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沧海:家庭教育是“栽根”与“播种”

2014-05-12 18:13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学校

黄沧海,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原汕尾市师范学校校长,原深圳市宝安区家庭教育专家工作站常驻专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首批兼职教授。

《中国教师》: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但是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您认为在家庭教育的认识方面,我国出现了哪些变化?

黄沧海:在1949年以前,我国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绵延千载的“私塾”可称之为“家庭联教承包制”。父母对孩子负有重大的教育责任,《三字经》里说的“子不教,父之过”是社会的共识。孔子的“庭训”,孟母的“母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代的《曾国藩家书》,到近代陶行知“给子女的信”,都一脉相承地体现着家庭教育的责任和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要求教育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国家举办的各级学校。再加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私事并非公事,因此,政府在1980年之前未发布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件,“儿童公育”、“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应由党和政府全责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98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发[1981]19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发了全国妇联《关于两个会议情况及1981年妇联工作要点的报告》的通知,指出“要帮助家长加强和改进对子女的教育”,这十六字的具体要求标志着广大家长教育子女权利的回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首次提出要重视“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迅速飙升,通过子女勤奋求学改变家庭的命运,提升家庭经济、政治地位的愿望空前强烈,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被引向了功利化的目标,紧盯孩子的考分学业,忽略孩子的全面成长,谋划孩子的个人前途,忽略孩子奉献社会的品格情操的培养。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淡出的家庭教育虽然逐渐地被重视,但并未使科学的家庭教育真正到位。

《中国教师》: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您认为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黄沧海: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因其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家长的教育素质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教育素质较高或者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家长,认识到把孩子特殊化起来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对孩子进行大众化的教育,舍得让孩子去吃点苦,不娇宠不溺爱,不把孩子的地位抬到“小皇帝”的高度,那么,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便没有太多的差别,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我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的研究有一点补充,即单亲家庭和政策性致富家庭的独生子女,出现“问题学生”的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

然而,在教育素质较低、父母又不主动积极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家庭中,存在望子成龙、过度保护和娇惯溺爱的情况。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批评,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被动,有了问题常常推卸责任。我们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的弱势,指导家长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平凡地养,精心地教,放手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形成家规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同时,学校和家长积极合作,开展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竞赛锻炼,编制一套孩子从3~16岁各个年龄段应具备的自理能力标准。此外,家庭要开展具有主题的亲子活动,如亲子手抄报竞赛展览、合作学习家庭的组织策划、亲子义工活动、亲子同读一本书、给同月生日的同学写一份激励性的贺词、亲子集体野游等,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成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也适用于其他家庭。

《中国教师》:您认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黄沧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双职工家庭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忙于职场打拼,无暇陪伴、关顾孩子,把年幼的孩子交给祖辈养育,或请保姆照看,孩子自幼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很难保障,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孤独、抑郁、嫉妒、怨愤都潜藏在心里,入学后各方面的适应性均较差。亲情陪伴的缺失中又以父教缺失最为普遍,这与父亲承担家庭经济任务较重有关,也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有关。这是需要纠偏救失的。有一段比喻讲得十分生动形象:“在家庭中,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孩子好比树苗,它扎根在大地上,吸吮着大地的乳汁,仰望长天,披拂阳光,向上生长……”当前多数父亲在家庭中是主心骨,起着定向导航的动力支撑作用,我们近万例的大数据调查也表明,缺少父爱父教的孩子,往往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和坚强,内向、自我边缘化倾向的发生率也较高,这对民族整体素质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今我国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是缺少学习、缺少经验的家长遭遇最难教育的孩子,不仅出现了教子观念、方法与方式的误区,而且产生了本能的恐慌。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未成体系,指导力量严重不足,在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指导有计划、缺指导,有要求、缺督导,定指标、缺落实,口头上强调它的重要性,实际上却很放任与忽略;只有少数省份的教育厅把家庭教育作为该省教育计划的内容,多数省份则未将其列入计划,未安排经费保障。这使我国家庭教育依然处于相当无序、十分薄弱的境况中,危害严重的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暴力专制、娇惯溺爱、冷漠放任、卸责脱责)在不少家庭中依然存在。《儿童权利公约》中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在不少家庭中难以全面落实,重分轻德、重身轻心的误导难以矫正。许多根本不办家长学校或只挂牌不指导的地方,家长有了问题很难得到具体的个别指导,家长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家庭教育便无从发展。当然,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如不能迅速加以解决,家庭教育便无法健康发展。

《中国教师》: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合作,达到合力育人的目标?

