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里人
『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今天提到春天的节日,立即会想起清明来,而上巳节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了,甚至很多人从来都不知道中国曾有这样一个节日。实际上,游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季佳节『上巳节』。
踏着松软的泥土,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寻觅着每一抹正在滋生的新绿……这么好的时光,当然要去约会春天,吟诗作赋。
游春,古人也叫踏青、探春、春游。《诗经·国风·郑风》里有一首诗歌,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它所反映的,是以今郑州为中心的中原之国郑国的春游风俗。每年春天,一出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当时许多单身男青年便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溱洧》一诗所述更加直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风和日丽,蛰伏已久的郑国男女来到溱水、洧水边。在一起春游中,他们增进了了解,两情相悦,最后互赠芍药以寄情、定终身。
《宋书》卷十五礼二引《韩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在郑国的习俗里,三月上巳这天,人们在溱水和洧水这两条河上招魂,以祓除不祥。所谓“祓禊”,是古人一种驱灾求福的仪式,就是把那些被认为是陈旧污秽的东西从自己身边赶走,使自己变得清新吉祥。
对于古人来说,秋去冬来,万木萧瑟,动物冬眠,大地沉寂,一切好像死去一样。然而,冬去春来,大地苏醒,万象更新,春天战胜严寒,自然界又复活了。此时,人们走向原野,走到水边,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尘垢,采香草熏除秽气,为大地招魂,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回到人间。
正是这个“水滨祓禊”的风俗,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因选取夏历三月中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游春、祓禊的场景。
到了汉魏时代,上巳“招魂”、“祓禊”的祭祀风俗逐渐衰落,而增加了许多“娱人”的成分。上巳节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人选择外出春游的标志性节日。人们这天来到水边,不仅是为了举行祓禊仪式,特别是王公贵族,似乎更注重游乐。尤其是魏晋时期,战乱不断,最高统治者为标榜风雅、粉饰太平,往往会在这一天到水边君臣同乐,修禊活动的重心已由民间转入帝王官宦阶层。官僚士大夫公务繁忙之余,难得有放松身心的机会,上巳节的游玩便成了不可或缺的享受。他们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上巳节的活动经过他们的陶冶日趋文雅,同时上巳节修禊也成为诗文描写的重要内容。
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记录诗人们的节日活动和感受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就是临水洗浴,以祛除灾病。这群诗人洗濯完毕,便依次临水而坐,搞“曲水流觞”的游戏,又作诗吟咏,抒发宇宙永恒、人生短促的浩叹,成为诗坛佳话。
春日踏青游赏,是唐代人们娱乐生活中普遍的活动。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唐人春日出游,亦主要围绕上巳节进行。这一天,人们虽不再去水滨洗去尘垢,但“祓禊”一词仍沿用不改,而聚会饮酒也依旧以“祓禊觞”相称。
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云:“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可知玄宗和群臣都到曲江游春了。君臣乘船,到曲江的中流捧水洗浴,该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陈希烈在《奉和圣制三月三日》中反映了这个细节:“上巳迂龙驾,中流泛羽觞……锦缆方舟渡,琼筵大乐张。”两船相并为方舟,可见船很大很稳,君臣坐在大船上,饮酒听乐。
陈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写道:“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帷竞野,袨服缛津。”洛水岸边,群公齐聚,车马众多,美女如云,帐篷相连,占满原野,服装绚丽,挤满了水滨。“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杨贵妃姊妹也于上巳节来到曲江之畔踏青了。杨国忠凭恃着杨氏的 宠贵,在此时机,更是百般招摇,“每游春时,以大车结彩帛为楼。载女乐数十人,自私第声乐前引,出游园苑中”。当然,春游人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长安少年。“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这些青春少年,结伴而出,并携带琼酿酒器,看到美丽景致,便随兴流连,“驻马而饮”。
唐朝之后,上巳节因让位给清明节,渐渐成了一个有名无实但异常美丽的文化记忆。“古老的上巳节实际上是一场全民膜拜春天的盛会,后来也代有传承。即使由于时间上的重叠,上巳节与寒食节一样被清明节收编,但逢春踏青的习俗依然被保留下来。”
宋元时期,踏青风俗愈加盛行,以至于“二月都城春动野”,民众争相踏青的情形犹如过节一般。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中,画面人物有800多人,牲畜8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可谓万民欢乐的宋都之春。到了清代,“闾巷妇女或盛服靓妆,出郭而队行”,其踏青盛况,不言而喻。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全文56句,却嵌入了68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
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游,古人爱之,流传至今。今天的我们,尤其是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现代都市人,更应到绿意动人的田野,到光景无边的水滨,寻野花烂漫,觅杨柳摇曳,去赞美春天的来临。
← 山堂文会图
王翚
整个画面充满了舒适的闲逸生活情境。绘景勾写得宜,空间的布置,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达到了前人未有的写景极致。
→ 湖山春晓图
绢本设色 25×26.7cm 陈清波
画中的湖对岸有一座气派的园囿,恰在绿树掩映之中,有一座粉红的秋千。西湖近岸小径上有一位骑驴士人,后面跟着两个家仆。这位士人遥指对岸的园林,似乎被其所吸引,或许他也注意到了那座秋千。这里,陈清波将山水画中的隐士形象变成了探春时节的一位有品位的游赏者。
清朝《院画十二月令图》以细腻华贵的笔触描绘了在十二个月的季节流转中,古代宫廷内的人们活动的图景。 此图为《院画十二月令图之四月》,描绘的是人们在雨中赏花的情形。
《东京梦华录》有一段颇有文采的语句,描绘了“游春”的盛况:“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于是相继清明节矣。”
游春不仅仅是郊游,它也有多重意义,其中之一大概可称为“同乐”。在游春之时,普通百姓获得与宫廷、贵族、有钱人一样的机会得以遍游园囿;仕女也获得与男子一样的在公共场合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