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旧思维,无“新冷战”

2014-05-14 16:53何亚非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新冷战美俄中东

何亚非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

乌克兰危机加剧,美欧制裁俄罗斯不断升级,不久前北约峰会决定在东中欧和波罗的海国家部署北约紧急反应部队。美俄对峙上升,欧洲局势再度紧张。

中东风声鹤唳。“阿拉伯之春”冰冻三尺,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等国陷入内战,恐怖主义蔓延,“伊斯兰国组织”(ISIS)攻城略地,气势凶猛。奥巴马总统正四处游说,组建打击ISIS的国际联盟,以免海湾局势失控,危及美国的中东利益。

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日本铤而走险,借美国实行“亚洲再平衡”之际,挑起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挑战中国底线,试图推翻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越南、菲律宾也在海洋权益争议中跃跃欲试,扩军备战。东亚擦枪走火的风险增大。

这个世界难道要重回上世纪地缘政治的“噩梦”,步入“新冷战”?还是在全球化、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的混乱是各方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凸显、矛盾累积爆发的结果?要看透国际形势的变局和走向,需要冷静观察、客观分析、慎重定论。

美俄讨价还价

历时近50年的冷战,是美苏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军事联盟的对抗和全球争霸。而目前的乌克兰危机中,美俄对峙加剧则更多是地缘政治“挤压”与“反挤压”的表现,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乌克兰危机是西方一手造成的,是美国与俄罗斯地缘政治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20年来,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现实主义思想指导下,推动北约和欧盟一波又一波的东扩,将俄战略空间“挤压”得所剩无几。1999年,捷克、匈牙利、波兰加入北约。2004年,七个前苏联集团成员又入北约。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也步后尘。对此,俄罗斯无力抗衡,但早已憋足了气。乌克兰危机爆发,使俄不得不绝地反击,将黑海舰队所在地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俄版图,以免北约在那里建立海军基地,威胁俄安全。

乌克兰危机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了对美外交战略的辩论。不少人批评美政府处置不当。美国著名学者米尔斯海默最近撰文指出,美国和欧盟应该对乌克兰危机承担主要责任,因为美欧逼普京太甚,走得太远了。

目前美欧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危机的斗法,更多是就乌克兰的未来作用“讨价还价”。双方都无意兵戎相见,而希望实现乌克兰危机的“软着陆”,使乌在今后美俄地缘政治折冲中起到“缓冲地带”的作用。从普京与奥巴马既强硬又留有余地的互动中,“太极推手”的味道颇重。在乌克兰政府内部,意见分歧也很大,总统与总理的表态截然不同。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早已不是相互隔绝的两大阵营了。西方制裁俄罗斯,虽可能对俄经济造成较大打击,但要将俄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完全边缘化也是不可能的。同时,重回“冷战”将打破现有国际战略格局,于美俄均无太大好处。

美俄再度对抗,将搅乱美战略东移亚洲的布局,美有可能被迫进行“两线作战”。欧洲、亚洲、中东三大地缘政治板块的位置,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战略意图不外乎是利用乌克兰危机,既“挤压”俄罗斯,又重振北约,同时迫使欧盟加大军费开支,为美分担欧洲安全的责任,并拉开这些年越走越近的俄欧关系。这些目标,已初见效果。

在地缘政治方面,俄罗斯其实更有军事优势和战略影响力。就制裁而言,美欧如不冻结俄金融资产,则无法有效打击俄经济;拿金融开刀,又很可能使本已脆弱的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2013年美俄贸易还不到300亿美元,而且欧盟对俄能源属刚性需求,短期内难以割裂。况且,俄通过增加与中国等金砖国家的贸易,完全可以弥补制裁造成的缺口。美国在外交上将俄罗斯踢出八国集团,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但从长远战略看,再度“冷战”对俄损失较大,将使普京“强国梦”更为渺茫。这也是普京在乌克兰危机中坚持软硬两手的主因。

美东移战略不会改变

中东局势的最新发展表明,美新世纪伊始设计的“改造大中东方案”遭遇失败。这些年的形势变化始料未及,早就脱离美国原先设定的“轨道”。美被迫出手应对,实属无奈之举,既非“冷战”,也非“热战”,只是其全球反恐战的延续。

以近期ISIS异军突起为标志,中东地区政治、军事、反恐局势呈现出的复杂性和无序状态,打乱了美全球战略部署,已影响到美中东利益和作为“离岸平衡者”的可信度。在美国的地缘政治中,中东板块分量加重,迫使美“重返”中东,集中对付眼前的安全威胁。当前适度加大对中东投入,以免局势失控,在意料之中。

然而,美无意过深卷入中东事务,而是想通过组建国际联盟等做法来分担压力和责任。故奧巴马总统很早就划出“红线”,美国不派地面部队直接作战。美从现实主义地缘政治考虑,历来视欧洲、中东、亚洲三大板块为美必争、必保之地。具体操作上,会根据形势变化作轻重缓急的处理。

总的看,美对外战略总体收缩、重心东移的态势不会改变。

过时的冷战思维

“新冷战”系美西方理论界部分学者的观点,并不表明世界格局已发生根本变化,我们重新陷入了“冷战”的泥潭。但是,美国的一些做法确实让人感到“冷战”的寒风。有美国学者认为,如今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美国和西方犯了战略性错误导致的结果。

在西方的战略思想中,常将世界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国家: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和以俄、中为代表的“威权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在美国和西方地缘政治的字典里,这种非友即敌的思维范式长期存在。丘吉尔当年发明“铁幕”说,把世界划分为两个势不两立的阵营。这种在美苏两极对抗中固化的“零和”思维范式,就是冷战思维。美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不可谓没有战略思维,但他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却称,中国是与西方“民主桥头堡”竞争的“远东之锚”。如果美中没有地缘战略上的共识,美在亚洲将失去立足点。

这种非友即敌的二元论,危险性可想而知。它曾是冷战爆发的思想基础。在全球化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模式仍影响着不少国家的外交政策、战略的制定。它脱离实际,就像“身体进入了新世纪,脑袋还留在旧时代”。

我们看到,美国出于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需要,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就对中国实施了“非友即敌”、充斥“冷战”思维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导致双方摩擦增多、猜忌增多、麻烦不断。

澳大利亚学者怀特在梳理美国外交战略时,将奥巴马政府外交与“杜鲁门主义”相比较,结论是,美国推行“奥巴马主义”是要对中国进行“新冷战”。希望这只是学者的一家之言。如今的世界中,“冷战”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遭到各国人民的反对和抵制。

破解“修昔底德陷阱”

在破解当前的地缘政治难题上,“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国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也许可以为世界所借鉴。这种思想,已经深深浸润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发展战略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崛起中的中国将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以往“国强必霸”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这样的基因。一席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的外交战略。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地缘政治也是变幻莫测的。近年来在不少地区尤其是中国所在的东亚,确实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对抗与零和性质的现象。但是现在就下结论说,世界已经进入“新冷战”,不但为时尚早,也与现实不符。

猜你喜欢
新冷战美俄中东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