黄沧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应三教和谐,共同育人,这被称为现代大教育的构建。它的理论基础来自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更来自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体验。在深圳市宝安区历经十年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之后,我提出“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的主张。这就是说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文明习惯、良好性格和精神情操的人,这打基础的责任主要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承担继续深化培养的责任。孩子的学业成绩如何,是否长智慧、有能力,是否学到技能和本事,这主要是各级学校的责任,家庭应予以密切配合和支持。当孩子的品格和学业都成长得不错,到社会上能否受到公平公正的接纳,能否有发展服务的平台和岗位,这是国家、社会与政府要负责的。这个教育分工且合作的理论强调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目标、理念、内容上应高度一致、高度协作,反对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更反对推卸责任。目前家庭强调无时间、不懂教、不会教育孩子,学校则重教轻育,把大众教育演化为精英选拔,社会教育则陷入功利化、明星化、低俗化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三教协力难以实现。因此,我认为应当以学校为主平台,帮助家庭,指导家庭教育的发展,吸引凝聚社会教育的资源为有效育人的事业服务。

此外,学校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的领导者要有教育家的风范,将家长看作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一切家庭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所用。因此,学校的教育改革应提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应普及,社会的文化教育资源应向儿童开放,真诚为儿童的成长服务。

《中国教师》:近年来,家长让孩子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或特长培养班,有时学校、教师也会推荐家长与学生参加一些辅导班,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他应该如何做?

黄沧海:合格的家长应以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作评价,即他是具有实践检验的可能性的;合格的家长应以成长中的孩子是否欢迎、悦纳、尊敬作评价,因而他是具有互动性的;合格的家长必然是不断上进动态变化的,因而他是具有发展性的。具体地说,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好榜样,认真履行父母的职责,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将无私无限的爱奉献给孩子,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养育、习育和化育,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关注孩子的品德形成,发现孩子的优长加以培养,开拓和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有两句话奉送给家长们,第一句是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根本,学会与孩子作真情的亲子沟通是关键;第二句是家庭教育有千谋万法,学会与孩子作真情沟通是第一法,此法不通万法不灵。

关于孩子要不要去参加社会上办的辅导班、特长班,对于家长要不要接受各种课外培训的推荐,这不决定于家长与教师的愿望,而决定于孩子是否需要,孩子是否有兴趣有要求。因此,家长对此应有冷静的分析,决不要随大流、赶潮流,迷信广告宣传。如果孩子就读的学校已经有适合的兴趣班,就不必到校外去寻助。如果学习的课程对孩子来说并无困难,也不必参加校外辅导班。如果孩子确有某方面的优质天分,他自己也有浓厚的兴趣和追求,而且学校的条件无法满足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家长也应在征求孩子班主任的意见和看法之后,慎重地为孩子选择有真正实力又有服务精神的社会培养机构,谨防受骗,同时要考虑自家的经济条件是否能够承受。此外,学校与教师也不能出于功利性的目的任意地为学生及其家长推荐辅导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科学的指导。

《中国教师》:目前双职工家庭中,父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孩子往往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这种隔代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黄沧海:孩子三岁以前不可失去母亲的陪伴,此时的“失陪”是亲子之爱的剥夺,普遍会造成孩子的情感心理障碍,甚至在整个儿童期与父母关系冷漠,心存怨愤,处世消极,情绪郁闷,伙伴关系不良。孩子六岁以前最好都不要寄养,处于无奈非寄养不可的也尽量不要离孩子太远,隔几天就可以在休息日回来陪伴孩子,认真作亲情和沟通的补课。隔代教养率比较高的是进城务工的群体,改善这个群体的工资待遇和居住条件,让他们幼年的孩子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提倡办好服务型低收费的幼儿园,公立中小学平等接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策略。

隔代教育不但造成亲子间的情感断裂,而且在农村的隔代教育因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辈儿童大体只关顾到其饥寒饱暖,很难在精神、智能、学业方面给孩子以启导,对孩子比较放任和溺爱,在优良习惯养成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等孩子进城时,其年龄愈大,与城里孩子在学习、社会适应方面的差距便愈大。因此,除非不得已,年轻的父母不应选择隔代教养孩子的方式。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关心这一群体,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爱。

《中国教师》:您是如何看待社会上举办的一些亲子活动,比如湖南卫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

黄沧海:缺少亲子活动是家庭教育生命力不足的表现。丰富的亲子活动不仅能密切亲子沟通,浓厚亲情,同时也引导父母们以生活场景为教子资源达到培养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效果。真正的亲情教育是在亲子之间心的距离最短时的彼此感动,因此开展亲子活动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湖南卫视播放的《爸爸去哪儿》我看了两集,也看了韩版的两集。我认为在父教淡出的当下,父亲们看看这个电视节目会有一定的收获和感悟。父亲组团带着自己四五岁的孩子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从起床到晚上就寝,全程陪伴孩子,开展孩子间的伙伴竞赛活动,让孩子体验农村艰苦的环境,从而知晓原来自己的生活多么幸福。孩子离开了母亲才会体会到母爱是多么温暖,会加强对父亲的依恋和信任。通过一天的陪伴孩子,父亲更能深深体会到妻子经年累月的养育与陪伴孩子成长是多么的辛劳与不易,会油然而生感激感动之情。亲子活动的电视节目既能产生娱乐大众的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导向效果。

