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经验的典型特色——吉化经验研究之二

2014-05-11 05:55冯立波于万夫何长海李尚帅游光辉
化工管理 2014年25期
关键词:经验企业

文/冯立波 于万夫 何长海 李尚帅 周 伟 游光辉

吉化经验的典型特色——吉化经验研究之二

文/冯立波于万夫何长海李尚帅周伟游光辉

1990年5月,《人民日报》记者采访顾秀莲同志,当问她为什么树立吉化这个典型时,顾秀莲说:“改革十年了,我们借鉴了国外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我总想,我们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有时代特色的典型,就是说,既坚持社会主义办企业方向,又是现代化管理,而在现代化之中又融入传统的中国特色。我到化工部上任之初,征求了老部长的意见,又进行了实地调查,感到吉化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吉化经验是全面的,内涵是丰富的,回答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两个市场巨大压力,有效破解企业内部急需解决的各种重大问题,是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吉化经验之所以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高度认同和广泛传播,是因为它符合国情,顺应世情,适用于企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特征。

吉化经验的民族特色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国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吉化的发展史是一部吉化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史

吉化经验是在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在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的沃土中培育成长起来的,它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体现在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使其成为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维护民族独立、关心社稷民生、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吉化经验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吉化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在创业发展时期,吉化人喊出“一切为了开工生产,一心为了国家的化工事业”、“既要出产品又要出人才”的口号;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吉化人牢记“大企业要有大责任,大企业要做大贡献”的使命;在作为国家“扩大自主权”、“首批55家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等试点单位时,吉化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与企业共命运,为吉化增效益”,努力完成好“搞活国有大企业这一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在国家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需要特种产品时,吉化人始终坚持“宁可企业效益受影响,坚决把国防建设整体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顾全大局,军工优先”,“集中力量突破”,确保高质量满足国防建设需要;在推行责任关怀、HSE管理阶段,吉化人树立“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围绕新时期企业使命,吉化人强调“新中国化工长子”要担起“长子的责任”,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行者。一代代吉化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报国理想,努力追求职工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国家殷切期望的有机统一,凝聚了企业巨大的发展信念和前进力量,实现了从“三大化”到炼化一体化特大型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吉化的发展史是一部吉化人勤劳勇敢的创业史

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吉化人在一片荒草地上,住草房、睡土炕,吃窝头、就咸菜,每天步行十几公里上下班,抢晴天、战雨天、迎风雪、斗严寒,抡锤挥镐、人拉肩扛、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地开始了第一次创业,涌现出无数“矛盾乐”、“麻袋毛”、“万宝库”、“百宝箱”这样的创业故事。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吉化造成了严重创伤,整个化工区“跑冒滴漏”成灾,找不到一个无泄漏车间,找不到一个制度健全的岗位,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操作室,找不到一份清晰整洁的岗位记录,找不到一栋门窗完整的厂房。十年动乱结束后,吉化人学大庆、学鞍钢、学“两兰”,在一无奖金、二无津贴、三无新设备等“十无”的条件下,从基础工作起步,开始了企业的恢复性整顿。广大干部职工以“百炼成铁、千炼成钢、万炼成金,拼了老命,形成作风”的劲头,不讲条件、不讲代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两头不见太阳”地埋头苦干,治理了脏乱差,克服了软懒散,“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四室两箱规格化,一平二净三规整,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贾贪黑”、“郭起早”等一大批“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优秀企业管理者。改革开放后,吉化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完成了11.5万吨乙烯、45万吨乙烯和85万吨乙烯为标志的二、三、四次创业,同时实现了炼油一次加工能力从250万吨、500万吨,到750万吨的跨越,涌现出许许多多“焊星”、“焊花”、“不老松”、“吊装大王”、“革新大腕”等勇于担当、忘我奉献的模范人物。

