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认识墓碑——以巫溪县菱角乡的田野调查为中心

2014-05-11 01:53谭乐开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墓主墓志铭墓碑

谭乐开 汤 月



从田野认识墓碑——以巫溪县菱角乡的田野调查为中心

谭乐开1汤 月2

(1. 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 361005;2.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墓碑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地域往往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墓碑文化。文章以田野调查为中心,对当地墓碑进行初步的解读,包括墓碑构成、背后的形成过程、反映的文化心理等方面,探讨了墓碑与地方文化的密切关系。

墓碑;田野调查;地方文化

笔者于2013年7月29日至8月30日,在重庆市巫溪县菱角乡进行了田野调查,期间搜集了包括族谱、碑刻、文书等民间日常文献,开展了部分人物访谈,对菱角乡历史与文化有了初步认识。文本试图以田野调查的资料为据,对当地具有特色的墓碑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粗浅解读,希冀为更真实地了解当地文化及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管窥之道。

巫溪县地处渝东边陲,与鄂西、陕南接壤,位于大巴山东段南麓。菱角乡地处巫溪县西部,距县城21公里,全境山峦叠嶂,除集中安置点外,居民大多分散于崇山峻岭之中。以所辖九盘村①为例,该村居民房屋沿山势低洼处分散安置,赶场往往需要到四五公里之外的斑竹丫口②,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苕等农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是养蚕、猪和家禽,农民收入来源缺乏且单一,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居民始祖于何时迁居于此,基本无考,但据笔者所搜集的汤氏族谱(初稿本)③、古塘更新铭碑④,以及居民所依赖的外来农作物大致可知,应该是明末清初时期。尽管该村地处西部山区,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但在为逝去的先辈树碑立传过程中,竟不惜重金。以笔者看来,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一种竞相攀比的经济行为,不如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行为。从笔者调查所掌握的墓碑资料来看,当地墓碑不仅具有汉族地区墓碑文化的一般特征,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笔者将从构成墓碑的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并重点突出墓志铭的相关内容。

一、墓碑的构成

通过分析和对比所掌握的墓碑资料,可知当地墓碑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

(一)墓主人

通常在墓碑正中间以竖式大字的形式题着“西逝恩深显考妣某公讳某某母某某某老大人孺人之墓”、“西逝恩深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之墓”、“西逝恩深显妣某母某某某老孺人之墓”字样,分别代表着合葬墓碑、单独男性墓碑和单独女性墓碑三种葬式的墓碑书写格式。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问题,解放以来,男女平等观念得到大力弘扬,但当下民间具体落实情况到底怎样,从墓主人书写格式可见一二,如上述当下女性单独墓碑,其完整姓名前仍是夫家姓氏,是作为从属地位被书写的。

(二)坟墓朝向

在墓碑正上方,当地墓碑通常刻写有“向戌山辰”“向未山丑”等等字眼,代表着坟墓的具体朝向。据当地居民口述,在安葬逝世先辈的过程中,会请地理先生来测算风水宝地,以求保佑子孙后代⑤,而坟墓朝向是风水先生测算风水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访谈的过程中,有一位乡民向笔者透露⑥,其家族子孙的枝繁叶茂以及家族的兴旺发达,正是因为其祖母坟墓的风水好,其尾部有一块天然的王字形石头椅(如图1),据称族内的人只要在上面坐过,都会沾有福气。这种风水观念在当地非常普遍且深入人心,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体现,是乡民趋利避害、祈福禳灾观念的真实体现。

图1 “王”字形石头椅

(三)墓志铭

墓志铭简单概述了墓主人一生,通常包括生卒时辰、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等信息,是了解墓主人最重要的信息源,同样也是反映当地文化的重要媒介。要深入了解墓志铭所反映的集体文化心理,还需要追溯墓碑是由谁来写,为什么要这样书写,其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等问题,笔者将在下面展开讨论。

(四)墓主人的后人

通常能见到的汉人区域墓碑,在书写子孙后代时,基本仅限于直系男性子嗣。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男女平等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会出现直系的女性后代。笔者调查的当地墓碑,远远超出了直系范围,其涉及的亲属关系圈,较通常汉人区域的墓碑更为复杂和详细。以一位单独女性的墓碑为例,不仅包括自己家庭的子孙后代,还包括夫家兄弟姐妹亲属的子孙,以及娘家兄弟姐妹亲属的子孙,如表1⑦。