此节目中的父亲角色多由知名演员担任,有利有弊,利是粉丝的期望会带来更多的观众,弊是它会伤害人物身份的真实感。另一点要指出的是,娱乐性不应掩藏其教育性,比如在尽力体现生活场景的原初实态时,那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表演和安排应当尽力摒除,如睡觉前衣物和鞋子散乱杂陈、父亲咬过几口的馒头递给孩子吃、父亲和孩子先后共舔一个大勺子吃稀饭,均属不文明习惯。如属着意安排这样的细节,则一定要有旁白的正面评语或提示。另外,一天的活动,尤其是五家人的集体活动还缺少精心有序的安排,散在性比较浓,层次性不足。而韩版节目则比较注重对孩子的专向性指导,如学习挤牛奶、学习喂小牛、学习做点心、在草坪里开亲子的娱乐晚会等等。虽然《爸爸去哪儿》还有许多需要改善之处,但这种尝试是可贵的,娱乐界的艺术家们关注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改善是具有责任心的体现,应表示支持和欢迎。

《中国教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您认为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他们应该怎么做?

黄沧海:教师与家长有着非常一致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孩子健康成长,他们应当是同心协力的同盟军。教师和家长要联起手来,共同坚守育人的正确宗旨,运用信任、友情、理解、互助维系这一联盟关系。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主动寻找原因与解决措施,防止助手变为对手,同盟异化为分裂,搭建家庭和学校之间协力沟通的桥梁,形成互动双赢的高度合作。

在教育资源方面,学校是强势,家庭是弱势。初期的家校合作协同的主导方应是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应主动地把家长学校办起来,成为家校合作的最佳平台,走向社会,形成开门办学,凝聚社会教育资源的良好局面,这是教育自身的诉求,是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成长的呼唤。

有人认为在学校中办家长学校是加重教师的额外负担,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儿童,难道还要承担教育家长的任务吗?这是短视而封闭的狭隘见解。当今教育儿童尤其是优化其人格之所以艰难,关键不在于儿童的天性,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素质普遍较低,使儿童难以获得优良的家教,而一个受到优良家教的儿童,到了学校之后便罕见有难教的问题。因此,教师主动帮助家长学习教子知识,便是帮助儿童,也是帮助教师自己,而且全社会没有比教师更有条件去帮助家长的人群。

教师承担家庭教育指导,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明确要求“学校、教师应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事实上,这是一种必有丰厚回报的奉献。深圳宝安、山东潍坊、北京昌平区等认真举办家长学校的地区,家校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家校之间耸起一座用爱与责任砌筑的心桥。许多家长经过学习更关心学校的建设,更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纷纷组织义工队为学校作各种服务。家长中的各种人才成为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可贵资源,一批家长担任学校兴趣班、特长班的主持人,担任球队的教练,企业家家长开放自己的工厂企业,接纳学生们去参观、实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窄走向广阔。认真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学校,家长们从参与学校活动发展到参与学校管理,使学校的发展获得巨大的助力和推动,也得到监督和鞭策。

此外,会教孩子的教师,未必都能指导好家长,为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先期应是重点培训班主任,从班主任中产生几名指导家庭教育的骨干,进而在骨干中产生几名校园小专家。教师在指导家长时,要以平等、互学的态度,热情地对待家长,家长与教师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先学后学的关系。教师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启发家长主动学习的精神,发现和发挥家长骨干的自组织才能,宣传优秀家长的教子事迹,逐渐让家长独立承担更多具体的组织工作。

教师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之后,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广阔的教育空间,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必然更加强烈。从用脑教育升华到用心教育,教师将摆脱“经师”的藩篱向“人师”的高度攀登。这正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也是不懈追求人生意义之路。

《中国教师》:您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哪些寄语?

黄沧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要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素质。这个任务只靠学校教育和国家的宣传、文化机构是完成不了的,一定要把千百万户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开展好,一定要强化国家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我在《国家兴旺、社会和谐寄望家庭教育》一文中对此有详尽的阐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犹如栽培作物的“栽根”与“播种”,决定孩子未来一生的人格发展倾向。家庭教育如果搞不好,将造成人性恶化、精神萎缩、公民品德陷落的恶果,事关民族兴亡之大业!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学校
家庭“煮”夫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