吉化的发展史是一部吉化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鞭策吉化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在建厂初期,创业者主要来自农村和部队,文化水平低、底子薄,不少人对化工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面对拔地而起的新装置、新事业,吉化人对知识、对技术如饥似渴,全公司办起了83所业余学校,2万余名干部职工长期参加学习,形成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浓厚氛围。60年来,无论企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积极保证培训资金投入,保证培训教师到位,保证培训时间充足,并有效解决好培训针对性、职工积极性等问题。坚持“干啥学啥、缺啥补啥、啥岗练啥”,长期开展正规办学、辅助办学、业余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广大职工积极参加脱产培训、职工业校、技术讲座以及“练兵卡”,“师带徒”,“一帮一、一对红”,“大练兵、大比武、评状元”等培训,涌现出一批批“又红又专”,“一口清”,“活流程”,“一岗精、两岗通、多岗能”的技能型职工。60年来,为全国各地输送各类人才6万余人,吉化人遍布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吉化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还体现在面对困难不气馁,遇到挫折不退缩,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知难而上。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专家,面对二期扩建项目亟待开车和流程无法打通的严峻局面,吉化人不泄气、不埋怨、不信邪,以发奋图强的英雄气概和为国争光的民族气节,开展技术革新,大搞技术攻关,掀起了吉化建设的第二个高潮。60年来,吉化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形成了吉化自有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的钳制和封锁。

吉化的发展史是一部团结和谐的共进史

60年来,无论是在快速发展、兴旺发达的顺境之中,还是在跨越难关、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吉化始终坚持发挥党员干部和典型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确保实现职工的主人地位、理想价值,企业形成了合金般的凝聚力。在建厂初期,吉化首创《基层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做到“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改革开放后,吉化坚持培育献身“四化”的领导班子,创建“四好班子”、“四强党委”、优秀党支部、优秀堡垒工程以及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狠抓队伍作风建设,开展“我爱吉化”、“我为吉化争光荣”以及“党员形象大讨论”等主旋律教育系列活动,做到“抓干部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60年来,吉化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方针,坚持开好职工代表大会、征集合理化建议等工作,让广大职工充分享有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吉化的一代代管理者,带领广大职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打造出一支作风过硬的优秀团队,成为吉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吉化60年的实践,十分注重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1973年8月,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迈出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性的一步。吉化作为我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环境问题带来的生存危机面前,变压力为动力,下决心打好治理污染翻身仗,按照国务院“三年为期”解决“三废”污染问题的指令,开始了造福松花江两岸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环境治理工程。吉化举全公司之力,在东西40里化工城,掀起了战天斗地、声势浩大的污水处理建设工程,仅用18个月就建成了中国最早、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化工污水处理装置,使松花江水系得以休养生息。进入新世纪,吉化又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设计并建成“三级污染防控体系”,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使中国石化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加速向前推进了10年。

吉化经验的许多具体内容,都能在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根脉。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吉化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吉化的传承和延伸。

吉化经验的时代特色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其创造性的实践中形成的那个时代特有的集体意识;它反映那个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精神时尚,引领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本质上是实践精神、客观精神和历史能动精神的统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认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应该涵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期的这些特征。

吉化经验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交相辉映、相伴相随,是一个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经验,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吉化经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经验

改革开放是关乎中国命运和吉化命运的重要抉择。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出台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此,吉化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正确地处理企业内部生产关系。通过承包放权,改善经营机制,搞好内部配套改革,成立内部银行,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优化组合等措施,提高了经营功效;实行联合兼并,发展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跻身国际市场。在这些方面,都走在全国化工企业的前列。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吉化出台了《吉化公司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二十条》,放开二级单位,进行了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机制问题;进行企业重组,明晰产权关系,进行股份制改造,剥离办社会职能,解决了体制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法规,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解决了企业的规范运作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央实施政府机构改革,石油石化行业进行重组,吉化上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进行了重组分立和重组整合,进一步进行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减少管理层次,精干管理队伍,规范管理职能,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要求,实施财务、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集中管理,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深化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和收入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力。

