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月
文阿姨一脸愁容,对着医生倒苦水。原来,文阿姨退休以前是单位的一把手,家里的顶梁柱,里里外外都处理得妥妥帖帖,可如今面对自己的八旬唠叨老妈,却束手无策,有时简直无奈到了崩溃的边缘!
老母亲80多岁,前年得过脑梗塞,救治及时加上护理得当,这些年康复得还不错,可是老人整日里“鸡蛋里挑骨头”,大事小情唠叨没完。一年中,家里换了30多个保姆,没一个能留得下的,都受不了老人的脾气。就连文阿姨的儿子交女朋友,姥姥也要出来干涉,北方女孩豪爽,但是不够温柔,南方女孩细腻,但可能心眼儿太多,开朗的可能不稳重。步入老年的文阿姨身体也不太好,八旬“老小孩”几乎事事操心,事事闹心,她痛苦万分。
生活中,有些高龄老人爱唠叨,反反复复就绕着一件事说,对家里的事情虽力不能及,但事事上心,坚持己见,让家里人哭笑不得。
给唠叨老人“诊脉”
爱唠叨的原因。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特别是大脑组织的衰退,会引起精神老化表现。常常“前说后忘记”, 尤其是对眼前的事迅速遗忘,看文章、听讲话,必须重复几遍才能搞清楚;自己刚刚讲过的话,立刻又忘了,还以为自己根本没讲过,这样势必重复同样的话语。心理学研究显示:老人需要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平衡,这与老年人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有关。老年人感知能力降低之后,这种心理活动的反馈就失灵了,就会什么时候想起来,又会再三叮嘱或反复询问。
爱掺和事的原因。爱掺和事是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手段。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心理要获得健康,需要各种环境因素的丰富刺激。如果缺乏这种刺激,人就会变得呆板而神经过敏。老年人独自一人在家的情况比较多,如果再加上腿脚不灵便,跟外界的沟通减少,就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家里的大小事情上,尤其格外关注子女或晚辈。他们回到家,老人就会尽情倾诉心中郁积之言。子女独立后很多事情不再听命于父母,老人的本能心理防卫功能会使他坚持己见与习惯,不赞成小辈的意见和看法。
老人固执己见的原因。 固执是指一旦形成了某种行为方式就长期坚持,很难根据新情况予以改变的心理特征。巴甫洛夫曾研究过固执的生理基础,认为是神经过程的“停滞性”造成的。老年人为什么总是“固执己见”呢?据研究,这与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习惯、坚定的信念以及固定的行为方式等有关。这种经过几十年自然发展而来的观念,往往是固执形成的主要因素。老人固执的心理现象一旦连成一体,形成一种习惯。谁去破坏它,都会使其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常引发攻击性言行,表现出强烈的固执行为。
让老人无事一身轻
爱护老人,多陪老人聊聊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的,多陪护老人,尽量做到相距一碗茶的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以带一碗茶不凉的距离为宜。不住在一起的,要经常打电话问候,还要像歌词中所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很小,加上年老体弱多病,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孤独无依。这些精神上的苦恼、烦闷需要渲泄,向人诉说。子女晚辈如能抽出一些时间,常和老人谈谈心,聊聊家常,就能使老人的心理满足而充实。老人爱唠叨,其实是渴望倾诉交流。
培养爱好,鼓励老人“寻趣找乐”。有人戏称老年是“第二人生”之始,没有子女相随,卸下抚育重担,鱼虫花鸟、走亲访友、优哉游哉。大师林语堂称:“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见有了这种消闲自娱、仰赖健全、乐观的心态,就会感觉到越活越有味。南宋的陆游高寿八十有五,晚年当然难以再干农活,但他有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看好家中的鸡和猪,自己感觉有趣又好玩,这不也是对家庭的一点贡献嘛。
寻趣找乐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要,老人内心快乐了,生活被乐事填补满了,哪还有时间再去“找别人的事儿”呢。
定期放假,宽心舒心。家庭和睦是一门艺术,烦恼使人陷入感情沼泽,使人痛苦、气愤,还会激化家庭矛盾,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学发现,苛求往往令人处于紧张状态,由于内心的冲突得不到解脱,导致大脑神经高度兴奋,引起血管紧张收缩、血压升高、胃肠痉挛等,从而产生头痛、失眠、胃痛以及心情烦躁等症状。家人之间多理解和宽容,烦恼就会减少,欢乐随之增多。常年陪伴老人的儿女,要定期给自己放假,偶尔和亲人商量换岗一两天,或者带唠叨老妈出去散心,给自己和老人扩大生活空间,放假宽心,会觉得彼此更舒心。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论语》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可不是小事,处理好家庭矛盾,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每个人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要处理好,可借鉴一些兵法之道。家事有一个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刻意放大事件,凡是和为贵,家和才能万事兴。动用一些小智慧,和唠叨老妈使用一些“善意小谎言”。俗话说,老小孩,老人有时特别像小孩,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老妈也是夸出来的,赞扬鼓励,温柔提醒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事儿老妈”心情愉悦舒畅,无事一身轻。
(责编:辛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