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虎:家庭教育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奠基工程

2014-05-12 18:12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孩子

谭虎,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家庭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现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首批兼职教授、《中国家庭教育》杂志副主编,长三角城市群教育科研合作共同体顾问。

《中国教师》: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那么,您认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谭虎:我认为家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其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宏观层面主要涉及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体制机制建设与投入保障等,中观层面主要涉及家庭教育的管理与指导等工作,微观层面则主要研究家庭教育本身的问题,内容丰富。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奠基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特别是在道德人格的奠基方面,家庭应该是起关键作用的。

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渊源流长,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历程。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仅仅将家庭教育当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为学校教育服务,是学校教育的陪衬与附庸,并没有把家庭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按照当时李岚清副总理所讲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实际上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不可替代。家庭教育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特定阶段进行的特定教育,如果过了这个特定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独生子女逐渐地进入幼儿园、学校,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校开始重视家庭教育。1981年,上海市虹口区长治中学顺应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需求,最早办起了一所家长学校,从此家长学校迅速普及。2012年,教育部官方数字显示,全国幼儿园、中小学校建立的家长学校数量达到33万所,覆盖面达到63.5%。这说明家庭教育从较为零碎、零散的局面进入了教育部门的工作视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两个转折点。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在新闻发布会中指出,第一个转折点是20世纪90年代,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逐渐转向政府主导。1980年,北京成立北京市家庭教育协会。1996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即“九五规划”。此后,政府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如关于家庭教育的工作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庭教育的检查、评估与交流工作要求等,表明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出面来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第二个转折点是以“十二五规划”为标志,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由重点发展变为普及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与指导服务水平。现在,家庭教育的社会需求相当旺盛,家庭教育的书刊、产品、活动、机构大量涌现,成为当下社会民生中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国教师》: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逐渐得到重视。那么您认为当前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

谭虎:现在独生子女普遍出现的骄娇二气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现在大部分第一代的独生子女都变成了孩子的父母,出现了独生子女父母教育独生子女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与教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的联合家庭已经不复存在。“两个祖辈、父母和一个小孩”的家庭模式出现了所谓的“六二一”综合征。孩子变成“小太阳”,家长围着孩子转,骄娇气就比较容易出现。家长对孩子物质层面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但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关怀、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则相对比较欠缺。由于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重智轻德、拔苗助长、挤独木桥、赢在起跑线上等情况,许多孩子在精神上实际并不快乐,比较压抑,这是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特有的一个情况。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虽有不小的进步,但总体上边缘化倾向严重,许多地方基本上处于无政府注意状态。从国家政策法规、政府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社会舆论氛围到具体的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师资教材、机构设立、评估方式等,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师》:您是如何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即“三教”关系的?

谭虎:我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是相互衔接、三位一体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学校教育主要是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与培养各种技能,属于认知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一个道德人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社会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培养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有的思想道德素养。党和国家一直提倡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实现“三教”结合,即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将“三教”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目前,“三教”合作的情况和之前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三教”脱离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上实际上是不完全一致的,在教育实践上也存在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情况。比如,家长在做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如批改作业、聘请家教、准备复习资料、培优等,同时教师也在做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如培养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这反映出他们对各自功能认识的误区,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脱节甚至相互抵消。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的教育素养问题,也就是家长教育问题,港台叫做亲职教育。家长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公民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属于社会教育范畴。但是当前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部门,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它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未凸显。

教育部近几年一直强调家校合作,相关机构也不断出现,如最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家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说明我们国家正在重视这一问题。家校合作层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比较多,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应该是开放的、民主的,应该将家庭看作学校必要的合作伙伴与同盟者,而不是学校教育的陪衬与附庸。2011年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学、幼儿园普遍要建立家长委员会,要保障家长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部分教育的管理权与决策权。西方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要早于我国,如美国家校合作的全国家长教师协会(PTA)有上百年的历史,拥有完整的体系、职能,并且和有关的法制相配套。我国这一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家校合作的初步阶段。“三教”合作与“三教”结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是学校与教师应尽的职责。它不但不会影响正常教育工作,反而会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校管理水平。良好的家庭教育还能够优化社会道德风尚与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我国“三教”结合的现状和效果如何,怎样才能实现“三教”较好的衔接?

