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叶末釉上的古文字刻瓷

2014-05-12 06:00李勤宝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刻瓷淄博甲骨文

李勤宝

《华夏文化》│刻瓷盘 │ 直径740mm│李勤宝

淄博,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琉璃之乡,陶瓷之都”,“淄博陶瓷,当代国窑”一系列的称号更使这座城市愈加地美丽动人。作为一名做陶瓷的淄博人,我常常鞭策自己,要不断努力,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对得起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美丽和责任。

淄博的陶瓷以刻瓷和花釉闻名,刻瓷就是使用金刚石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刀具,以刀带笔在陶瓷釉面上雕刻出山水、花鸟、鱼虫、动物、仕女人物、肖像及书法等各类题材的作品,并根据不同釉色和不同工艺赋色或不赋色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我主要是从事刻瓷,论文的题目也是涉及到刻瓷,所以花釉在这里我就不介绍了。

因一种古瓷名釉——“茶叶末釉”的“意外”出世,唐朝时的淄博制瓷业走向了辉煌。而茶叶末釉的几经浮沉,也凝结了不寻常的世事沧桑。那时,淄博的磁村窑已开始烧制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黑如漆”的黑釉瓷器。据传说,有一天,一位窑工无意中配错了料,结果一错烧出了千古名瓷。古书记载:“茶叶末釉,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茶,美如花,范为瓶,最养目。” 釉中均匀地布满针、片状自然绝妙的结晶体,似名茗细末而得名。茶叶末釉在当时名噪一时,成为瓷界一绝。经宋、金至元,战乱又起,这一绝技竟于此失传。天不留憾。尘封600年后,茶叶末釉又复出了,清光绪末年,一位名叫陈希龄的民间艺人踌躇满志,在博山一家陶瓷工艺传习所开始研制茶叶末釉,经过多年努力,茶叶末釉终于得以恢复。他制作的茶叶末釉器皿和雕塑品成为博山瓷器中的佼佼者,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古玩店收藏。新中国成立后,70多岁的陈希龄再度出山,把茶叶末釉技艺传承下去。一代名釉终又流传于世。

茶叶末釉是我最喜欢的釉色,因此我常常喜欢在茶叶末釉上做刻瓷,可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这个釉色。我尝试过很多题材,可作出的作品并不满意。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一次无意中在邻居家看到电视中介绍甲骨文的知识,我便开始对甲骨文着迷,从此一发不可收。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一字多形的变化美。另外,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越是研究甲骨文,就越发的觉得用刻瓷的手法刻制出来更符合甲骨文的气质。可当我想下笔刻制的时候,我有犹豫了,是用白瓷呢,还是青瓷,还是其他釉色的呢?于是我想到了茶叶末釉,决定在茶叶末釉上刻制甲骨文。

沙曼翁先生认为:“写甲骨把笔要轻,运笔要活,要学‘大米’的刷字。要中、侧锋互用,既要写出毛笔的韵味,又要有刀的感觉。”是极为精辟的见解。尽管甲骨文是由锲刻而成,但书写的痕迹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在临习甲骨文时既要体现锲刻的感觉,更要表现书写的味道。起笔微逆入纸,提笔中锋运行,驻笔平出空收。在行笔时切忌出现楷书的顿挫之法,笔致要简率、质直和畅达。尤其是要做到搭笔即成的迅捷运笔方式,做到急缓适中。临习甲骨文尽管以中锋为主,但要间或辅之以侧锋,以增其韵。甲骨文的转折,一般应断而再起,且不可一笔带过,形成圆转之状,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质。

比如说甲骨文“高”字。从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了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筑了。其下部应该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现后的一种建筑方式。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墙的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造。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比只用屋顶的要高大得多。

我在刻“高”字时,以线刻为主(刻瓷的工艺分为点刻、线刻、面刻、和釉雕工艺),为了突出文字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些殷商时期的装饰纹做背景,用以突出“高”字的含义。背景上用了点刻工艺和釉面的雕刻工艺,按照明暗和疏密的布局依次雕刻。因为茶叶末釉的颜色,文字我用了黑色颜料进行了填充,背景上我用了一点暗红。但整体刻制完成后,“高者,崇也”的字义非常直观的展示出来。从“高”字上我掌握了甲骨文的基本刻法,于是我又刻了一篇卜辞。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的活泼局面。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结合金文的特点,我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富有立体感,背景处理上用了面刻和点刻,并进行了釉面的处理。赋色方法也和甲骨文的处理上稍有变化。

在茶叶末釉上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更增加了我对茶叶末釉上刻制古文字的信心。

李勤宝个人简介:李勤宝,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陶瓷协会会员。1952年出生于山东淄博。1981年开始从事装潢设计。并于1991年去山东工艺美院进修学习装潢设计。之后一边从事装潢设计,一边学习刻瓷艺术。从事刻瓷艺术已经20多年间,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陶瓷艺术展览会及刻瓷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不少作品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猜你喜欢
刻瓷淄博甲骨文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山东淄博:“三云”活动助力复工复产
淄博少儿美术中心作品展示
刻瓷艺术浅谈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甲骨文“祸”字新证
民间工艺介绍(二十三)
三千年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