表1 墓碑所刻亲属网络表

以笔者推测,书写这么一则复杂和详细亲属关系网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彰显墓主子孙后代的枝繁叶茂或者瓜瓞绵绵,更可能是一种亲属关系网络的努力构建和血缘认同。这种对亲属网络的彰显和需求,与当地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有莫大关系,其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旱灾⑧,亲属乃至邻里之间的互助,乃是保障农民度过特殊时期的最低极限,保证了集体的生存,实为乡民追求“共生共荣”的生存智慧体现。该观点还可以从当地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得到印证。一户普通人家一年涉及的人情费用动辄万元以上,各种亲属关系乃至周边邻居、社会朋友等都有密切的人情往来,往往成为普通老百姓不可承受之重⑨。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从另一层面可以印证当地乡民对亲属网络的需求和血缘认同。

(五)立碑时间

通常做法是先辈逝世,后人树碑立传。但笔者调查所知,当地墓主人在逝世时间与立碑时间上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有很多是“先树碑、后逝世”现象,即立“生碑”⑩的现象,如图2。

图2 “先树碑,后逝世”

如果要把这种现象进一步细分的话,就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即双亲老人中有一位先逝世,在建合葬墓的时候,就会在碑文上把另一位健在老人的卒辰空置,于是立碑时间即是碑文诞生的实际时间。另一种即是双亲老人都健在,在老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出资为自己“树碑立传”,结果碑文上老人的卒辰和立碑时间上都是空置的,这样碑文诞生时间和日后碑文立碑时间形成一个错位,即先有碑文,后有立碑时间。这种“先树碑、后逝世”现象,据说在解放以前有出现,改革开放以后,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乡民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前死后”,希望在有生之年就可以亲眼见到自己的“阴宅”情况,心里也更有踏实感和满足感,当然这与当地乡民重视“死后哀荣”,由此引发的树碑攀比现象有莫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墓碑涉及到墓主人家族族谱简介,简单记载着开基以来世祖与墓主人之间的直系世系,如表2⑪。

表2 入川始祖用芳公以下直系世系

还有些墓碑没有记载家族族谱的内容,而是单独书写着家族的世系字辈号,如下所示。

汤氏族谱字辈号⑪

永裕承先绪 昭穆启后昆 宜尔长作庆 名正应恹宗

德善延春久 祥光耀庭中 贤良思代远 大雅贵才雄

俊秀人自杰 雍和礼益隆 家齐敦孝顺 国治祝华封

太平本有象 普天惠爱同 士廉质高超 品清定显贵

行义享安乐 达道首尊崇 盛时筹蓬海 福临寿如松

敏学诗书广 心传衣钵洪 严训纲常振 潜修兼性聪

望重温威进 经论慎权衡 克昌绳祖武 源流燕翼功

恩泽千秋在 谋猷展蜀东

另外还有些墓碑,其墓主身份属于知识分子,有一些诗文遗留,子孙后代在树碑立传过程中,为了凸显墓主的身份和地位,会把一些诗文镌刻在墓碑上,如下所示一则诗文。

某某老人的自题诗⑫

春风舒畅,黄桷新出。炎夏物旺,修竹纳凉。

秋高月明,丹桂飘香。冬雪舞姣,生机暗藏。

正因为当地墓碑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和复杂,所要容纳的信息之丰富,因此,所需要墓碑的数量往往不止一块,有些多至三块。

二、墓志铭

上述谈了墓志铭对了解墓主人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与社会心理的映射关系,接下来笔者将从墓志铭的内容、撰写者以及其映射的社会心理展开讨论。

(一)墓志铭的内容

据笔者调查所知,墓志铭书写内容深受性别、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真实感受普通老百姓墓志铭,笔者将把田野中采集的墓志铭⑬誊写如下。

第一则:吾父与母菱角乡人,父弟兄五居长,幼读书聪慧有成,资费不济辍学,适家庭人众,十七岁分居。解放后被选为乡人大代表,办事公道,连任数届。同时投身教育事业,祖父某某公曾就里执教三十余年,父继其业,又四十余载,人称一门桃李两代贤师,民众爱戴,受到县区乡村表彰,并委任县政协委员。晚年仍然热心公益事业,邻近小溪河无桥,洪水季节,过河没财丧命时有发生,父倡议募捐资修,建石桥一座并义务经理其事,首捐三百余元,□□□□□□□□□,造福一方,父一生爱众亲仁,□□□□□□□□□。母亲操持家务,母系陈氏□□公之女,一生勤劳节俭,贤淑慈善,品行端庄,助人为乐,受人尊敬。父行事,母每必玉成其事,父与母相敬如宾,尤重天伦美德,奉母双亲极重孝道,待弟妹必存长厚,对儿女严教慈爱。膝下五男二女,送读完配,均能丕振家声,儿孙数十,瓜瓞绵绵,四世同堂,满门雍熙,非父母之深恩大德,昌克臻此。为报答父母亲养育之恩,特修碑传,述生平梗概,以彰德行,永垂不朽…… 长子某某撰,某某书,艺师某某刻,公元二千零九年己丑岁正月十六日吉旦立。

