉淀为文化体验,更多艺高胆大的艺术家、创新者在这里涌现和汇聚,赴一场文化之约:关于文化,也关于产业;关于城市的记忆和传承,更关于创新和未来。

当代艺术独领风骚

“成都是一块艺术福地。”

在成都本土艺术家、“伤痕美学”代表人物程丛林看来,成都东南西北都有艺术家群落,“蓝顶”、浓园、“西村”“北村”等等,让成都无愧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

但与北京上海不同的是,曾经靠艺术家们基于爱好在城市边缘自发聚合生长的“圈子”文化,开始进入政府的规划视野,成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全国重要艺术群落之一、已经成为成都当代艺术地标的“蓝顶艺术中心”,就是这种新路径的产物和成果。

当年,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四位艺术家租用了成都机场路旁的闲置厂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因为厂房是铁皮蓝顶而命名为“蓝顶”。

蓝顶的影响力逐渐远播,一百多位艺术家聚集于此,成为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群落。但由于原址环境、场地等因素受限,蓝顶的未来遭遇瓶颈。

恰逢成都市着力打造的三圣乡“五朵金花”风景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于是,邀请蓝顶艺术家搬迁至这里,为他们创造一个永久的艺术栖息地,并用艺术产业链改造当地以“农家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神来之笔。

很快,艺术基地一期“蓝顶艺术中心”落成,十四栋风格各异的工作室亮相,周春芽、何多苓等14位著名艺术家入驻这里。

目前占地1500亩的二期项目已经启动,位于成都锦江、双流、龙泉三地交界处,被三圣花乡环绕。区内除规划有公共艺术机构、美术馆、艺术中心、产权工作室和租赁式工作室,还包括了雕塑、摄影、动漫等相关衍生行业基地。建成后,将形成若干艺术村落阡陌相连的格局。

当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因为艺术资本的作祟、创作主体环境恶化而出现艺术园区功能转型、艺术人才流失时,成都的“蓝顶”却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世外桃源和精神原乡。

而对许多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来说,“蓝顶”则成了他们的福地。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的雷巧武,在“蓝顶”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机遇期。

雷巧武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毕业后放弃了找工作,选择坚持艺术创作,暂时没了经济来源。那是一段困顿到拮据的生活,每月仅靠大哥寄来的600元生活费接济度日。为了节省房租,他几乎一年换一个地方,最寒酸的時候,住在月租金50元的废弃厂房里。

5年时间里,雷巧武没有卖出一张画,没有收入。这一切,在他搬来“蓝顶”之后,有了逆转。2013年,他获得在广州举办的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年度新人奖。有了知名度后,他在2013年就卖出了二十多幅作品,有画廊开始慕名前来希望签约。2014年,他入选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被视为极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

“以前都住在小区里,没有艺术氛围,自己慢慢也变得闭塞,不愿与人交流。”雷巧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蓝顶,他找到了氛围,找到了圈子,找到了自信,更找到了合适的艺术栖息地。

蓝顶吸引的不仅是艺术家,还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商人。“蓝顶已经举办过数十场颇具影响力的展览,每个月都有艺术品鉴会。”蓝顶艺术馆馆长廖慧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蓝顶正在从纯粹的画家村向当代艺术引领的创意产业区转向。

在蓝顶周边,画框生产、艺术品物流配送、艺术商业、艺术会所等陆续兴起,甚至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也开始参与到这个经济生态圈中,开始形成集文化艺术体验、都市农业体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园区。

“进可天下,退可田园。”有业内人士认为,蓝顶的人文磁场和模式样本,不但在成都自成一景,在全国也独树一帜。

著名画家周春芽将蓝顶形容为“艺术区域与一座城市的共生关系”。而蓝顶美术馆的操刀设计者刘家琨认为,蓝顶是扎下根的,是维持山野的原乡面貌,彼此汲取营养,探索如何让艺术生态与城乡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创意产业风生水起

除了原创艺术,更多文化创意产业在成都的一些角落、老旧厂房里“无中生有”,用创意让这些角落和老旧厂房再次“涅槃重生”。

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红星路一段35号,原是成都军区印刷厂。经过一番改造和修葺,被打造成中国西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红星路35号”。

