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新作业构建的实践研究

2014-05-12 18:17刘剑春
中国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实践性思想品德建构

刘剑春

一、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的再认识

1.思想品德学科性质决定学生要做“作业”——课程作业

思想品德学科是奠定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性,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建构正确的思想认知体系。人文性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情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的实践性,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就是一种新型作业。“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进行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必然产生综合性的作业要求。这些都要求学生做好“课程”作业。

2.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学生要做“作业”——实践作业

课堂学习获取的“思想品德”,只有经过生活实际的“锤炼”,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认识产生于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基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课堂获取的“认识”必须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而把课堂获取的“认识”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作业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完成学习目标引导下的“实践”作业。

3.思想品德中考考试需要学生做“作业”——考试作业

“无考不学习”,当前的学习国情决定要想真正学好思想品德学科就需要考试。否则,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就会在乡村学校“夭折”。在书面考试作业训练中,学生的考试心理得以稳定,考试能力得以增强,思维得以巩固,这些有利于学生考出优异成绩,因而书面考试作业的设置是一种必然。

二、初中思想品德新作业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的构建要以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为最终目标。在“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在科学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学习环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把握思想品德课程作业、实践作业与考试作业的内在关系,突破教学目标、考试评价、生活实践三者间内在矛盾的制约,我们提出创新初中思想品德作业模式——实现认知式作业与实践作业的有机整合与统一。

在认知式作业与实践作业的有机整合中,我们要注重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及社会力量充分参与评价机制的支撑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建构认知体系,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认知得以体验与践行,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生活化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

1.认知式作业——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

学校思想教育应该从体系上建构学生的道德认知。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建构学生道德认知的载体。作为教材,其内在必然有个知识体系。教师教学必然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体系,其中作业起到的是巩固、实践与提升的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最后到整个初中阶段的范畴,自我整理或合作整理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在中考例题或当前时政热题的训练中把握知识体系。这些带有相应阶段“体系”性质的课堂作业,让学生从体系的角度上把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的认知目标。课堂作业的完成也是师生互动合作、评价的过程。其中体现的教学理念必然是先学后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实践性作业——建构学生的行为模式

认知的目的在于指导行为,认知只有在实践中体验、践行,才能知情意行统一,从而建构科学、规范的行为模式。

德育课程的实质应该是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道德情感的生成。而没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既虚假又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从质量、内涵的角度看,更多的还是基于形式而走过场,缺乏内在的真实性。

学生生活展现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实践中,基于体验、实践而获得认知。“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课堂上获取的认知体系,只有在教师、家长、学校等的指导下,真正走入家庭、学校及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内化,进而占领学生的道德高地,真正建构起社会需要的行为模式。

实践性作业不是简单的做做习题,而是参与某一项实践活动,写下活动的过程与心得体会或者是把获取的实物交流展出等。这些活动成果必然渗透学生的互评、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才能让学生的认知在体验、践行中得以巩固、完善与提升。

3.整合性作业——构建小课堂大社会

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的思想品德认知,毕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绝知此事要躬行”,进入家庭、学校及社会实践,才能让课堂理论走向实践,学生学习才能“生活化”,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教学应该融合于学校德育建设大环境。结合学校的德育建设,设置符合课标要求的认知式与实践性结合的整合性作业,才能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和谐统一。

礼仪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如清明广场经典诗文诵读、五一小导游服务活动、广场义卖捐赠“红十字会”活动、假期进社区好人好事活动、消防演练安全逃生活动、元旦学生综合素质汇报活动等都是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活动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视频宣讲片、板报、手抄报、图片成果展等,从中提炼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认知体系,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青少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等。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感受、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无不渗透着学生认知在实践中的体验情感、意志与行为表现,既达成了“三维”学习目标,又提升学校德育建设的品质。

三、思想品德新作业构建的实践

1.认知式作业建构的实践策略

1)认知式作业的生成与操作策略

学生思想认知的建构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任务所在,所以形成学生认知的重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地建构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当前先学后教、立足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设置相应的课堂作业来高效地建构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

(1)在“教学目标”中生成——关键词梯级提炼生成法

每堂课的教学都有一个目标,这是课堂的统帅,也是教学活动不能偏离的一个原则。作为建构学生思想认知的作业,也要服从这个中心并从这个中心出发去把握。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关键词梯级提炼,进而生成课堂作业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思想认知体系。