1991年4月20日,顾秀莲同志在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会议上讲话指出,吉化经验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新鲜经验,坚持改革开放是吉化经验主要的时代特征,吉化公司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1996年8月16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深入开展向吉化集团公司学习活动的决定》中指出,吉化的经验源于改革带来的企业机制的转变、管理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企业领导体制的改进。

吉化经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经验

吉化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并与之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化学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党和国家决定在吉林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面对当时缺技术、缺人才、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的现实难题,吉化人向专家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创造了很多实用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中,领导干部“开门十件事”的做法被中央领导首肯,被《人民日报》誉为“是了解情况的最可靠的途径”。文革结束后,在四年“恢复性整顿”和五年“建设性整顿”的基础上,吉化紧紧抓住化工部、吉林省把吉化列为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试点单位的契机,全面推行管理现代化,建立健全了质量保障体系、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技术进步保障体系等,从单一的管理方法应用发展到专业配套运用,向企业管理体系化过渡。与此同时,吉化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在全国国有企业中最早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了吉化精神、吉化作风、吉化管理理念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誉为“全省工业企业的标兵,两个文明建设的样板”。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吉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市场观念和经营战略,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制定灵活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机制;坚持与国际惯例接轨,健全财务制度,突出成本分析,实行成本倒逼,实现了管理的不断创新。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化工市场持续低迷,公司扭亏脱困和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吉化创造性地实施“三改一加强”,紧紧抓住原料、技术、管理、市场四大要素,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管理等比较优势,继承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从严精细管理,落实了经营管理高度集权、基层单位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全部规范,管理机构科学精干的管理定位。

吉化经验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经验

尽职尽责、求真务实,是吉化人对待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吉化的干部职工始终坚持“说实话、办实事、讲实绩、求实效”,以“严细实快”作风锤炼队伍、夯实基础、抓实工作。吉化人始终坚持认真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脚踏实地,依法办企,不走样、不变通,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坚定不移地履行化工长子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吉化人始终坚持出实招、用实劲,在抓严抓细抓实上下苦功夫,领导班子换了十几任,“严细实快”作风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吉化人对工作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做到遵守纪律严格自觉,执行制度一丝不苟,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实行闭环管理。吉化人讲求科学态度,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思想教育求细,细在以小见大上,1984年3月,青年司机王凤山从冰水中救了三个孩子,由此引发了一场十万人参加的、影响深远的“认识王凤山”大讨论,收到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效果。勤俭节约求细,细在一点一滴上,几十年来,吉化人坚持发扬“麻袋毛”精神,从节约一钉一木、一砖一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入手,积少成多,勤俭办企业。基础资料求细,细在一笔一划上,从1980年开始抓岗位记录仿宋化30年不走样,通过班组比、车间评、工厂赛,岗位记录做到规格化、仿宋化、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收到了练内功、提素质的实效。关心职工生活求细,细在无微不至上,吉化的各级干部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抓食堂、抓浴池、抓通勤车、抓托儿所等与职工密切相关的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难题,收到了解除后顾之忧、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实效。

吉化经验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经验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贯穿于吉化60年发展历程。顾秀莲同志曾在1991年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会议上,对吉化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从人的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评价。吉化是“一五”期间建成的老企业,属于原料化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改造任务十分繁重。70年代,建成250万吨炼油厂、11.5万吨乙烯及配套装置和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使吉化由单纯的煤化工发展为煤和石油两条原料路线并举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这一时期,吉化实现了10万职工10亿利税,成为吉林省的支柱企业,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安置人员等方面成为典范。90年代,依托老厂,以老带新,建设30万吨乙烯及配套工程,做到增产不增污,使吉化发展成为以石油化工为主的特大型炼化企业。在这一时期,吉化的人员素质、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吉化淘汰关停了98套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环保隐患大的生产装置,“一五”期间建设的“吉林三大化”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完成了70万吨乙烯扩能改造项目,做到增产减污,使吉化彻底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成为特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在这一时期,吉化的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人员结构和素质、治污减排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0年来,吉化人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探索科学,一直走在科学发展的大路上。