谭虎:从本人的调查和了解来看,我国有一些地方的“三教”结合做得不错,但整体上数量不多,主要是通过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这两个渠道来实现。家长委员会应该是和学校平等的教育主体,山东省和上海市嘉定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并且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是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不能干扰与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从法律层面讲,家长委员会与学校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但是一旦出现矛盾,谁去仲裁、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没有现存的法规依据。教育部规定家长委员会的工作由教育部门主导,符合我国国情与当前教育实际。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个渠道了解、参与、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是基础教育制度一个深刻的变革。现在学校教育遇到的很多难题,如择校、培优等都是学校教育鞭长莫及的领域,而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方面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反差,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一渠道,学校可以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理念,同时家长也可以反映其对学校教育的意见与要求,有些矛盾与纠纷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家长不但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些活动,并且家庭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为学校教育所用,如开设选修课、校外的实践活动等。家长参与的教育活动,对孩子的智能开发与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不容低估。

家长学校是“三教”结合最基本的方式,目前我国各地在地域上覆盖面已经过半。但根据我们的调查,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只占10%左右,多数是形同虚设,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上海《文汇报》曾经刊登过一封家长的来信,指出上海的家长学校大多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和家长委员会类似,许多家长学校只是向家长通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思想品德表现与学习成绩,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学校的办学宗旨、主要功能是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实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水平。它应是一个指导服务性机构,根据家长需要为家长提供知识与咨询服务,但是现在这一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专业机构、群众团体都在大力推进家长学校的发展,如全国妇联与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许多学术活动,教育部关工委的“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中国儿童发展中心进行的“家庭教育的指导模式研究”等。如何通过办好家长学校这一模式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家校之间在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上互相认同、互相支持与互相配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问题学生”的产生,其实根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所以说,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的根扎在家庭。

《中国教师》: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众多问题,如侵犯儿童权利、一心望子成龙、盲目跟风培优等,那么作为家长,究竟该如何正确教育子女?

谭虎:家长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我认为首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作“人”,不是一个物、材料与器具,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尽管比较弱势。家长首先应该履行作为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基本权益,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科学的教育行为与方法。如何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有专家认为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儿童的道德人格发展这个中心,抓住尊重孩子的权利、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这两个基本点,这是有道理的。家长要尊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保护孩子的休息权、交往权、娱乐权、自主权、隐私权。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人的尊严与主体诉求,不应忽略。我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承诺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家长不管工作多忙,作为儿童的法定监护者,必须履行法定的监护与抚养义务。其实,亲子之间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很多都是家长不尊重孩子导致的。例如,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拥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想、不便或者不敢对父母说,家长就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亲子矛盾。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什么是“龙”是“凤”,如何“成龙”、“成凤”则比较模糊。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个体差异性与好坏优劣是不能画等号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与发展都是这样。所以,家长与教师都应该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按照儿童的个性特点、认知规律与成长规律因势利导。家长和孩子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要学会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引导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承受能力,给予适度的表扬、鼓励与批评。一般来说,家庭环境比较宽松、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的家长都比较开明,能够理性地对待孩子成长当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实,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与过程比发展速度更重要。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不能跟风与盲从。

