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勤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在中国加紧实施“以华治华”的政治阴谋,精心谋划成立效忠自己的中国傀儡政府。1940年1月下旬,以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为代表的卖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三大汉奸集团,在日本人的组织下,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了一次三方会谈,这是汪伪政权粉墨登场前夕所进行的一次组织上的全面准备,对当时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汪伪“青岛会谈”。
日寇急于扶植中国傀儡中央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制造了芦沟桥事变,中国人民抗日的正义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一边对中国军队发动凶猛的军事进攻,一边千方百计对国民党中央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蒋介石等人起初还持有对日媾和的幻想,同日本人“眉来眼去”,无奈中国人民的抗日要求日趋高涨,蒋介石不得不进行片面抗战。
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疯狂计划,很快就被中国人民的不屈抗战所粉碎。日本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侵略成本,便在中国加紧实施“以华治华”的政治阴谋。日本见对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诱降没能奏效,便把诱降的主要对象转向了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合作、甘愿出卖国家利益的民族败类。经过一番阴谋活动,总算收到一定成效:1937年12月24日,以大汉奸王克敏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1938年3月28日,在日本的扶持下,梁鸿志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日本人还在内蒙古扶植了以德王为首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汉奸政权纷纷登场。
虽然王克敏、梁鸿志等几帮汉奸也卖上老命给日本主子效劳,无奈他们均非国民党要员,政治砝码太小,且早已声名狼藉,几乎谈不上什么政治影响力。此外,日本人在中国南北分设两个傀儡政府只是权宜之计,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伪中央政府,只有这样才能便于自己对整个中国的统治。于是,日本侵略者便决定收买国民党营垒中的亲日巨头,以期与上述两伪政权合作,组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伪中央政府。
时任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在中国政坛的地位仅次于蒋介石,长期以来与蒋介石明争暗斗,更为重要的,他是一个长期亲日派,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汪精卫就和日本帝国主义者勾勾搭搭,因此就成了日本的首选。况且,汪精卫的领袖欲极强,他早就不甘老是屈居蒋介石之下,做梦都想成为中国的“一号人物”。
汪精卫接到日本通过特务机关频频传来“属意他另立中央”的秋波之后,野心勃发。1938年,汪精卫派亲信高宗武等赴日,签订《中日和平草案》。11月中旬,高宗武又和日本军方在上海会谈,达成一系列卖国协议和防共协定。12月,根据日本主子事先制定的计划,汪精卫率一伙亲信逃离重庆,公开发表投敌通电。汪精卫对其日本主子奉命唯谨,公开打出“反共”和“和平”的反动旗帜,成为中国人民一致抗战伟大洪流中的一股逆流。
1939年5月6日,汪精卫等人乘日轮“北光丸号”由河内到了上海。1939年底,汪精卫一伙在上海秘密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建立以汪精卫为中央党部主席的新的领导机构,以“纯正”国民党的面目出现。随后,汪精卫加紧与其他汉奸傀儡政权商讨成立全国统一的伪中央政府。在效忠日本主子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争权夺利上却是分毫不让的。王克敏、梁鸿志都有着各自的“小算盘”:我这个“一把手”当得好好的,为何要给你做下手呢?但是,日本主子明令他们要和汪精卫“接洽”,他们不好拒绝,只好来个“软磨硬抗”,王克敏拒不支持汪精卫坐“未来中央”的第一把交椅,梁鸿志则提出:伪中央政府要以他的“维新政府”为基础进行充实、改组,并由他本人当“行政院长”,这当然又为汪精卫所不容。
