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球环境基金(GEF)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监督评估程序和管理要求,2013年6月~9月,受UNDP的委托,对“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生产控制和虫害综合治理(IPM)技术全额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终期评估。
经过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对项目的总体评估结论是∶项目精心设计、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成效显著。经过4年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削减三氯杀螨醇生产和使用中产生的滴滴涕(DDT)排放,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确保国家履约计划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消除受控物质的环境隐患。2009年5月17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包括DDT在内的4种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011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POPs替代品列为鼓励类,将三氯杀螨醇生产列为限制类。
在项目推动下,作为国内唯一的封闭式三氯杀螨醇生产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对外合作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改进和优化了其生产装置,实现了DDT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并承诺于2014年彻底关闭封闭式三氯杀螨醇生产线。另外,项目还关停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这两条国内仅有的非封闭三氯杀螨醇生产线,彻底停止了用于三氯杀螨醇生产的DDT用途,对两个停产的三氯杀螨醇生产场地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估,完成了1600余吨高浓度DDT废物的清理和处置。
评估组认识到,这一项目活动的实施至关重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兑现了中国于2009年5月停止特定豁免用途、全面淘汰首批受控的杀虫剂类POPs的履约承诺,为消除DDT的使用、排放和残留,并最终消除含滴滴涕的三氯杀螨醇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探索示范技术,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项目选择了山东省沾化县、湖北省宜都市和陕西省洛川县3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对棉花、柑橘和苹果的螨害进行综合防治,引进、示范和推广IPM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3个示范县(市)充分发挥各自潜力,从能力建设、政策制定、监管加强等方面着手,通过一系列的推广、培训和政策激励活动,使三氯杀螨醇替代技术在山东、湖北和陕西3省得到全面推广。
通过现场调查,评估组发现,地方植保技术人员、农民、农资销售商等相关人员对POPs的危害有了深刻认识;成功掌握了三氯杀螨醇替代技术并自觉在生产中加以应用;农资经销商上缴了库存的三氯杀螨醇商品,并不再进行新的三氯杀螨醇商品的销售;库存三氯杀螨醇商品经统一收缴后,交给专门的部门予以销毁。2011~2012年,3省植保总站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三氯杀螨醇应用情况调查和替 代技术筛选的通知》和《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三氯杀螨醇》的文件,以及《替代三氯杀螨醇实施虫害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IPM技术示范经验得以在3省内全面推广。
评估过程中,所到之处,充分感受到农民、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工作的热情,对项目活动的支持和对项目成果的自信。尤其是示范区的农民,其热情的态度、真诚的言语、灿烂的笑容,使评估组真切地感觉到,IPM示范的实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他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机会,提高了收入,从而改善了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激发了一线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汇聚有关各方的积极力量。从国际到国内,项目团队体现出了一种积极合作的精神:UNDP与中国政府的合作、环境保护部与农业部的合作、政府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专家团队与一线农民的合作,这种多方位的紧密合作形成的凝聚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为国际执行机构,UNDP成为项目技术引进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对外合作中心以其丰富的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经验,成为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的中枢,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确保项目严格按照既定计划,保质保量、按时到位地执行并全程接受外部监督;农业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则为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IPM技术实施与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个示范市、县成立了以主管市长或县长为核心的项目领导小组,按照项目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活动,成为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力量。
评估过程中,从各项记录和档案来看,在项目实施的各层面,项目管理团队密切合作,全面落实和推进了项目活动的实施。各方良好的项目管理和合作机制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保障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了IPM促进中心、螨害监测中心以及农残检测中心,为项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构保障。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技术培训,推进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每个示范县、市的农民不仅积极参与IPM示范活动,积极参加地方组织的IPM技术应用培训,而且可以享受专业的螨害监控讯息和农残检测服务。3个项目能力建设中心的成立,不但建立了机制,还培训了技术骨干,全面提高了当地农业技术生产力水平,为项目成果的可持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估过程中,评估组切实体会到,通过项目的实施,农民和公众对三氯杀螨醇和高毒农药的使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的风险理解深入,产生了积极的催化效应和驱动力,尤其是在能力建设方面进展显著,成为示范项目成果在全国推广的重要基础。
五是编制推广计划,实现行业技术的全面升级。项目多次组织全国性磋商会,编制《全国推广计划》,并于2013年5月由农业部相关主管部门印发全国农技推广部门实施。为推动落实,对外合作中心联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宣贯会,对《全国推广计划》的组织实施作出了全面部署。
评估组认为,通过《全国推广计划》的实施,对推进全国三氯杀螨醇的淘汰、深化农业生产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每年淘汰2800吨用于三氯杀螨醇的DDT生产和使用,淘汰了每年350吨的DDT残留和1350吨由于三氯杀螨醇生产而造成的DDT排放。通过推广IPM技术,提高了农民环境意识,有效地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带动了农药工业的产业升级、农业生产水平的技术更新以及农民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兑现了国际承诺,实现了污染控制,保障了生态安全,对于推进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提升全球环境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国履约项目的成功典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