从墓志铭内容上来讲,存在性别上的差别。第一则是合葬墓志铭,在撰写显考大人时比较强调其受教育程度、社会职业以及对家庭与社会的贡献等外在的一面;在撰写显妣老孺人时比较强调操持家务、勤俭节约的贤内助角色,谨遵妇人之道等内在品德,这也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角色体现。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家庭和谐、对上辈的孝道和子孙的慈爱,强调子孙后代瓜瓞绵绵与枝繁叶茂。

第二则:吾父(系)入川用芳祖十二世孙,民国辛未年(1931年)正月十一日丑时,出生于本村(盘龙村)天池老屋。幼从祖父某某公研读经书,后去省委党校、川大历史系修业,历任县报社、文教、方志等部门领导和高编职务。中共党员,清正廉洁,史考撰著,成绩斐然,荣获国家和省市褒奖,业绩入编中华英模等多种辞书…… 长子某某撰,胞弟某某书,艺师某某刻,公元二千零九年立。

第三则:常思某某仲兄之为人,实为对全家贡献之极大者。在解放前四五年,全家即有十余人口,自耕土地养家时,父亲教书,母亲操内,予与长兄读书,弟妹还小,是仲兄胸怀大局,辍学务农。从十四五岁起,就鼎力领头种庄稼,不仅改善了全家生机,而且是造福全家之命运攸关。娶嫂陈氏亦是勤俭持家之贤助,尔后弟兄分居,二兄嫂孝敬父母,关照兄弟姐妹,接交邻里,处世为人,皆备受称赞。至于抚育儿女,送读完配,起房造屋,更著贤能。膝下六男三女,家业方兴未艾,孙子十余,瓜瓞绵绵,众儿孙绕膝,尽孝顺,慰欢心,盖大德必昌,天酬公道也。兄生于戊辰年九月十五日亥时,殁于XXXX年XX月XX日XX时,享年XX岁,嫂生于戊辰年腊月初五日辰时,殁于殁于XXXX年XX月XX日XX时,享年XX⑭岁,亦仁者寿矣。其子某某等为其父母立碑,请序于予,因举大概,以彰德行,铭曰德厚功高,光前裕后。胞弟某某 撰书 公元两千零七年 岁次丁亥八月初六日。

从第二则墓志铭来看,墓主受过高等教育,任过县级主要官员,学术成果得到过国家级表彰⑮,碑文极为凸显墓主地方身份之显赫,贡献之显著,业绩之斐然。第三则是从墓主牺牲个人成全大家,艰苦创业,谨守伦理道德,子孙后代瓜瓞绵绵的角度书写,极力展现一位普通平凡老人的充实人生。因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异殊,上述两通墓志铭的撰写重点和书写角度完全不同,可见墓志铭的书写内容受制于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二)墓志铭的撰写者

以笔者在当地的调查,墓志铭的撰写者基本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即墓主长子撰写,作为家中法定代表人,长子撰写墓碑是天经地义的,这一点也体现了家族的尊卑长幼,上述第二则墓志铭即是该类型。

第二种,即请人代写,就是墓主长子受制于知识条件的限制,在为先辈树碑立传过程中,请人代写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代写人一般会局限于家族中身份和地位较显著的人,上述第三则墓志铭的撰写者是墓主的胞弟,即是属于该类型。

第三种,墓主自己生前写好墓志铭,再以长子的名义镌刻于墓碑上,该种类型比较少见。但是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就有一位乡民跟笔者讲述了关于第一则墓志铭书写的故事,由于墓主接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过乡村教育事业,做过县级政协委员,墓志铭是墓主晚年时期已经写好,逝世后,再把墓主长子作为撰写者镌刻于墓碑上⑯。

从上述表述可知,墓志铭撰写者身份多样,而且碑文上的撰写者和实际的撰写者往往也有出入,因此作为外来者,不能被文本的表面文字所欺骗,要进一步了解文本的完整生产过程,要追溯其背后的故事,方能更真实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三)墓志铭所透视的信息

墓志铭是后人对先辈一生的简单概述,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当然也不乏溢美之词。但是在解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并不必过于细究于碑文属实与否,而在于碑文所映射的集体社会心理,即使表面有虚假溢美之词,也能从中读出真实的信息来。