1939年9月19日,在日本主子的撮合下,汪精卫和王克敏、梁鸿志在南京召开了三方参加的第一次会议,商谈成立伪中央政府的重要事宜。这次会议三方除了笼统地相互表示了“支持”、“合作”外,什么实质性问题也没有解决,让汪精卫倍感沮丧。
日本人和汪精卫精心筹划“青岛会谈”
汪精卫明白,要圆自己的“皇帝梦”,只有进一步跪拜日本主子。自1939年10月底开始,他与日本在上海进行了断断续续两个月的谈判,于12月30日秘密签订了彻头彻尾的卖国契约——《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按照“要纲”规定,从陆地到海洋的中国全部主权都要置于日本控制之下。1940年1月8日,日本方面公开发表谈话,对汪精卫准备成立新政府给予肯定,表示要倾注全力,以支持援助其成立与发展,给汪精卫吃了定心丸。王克敏、梁鸿志自然不敢违拗日本主子的意志,只好表示愿意继续同汪精卫进行商谈。
汪精卫见再次商谈成立伪中央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马上着手进行准备。但会谈在什么地方举行呢?汪精卫正为这个事情颇费思量的时候,日本人找上门来了,对于会谈这个重大的事情,日本人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他们给了汪精卫一个首选之地——山东青岛。
日本人青睐青岛决不是偶然的。山东是除东北外日本侵华的另一重点地区,日本在青岛有久远的政治影响和根深蒂固的经济势力。“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制定“开发”华北经济的侵略计划,拥有良港和广阔富饶腹地的青岛,成为日本侵华战略地图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日本侵华重要的桥头堡。此外,在地理上,青岛距北平、南京、上海均不远,位置适宜,交通方便,对会谈三方都是乐于接受的地方。
1940年1月15日,汪精卫向王克敏、梁鸿志发出了邀请电:“定于本月下旬,在青岛举行会谈,以便讨论国家大计,尚乞赏临为幸。”对于“青岛会谈”的全部内容,日本主子尽管早已作了精心设计,但仍不放心。1月19日下午,日本陆军中将、上海梅机关(负责扶持、监督汪伪政权的特务机构)机关长影佐祯昭和须贺彦次郎、清水董三、矢野征记、谷萩那华雄、堀场一雄等人,又亲临汪精卫的寓所,对其进行了最后一次导演。
在反复聆听了主子的垂训之后,1940年1月21日上午9时,汪精卫及周佛海、梅思平、褚民谊、林柏生等主要干将,搭乘日轮“奉天丸”从上海启航,于22日下午3时抵达青岛。
参加“青岛会谈”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头目王克敏及随从齐燮元、王揖唐、朱深等,已于21日乘飞机先于汪精卫一行抵达青岛;“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头目梁鸿志及随从陈群、温宗尧等,也于22日到达;此外,“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代表李守信亦于22日上午抵达。至此,日本导演的这幕大丑剧的演员,全部到场了。
因为这次的与会人物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的头号汉奸,日本人和汪精卫对这次会谈的安保工作自然不敢轻视。他们担心过早走漏消息会招来不测,会谈的准备阶段进行得十分秘密,不仅未提前对新闻界透漏过一个字,就是一般的中层汉奸头目直到会谈开始还被蒙在鼓里。
伪青岛特别市市长赵琪及喽啰们,自1940年1月中旬就开始了严密的筹备和警卫工作,指定龙山路迎宾馆一楼为会谈地点,二楼为汪精卫一行住处,三楼为梁鸿志一行住处,太平路31号青岛大饭店为王克敏一行及李守信的住处。伪市警察局直接负责全面警卫,伪局长傅鑫亲自在局内坐镇指挥,全体伪警察协同日本驻军、宪兵队在会谈地点、汉奸头目住处及有关线路严密布防,全市警戒森严。会谈前夕,全市进行了大清查,逮捕了“可疑分子”300多人。在汉奸头目们一批批到达青岛时,伪市长均率各伪局长到机场、码头迎接,所到之处全部实行戒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警备森严。
尽管这样,汪精卫及其主子还是不放心,甚至还调用了上海极斯菲尔路76号汪伪“特工总部”的主力。蒋介石十分警惕汪精卫一伙的动向,事先已侦悉汪精卫的这一重要活动,命令军统寻机狙击参加“青岛会谈”的首脑人物。汪精卫手下特务头子李士群获得这一情报,先期到达青岛进行布置保卫,他收买了蒋介石军统青岛站站长傅胜蓝等,捕获傅的部属10多人,并缴获其地下电台,使暗杀计划失败,后来傅胜蓝竟加入了“青岛会谈”的警卫班子。
在严密的保护之下,这场历史丑剧总算在青岛上演了。
“青岛会谈”成为引发中国政局转变的新起点
1月23日,“青岛会谈”鸣锣开场了。上午,汪精卫派周佛海为代表,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代表李守信进行了谈判,在互通了意图之后,草草弄了这么一个协议:1.伪中央政府基于现状,承认“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高度防共自治;2.关于两“政府”的关系调整,在伪中央政府成立后另行协商。实际上,日本主子早已指定“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独立于伪中央政府之外、完全由日本直接控制的,走卒们只是在这里走一走过场而已,所以,半天内就简单了事。