《中国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与拥有兄弟姐妹家庭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上,您认为较大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谭虎:独生子女和那些拥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比较常见的特征是自我中心突出,不大会关心别人,基本上不会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与家长的过度关爱与过度保护密切相关的。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层面,我认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孩子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要尽量让他自己去做,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意识与习惯;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学会分享,从小就能在乎他人的利益、愿望与感受。假如孩子从小就不会关心他人、不会感动与感恩,这样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冷漠。尽管今后他可能在学业与事业上获得一些成功,但是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幸福感也会很差。再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我认为,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往往比专业能力更重要,比如诚信、责任感、协调沟通能力、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等,对成才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四个学会”的观点,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与“学会生存”,这对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特别重要。家长还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经受挫折与痛苦的体验,培养独立与自信的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总之,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爱而有度、严而有格,真正让孩子快乐生活、自由成长、全面发展。

《中国教师》: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较少,孩子基本上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这就出现了隔代教育。您认为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特别的影响?

谭虎:隔代教育的现象目前确实比较普遍,不少城乡占到60%~70%。父母为了生活打拼,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只好托付给祖辈,这可以说是家长比较无奈的选择。现在很多人对隔代教育持批评态度,认为隔代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水平与教育效果等方面都会产生负能量,如过度溺爱等,出现隔代亲。而且这些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大多退休在家,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与现代社会与实际生活相对隔离,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太了解,容易出现溺爱、误导与骄纵的现象,产生所谓的负面影响。然而,隔代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老一辈人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在“爱”的影响下成长。此外,这个群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勤劳、善良、正直、包容、诚信等优秀品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对于隔代教育,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用好祖辈的教育资源优势,认为隔代教育必然不如父母教育的观点,在理论与实际上都缺乏依据。

在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方面,有学者提出“三个开”的观点,即老一辈人要做到开心、开明、开慧,把教育孙辈视为天伦之乐而不是苦差,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要甘当配角、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要学习一点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不管是祖辈还是父母,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知识。

《中国教育》:您认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学校或者社会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上要提供哪些帮助?

谭虎: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孤独、自卑、封闭、任性等心理特征,这是成长环境突变在孩子心灵上投下的阴影。不管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是什么,离异或丧偶,都会让孩子在家庭中应该获得的关爱有所缺失。由于家庭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孩子属于特别需要关心与关注的群体。家长拥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能因此忽略对孩子的关爱,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作为孩子的父亲与母亲,不管孩子归谁抚养,都应该给予孩子同等的关爱,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不应将彼此之间的敌对情绪带给孩子,不要在孩子身上播下仇恨的种子。

当前,导致单亲家庭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即由离异导致单亲家庭。据报道,我国离异家庭目前仍呈上升趋势。学校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要特别给予关注,但要讲求教育艺术,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属于另类,命运悲惨。学校一方面要弥补孩子因为亲情缺失导致的关爱与教育需求的不足,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学习、生活、兴趣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精神方面给予鼓励,让孩子拥有快乐与自信。不管父母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都应该努力让孩子感受到亲情与关爱。学校与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一视同仁,要避免以悲悯的方式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要有意无意地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社会应该创造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发展的优良环境,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爱,如同学的友情、祖辈的亲情等。

《中国教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您认为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应该怎么做?

谭虎: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指导家庭教育是教育部门与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而不是额外的要求。教师要把家长视为自己教育工作的伙伴和合作者,自觉、主动、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并把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情况经常、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宣传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发展观与教育观,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上协同一致。同时,教师要把思想道德和人格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内容,使学校德育与家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家长了解、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与家庭教育责任感,促进家校合作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设。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与特点,指导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自觉配合,正确有效地实施教育。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要善于发现、总结和宣传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作为指导家庭教育的现实教材;善于发现家庭教育的各种问题与误区,及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服务。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专业理论,掌握家庭教育指导的技术与方法,把它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教师》:您对我国家庭教育有哪些寄语?

谭虎:我希望政府与社会能够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民族复兴方面具有的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度关注与满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一民生需求。同时,我也希望教育部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当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家长提供更好的指导服务。希望天下父母都来学习掌握家庭教育这门科学,让孩子们的童心、童趣、童真沐浴民主和科学的阳光雨露,自由发展,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孩子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