吉化经验的实践特色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实践的本性是创造性,而实践的创造性首先来自思想的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思想的实现。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吉化经验产生于石油化工行业,产生于吉化,是吉化人经过60年努力探索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实践总结,带有石化行业特点,特别是吉化生产和管理的特点,是立足现实的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实践、是不断创造的实践。

吉化经验是立足现实的实践

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业发展起来的。50年代我国的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极其薄弱的环节,同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严重不适应,到六七十年代,又受到“文革”破坏,更是积重难返。直到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化工生产总值从308亿元增长到686亿元,增长了122.1%,年均增长8.3%,但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优质化工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化学工业必须眼睛向内,强化管理,加快整顿,加快发展,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相适应。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基本措施,要求用三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任务。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如何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摆在全行业各级领导面前的头等大事。当时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有773家,仅占化工企业总数的一成,而他们的产值却占化工总产值的六成,实现利税更是占到八成。吉化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全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进程中,责无旁贷地走在前列、做出榜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学大庆”,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践中,有继承、有创新,确实积累了一整套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成功经验。化工部、吉林省及时总结经验,作出决定,在全行业和全省广泛开展“学吉化”活动,吉化人事迹报告团走遍全国,传播经验、现场诊断,使吉化经验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财富。即使在全国学吉化的时候,吉化人头脑不发热,思想不发飘,立足吉化现实,看到自身差距,提出“全国帮吉化、吉化学全国”,不断地到全国各行业的先进单位去学习,寻经取宝,思不足、找差距、定措施、再提高,使吉化经验在各个不同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

吉化经验是解放思想的实践

吉化6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1958年9月邓小平视察吉化,听说空分车间一个主任,由于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创造了真空加料法,节约大量资金,他高兴地说:“你看,他思想一解放,就搞成了。”给吉化广大职工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带来了巨大鼓舞和强劲动力。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吉化公司党委,翻印6万份公报,送到每一名职工手中,更换了2000多块板报,宣传讲话精神,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热潮,推动了企业恢复性整顿。改革开放后,从“认识王凤山大讨论”开始,吉化坚持每年开展主旋律、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带来了广大职工观念的转变、思路的创新、活力的迸发。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吉化人掀起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高潮,推动了吉化的公司制改革和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是吉化经验的时代特征,深刻剖析这些时代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固有的管理模式、工作方法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体制的创新、机制的转换和发展的进步。吉化经验不仅是吉化人解放思想创造的经验,同样也是化工行业解放思想取得的成果。全行业学吉化的本身就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实践。事实证明,思想解放深化一步,企业的改革发展就前进一步,行业的管理水平就提高一步。

吉化经验是不断创造的实践

吉化的经验是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是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绝不是轻易得来的。吉化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管理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吉化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精神文化方面,创造性地提炼了“团结、进取、实干”的吉化精神,“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以及“吉化光荣我光荣,我为吉化争光荣,吉化增益我受益,我为吉化增效益”,“为党争光、为国争气、为厂争名、为家争荣”等理念。在管理文化方面,创造性地制定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以技术求进步,以管理求效益”的经营思想,调度工作的“五字”、“三快”,文明生产的“三清、四无、五不漏”,岗位工人交接班的“三一、四到、五报”等管理规范。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塑造了“开拓、实干、奉献”的吉化党员形象,创造性地总结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对一级负责”领导干部作风,干部上岗“检查十件事”,党支部的“十知道”、“十必谈”、“十必访”,党的建设“五个从不间断”、“五公开”、“三从严”。实现了“两个文明”一起抓,两项任务一起下,两副重担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吉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了吉化的软实力。这些成果,对化工企业不仅有针对性、适用性,更有可操作性,随着“学吉化”活动的开展而广泛传播,带动了全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经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