这里的外观就别具匠心。旋转成90度、180度、270度的小房子搭积木般堆砌在一起,形成纵横交错的“蜂巢”。

入驻园区的同样是一些以创意和匠心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园区里的成都新媒体驱动中心是一家以研究智慧城市为重点的创新企业,该中心运营机构潘朵拉科技公司总经理王菁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运用新媒体的创新和多样性的表现方式,能更好地支撑政府决策、办公信息化、城市运营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目前,成都市一批真三维社区地图、电子政务系统、公安局指挥系统都来自该中心的创新研发。

以艺术品、收藏品和文化用品为主营方向的雅道清心等原创艺术机构也看上了这里的氛围,该机构品牌总监梁飘逸认为,“这已经形成了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条,我们需要的设计、展示等所有环节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

工业设计则是园区核心产业,现已汇聚洛可可设计公司、浪尖工业设计公司、嘉兰图设计公司、艾玛设计公司等国内一流工业设计公司入驻园区。

到2013年底,入驻园区的广告类企业已达近267家,打造了一条以广告创意设计与传媒印务、网络数字、电子出版及广告交易等上下游产业相聚合的全产业链。

2012年7月,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和财政部的3000万元财政补贴,成为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区。

这里是成都文化产业的破题之作,如今成了成都创意达人的大本营和文化产业的点子市场。

预计在未来5年,园区将集聚上千家广告企业及关联企业,建设10栋广告专业楼宇,培养5000名以上广告专业人才,带动当地就业10万人以上,区域广告及关联产业经营额超过100亿元。

除了红星路35号,越来越多功能各异、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功能区在成都风生水起。其背后,是文化与科技正在日臻融合,这也得益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力。

“东郊记忆”是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为基础,打造以数字音乐、网络音乐产业为核心,多消费端类型产业聚集,同时能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东郊记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

新产业有大气候

文化产业的意义在当前我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被置于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已成举国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在成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如此分析。

对于未来,成都的目标是,要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而支撑这一目标实现的路径是: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成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园区、楼宇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体制改革的脚步也在加快。几年来,成都调整和改革文艺院团,组建了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博物院、成都演艺集团。同时,以资源整合为重点,组建成都文旅集团,做强做大国有文化集团,探索文化旅游业运营管理新机制。

但制约和挑战也无处不在:文化产业总量不大,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不多,核心创意人才、领军人物等文化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

而所有的挑战,归根结底,是对政府文化产业规划和引导能力的挑战。在成都,这些挑战已经一一开始破题。

蓝顶艺术中心的筹建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边界颇受赞誉。全国首创的产权工作室模式,让艺术家有了永久的安身之所。政府通过集体土地的流转,保障艺术区用地和规划的合法性,破解了困扰各地艺术区的短期性难题。

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家泽看来,蓝顶模式是政府、艺术家和艺术产业经营者良性互动的一个范本,“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厘清政府的定位。政府为蓝顶艺术机构提供了好的政策,政府提供的是扶持和引导,而不是指挥和决策。”

“很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价值没有足够认识,或者没有招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切入。”陈家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成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比较到位,认识也比较清醒,“成都第二产业,包括IT、汽车制造增长很快,文化产业是幼稚产业,但空间极大。”

在他看来,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禀赋是资源丰富,但如果这些资源没有产业化,就会成为闲置资源。对此,陈家泽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桌极为丰盛的宴席,上桌以后,不知道筷子要伸向哪里。”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如何理解这两者,把它作为幼稚产业来看待,结合自己的禀赋资源,出台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政策极为关键。”陈家泽坦言,近几年,成都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在这条道路上努力摸索前行。

为抓好政策引导,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立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出台涉及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每年市本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不低于2亿元。

对成都而言,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品牌已经名声在外,如何打造更多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从而为整个城市品牌再添一翼,也成为成都的下一个课题。

“品牌的形成是水滴石穿的过程。”陈家泽说,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钱,还包括政府的持续关注以及艺术家、企业家的韧劲,“这是成都下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中最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的,绝非一日之功。”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园区成都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