下午,汪精卫全部班底就次日的汪、王、梁三方会谈的细节问题,再一次请示了来青岛坐镇的影佐祯昭等主子。晚上,伪市长赵琪在迎宾馆内设宴招待了参加“青岛会谈”的全部汉奸头目和日本要人。第二天早晨,已完成使命的李守信便飞回内蒙古了。
24日上午,汪、王、梁三方正式进行了第一轮会谈。这时,王克敏和梁鸿志十分清楚他们当前的处境,汪精卫就任“中央政府”的“一把手”已经“板上钉钉”,他们如果再不识相的话,日本人恐怕不会给好果子吃。因而,王克敏和梁鸿志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同汪精卫“摆谱”的底气,形势开始朝着汪精卫一边倒。
汪精卫主持了这天上午的第一次会议,说明伪中央政府产生办法以及政治纲领等问题,三方达成协议,确定新中央政府“以反共亲日和平为宗旨”。会谈就伪中央政府的名称、首都、国旗等问题“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伪中央政府定名为“国民政府”,首都设在南京,国旗为青天白日旗加小黄三角布条,上书“和平反共建国”字样,以示区别于重庆政府。
25日上午,三方进行了第二次会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商谈决定了伪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和各既成汉奸政权的归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只在名义上受伪中央政府领导;“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合并到“中央国民政府”内。关于首脑人员的安排,亦初步内定:伪中央政府为标榜“正统”,遥奉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长”兼“代主席”。政府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和军事委员会,下设若干部委,与重庆国民政府基本相同。“行政院副院长”为褚民谊,“立法院长”为陈公博,“司法院长”为温宗尧,“监察院长”为梁鸿志,“考试院长”为王揖唐,“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为王克敏,“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为周佛海,其他军政人员照常供职,大小汉奸各得其所。
26日上午,汪精卫就有关中央政治会议人员分配等问题再次与王克敏、梁鸿志进行了协商,并确定3月30日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三方面取得一致意见,表示“一反以往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情况,网罗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在全民的基础上向实施宪政迈进”。会谈决定将诸问题交伪中央政治会议审议,“青岛会谈”的核心问题已得到全部解决。26日下午,汪精卫会见闻风而至的百余名中外记者,介绍会谈情况,踌躇满志地称此次会谈:“实可称为和平运动一大进步与发展也。”
26日晚上,日本派遣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恰巧“因重要公务来到青岛”,并宴请了汪精卫、王克敏和梁鸿志等人,得悉会谈顺利,赞赏汪精卫为“久唱和平救国的先觉之士”,称赞这次会谈使中日关系调整之前途“更加以一层光辉与期待”。这位地位显赫的侵略军头目还“欣然命笔”,在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镌刻了“东亚建设之础”六个楷体大字,以为纪念。该石头现保存较好,成为日本侵华、操纵“青岛会谈”的又一罪行见证。
27日上午,汪精卫、梁鸿志等人乘飞机南返,王克敏等人乘飞机北归,臭名昭著的“青岛会谈”落下帷幕。
汪伪“青岛会谈”成为日、汪进一步勾结、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的新标志,成为引发中国政局转变的新起点,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密切关注。1940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便提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汉奸汪精卫!打倒汪精卫的伪中央!”的爱国口号。随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联合国民党抗日派掀起了一场全国讨汪反投降运动,掀起了全国反投降、反汉奸、反磨擦的斗争热潮。
根据“青岛会谈”拟定的日程,汪精卫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举行了“还都典礼”,汪记“中央国民政府”终于粉墨登场了。
(选自《历史学家茶座·第30辑》/王兆成 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