这种方法既帮助学生阅读了教材,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及内在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建构了学生对“学习目标”认知的完整体系。

这个方法实施的过程,也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2)在“时事新闻”中生成——提纲挈领生成法

思想观点是教材的灵魂,而教材上佐证观点的材料则是旧的新闻,缺乏时新性,相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则缺乏吸引力。如果恰当引入时新的“时事新闻”则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对学习与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联的时事新闻,然后把这些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作业,从逻辑关系上予以把握,编制典型的练习题目,从而让学生在新闻兴趣中建构思想认知体系。为有效地搜集时事新闻,每个班级可以建立“时事新闻采访组”,实时地根据学习主题搜集相关时事新闻进行积累,在教师的引领下尝试编制“真题”,生成认知式作业。

(3)在“中考真题”中生成——实战训练生成法

中考真题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训练具有引领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构建作业的思维方向具有规范的作用。基于中考真题的诸多作用,我们采用了中考真题——贴近考试实战进行作业训练的方法来建构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中考真题——贴近实战的训练法,来建构学生的认知体系,平时必须积极搜集各地各年的中考真题,分类整理归纳好,以便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

2)认知式作业的评价策略——反馈激励优质高效

在认知式作业构建中,学生的作业态度、能力、方法等的运用质量,直接影响到作业的质量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此,在认知式作业构建中,我们渗透运用自我评价、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的评价机制,以确保认知式作业构建的优质高效。

课堂认知式作业完成后,我们要确保评价量表及时跟进,先由每位学生逐项作自我评价打分,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由小组长主持对每位学生作组内共评打分,完成后由小组长审核、签名,以示学生评价结束,进入教师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打分、小组打分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观察,从“优秀、良好、合格、加油”四个等级,结合简短的“激励语”进行综合评价激励。

2.实践性作业建构的实践策略

1)实践性作业生成策略

(1)在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中生成

学校德育活动是有计划的,要求每个班级完成,并予以考核。每个班级的德育活动都必须依据学校计划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目标,必然与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融合、统一。基于学习的优质高效考虑,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必须自觉地融合到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中去,这也是大德育活动的理念。

依据教学计划与学习目标,结合德育活动主题,我们可以设置各年级每月的实践性作业,从而生成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

(2)在课程标准生活化中生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而形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特点,具体生发出适合学生实践的各种作业。

(3)在学科打通中生成

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与目标,很多都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目标有交叉,如与心理辅导学科的适应新环境、认识自己、学会倾听、感恩心理、情绪控制、意志品质培养、思维训练、正确处理同学关系、与异性同学交往、认识友谊、择业观教育、克服考试焦虑等内容和目标有很大的交叉融合性。在学科打通中,教师要构建和谐共生的“大思品”课程,让学生在交叉、综合、对话的过程中汲取养分,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借助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性作业,构建和谐共生的“大思品”课程。

2)操作策略

实践活动不能光“做”不“记”,光“做”不“思”。只有对实践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人才能真正的成长,成长为有用的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1)实践活动记载卡

基于与认知式作业的有机联系,实践性作业的成果必须以“书面”形式呈现,以便保存、反思与交流展示。每次实践性活动布置时,教师都要求跟进实践活动记载卡,从而形成真正的实践性作业。记载卡上记录的内容,必须简明扼要,不能要求过高,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

(2)实践性活动记载卡的变式

纸质的记载卡是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因为很多学生喜欢用照片、手抄报等形式来记载,就地取材符合个性。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在照片上或者将照片打印在A4纸上,配上简短的介绍、感悟等。这样的变式迎合学生的“口味”,当然作业也能顺利地完成。

3)评价策略——家校合力育人

实践性作业涉及的已不单纯是老师与学生,还涉及家长及社会力量。作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教学所需的思想品德学科,达成学习目标,需要把家长、其他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都纳入到评价策略中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1)家校联系本

现在家校之间互通作业信息都有一个联系本,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联系本:一是让家长知道思想品德学科学习什么内容,要求家长配合学生完成什么实践性作业;二是让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庭里或社会上是怎么完成实践性作业的以及家长对此的态度及评价。有了这个家校联系本,家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在这里“互诉衷肠”。学生基于家校联系的密切,也会尽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实践性思想品德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选择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