通过对类似墓志铭的分析,墓志铭映射了如下真实乡村集体文化心理。

第一种即重视家庭伦理,墓志铭中有大量关于墓主“夫妻相敬如宾、孝敬长辈,结交邻里”等字样。

第二种即重视子嗣,墓志铭中有不少记载着“抚育后代,送读完配,子孙数十、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等字样。

第三种即重视个人对家庭或者对社会的贡献,碑文中常常有“牺牲个人成全大家、热心公益事业,投身教育事业,为人处世,受人称赞”等字样。

读者可能会怀疑这些字眼的真实性,认为不过是后代对逝者的一种褒奖和溢美之词,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看似虚假的溢美之词,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当地社会对上述文化心理的认同和追求,上述字眼所蕴含的文化之所以重复出现,之所以能够成为褒奖之词,就在于其在普通乡民中高度的内化度、持久度和认同度。

三、结 语

墓碑文化是丧葬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其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⑰,其所蕴含的历史、考古、文献、民俗、美学等价值,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文献资料,历史研究者更是视若珍宝。但是据笔者检索所知,学术界的兴趣更多是停留在历史名人或者具有更高历史价值的墓碑上,对底层现实社会中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墓碑关注极少,这不失为一种缺憾。希冀本文的探索,有益于人们更加了解民间墓碑,更加贴切地了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注 释:

①菱角乡下辖的八个行政村之一,是2004年推行“合乡并镇”政策的产物,其前身是独立行政村盘龙和九丘。

②斑竹丫口是当地一个集市名称,据笔者调查所知,该处居民点和集市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由于相对便利的交通位置,催生的一个新生乡村集市。

③汤绪周编、汤常和制作,《汤氏族谱(初稿本)》,2006年,据族谱资料显示,汤氏祖先是明末清初从湖北孝感迁徙而来。汤姓也是该村主要姓氏,以耕读传家,是乡村典型的“书香门第”,尽管经历过“文革”对传统知识的摧残,但该家族至今仍保存了部分祖辈遗留下来的古代书籍,笔者在访谈的时候,曾亲眼见到。解放后,也曾遭受过被佃农“占房分田”的厄运,但是改革开放后,汤氏家族人才辈出,基本垄断了当地的文化权力和行政权力。

④该村所在古塘重修扩建的时候,有立碑刻,其中就有“古塘源自清朝”字样,见汤常和撰写,《古塘更新铭》,两千零二年立。

⑤关于葬地风水与子孙后代的关系,《青乌先生葬经》说道“百年幻化,离形归真。精神入门,骨髓反根。吉气感应,鬼福及人。”可见是民众鬼神观念的反映,祈求“鬼福及人”,转引万建中著《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283页。

⑥该资料编号为20130825TXZXUM,资料编号说明前八位是访谈时间,中间三位为访谈对象的英文缩写,后三位为笔者学习单位。

⑦资料来源于陈某某墓碑,笔者拍摄整理而成。

⑧由于当地处于山区,水资源极为缺乏,一旦气候异常就容易引发旱灾,牲口吃水就成为严重的问题,甚至需要到四五公里之外的山涧小溪中挑水吃,其苦不堪言,当地人贴切用“头都麻了”来形容对吃远水的恐惧,见汤绪泽、汤常和撰《盘龙池修建记》。

⑨据笔者访谈九盘村一家农户所知,其一年的人情开销将近两万元,自己和老伴在家务农所得的全部收入将近一万余元,还需要在外打工的儿子补贴近一万余元,资料编号20130824TCYXMX。

⑩即为活人立碑,至于始于何时?顾炎武在《日知录·生碑》中提到《西京杂记》:“平陵曹敞,其师吴章为王莽所杀,人无敢收葬者,弟子皆更名他师。敞时为司徒掾,独称吴章弟子,收葬其尸。平陵人生为立碑于吴章墓侧。”并认为此生立碑之始。见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解》。《日知录·生碑》(卷二十二)。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第793页。笔者在当地调查所知,这种现象在解放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责任编辑:张新玲)

Understanding Tombstones from Fieldwork: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Feldwork in Lingjiao of Wuxi County

TANLekai1TANG Yue2

Tombstone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and different regions vary in tombstoneculture. The present author has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ingjiao of Wuxi County and worked out a preliminaryinterpretation of the tombstones there,includingtheformation, the culturaland psychological mentality reflected, and disclos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tombstoneto the localculture.

tombstone; fieldwork; Local Culture

2013-10-28

谭乐开(1988-),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历史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历史与文化遗产。汤 月(1989-),女,重庆巫溪人,西南政法大学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C912.3

A

1009-8135(2014)01-0018-05

猜你喜欢
墓主墓志铭墓碑
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本书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墓志铭漫话
跟踪导练(二)5
墓志铭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与赵琦先生商榷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