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hn Coulter 翻译/董阳
全球经济:地球襁褓中的婴儿
Global economy nested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文/John Coulter 翻译/董阳
图1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的召开,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是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的。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经济发展一直以生产物资和提供服务为重,经济力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型自然资源和加工制造工艺,促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人类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将木材、矿产、鱼类等自然资源按照获取难度明码标价,开展了无数经济活动。
中国发现,只有当世界上存在未经开发的地区时,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才可行。比如旧世界(欧洲)对新世界(美洲)、西方对亚洲和非洲的开发。经过35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意识到西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概念。
与会的一位商业领袖透露,基本上我们称作“生产”的加工过程都是对环境的欺诈。我们利用原材料提炼成品(如利用沙子制造玻璃),任意排放废物、废水、废气。起初,这样做是出于无知,不过生产规模小,危害不明显。然而,现在工厂管理人员对污染的危害心知肚明,却仍为了利益不断“逐底竞争”,为保证工厂运作,还采取种种手段“漂绿”自己。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于7月10至12日召开,与会代表达成一项新共识——自然环境是封闭而有限的,要发展经济,必须同环境相依存。现任国际能源署清洁煤中心主任的安德鲁.米切纳(Andrew Michener),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贵州工作过3年。此次到贵阳参会,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令他惊讶不已。他指出,贵州省省政府已将基本设施同清洁煤炭工业流程相整合,其发展方针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此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李援朝主持召开,可见此论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位长期在江苏投资的外籍代表提到,李援朝在担任江苏省委书记期间,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也注重保障社会和环境效益。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增进人们的生态意识,进一步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此次贵阳论坛予以高度认可,并期待大家参加将于9月23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享讨论成果。
历史上曾有许多世界性会议召开,目的在于解决单个国家无法处理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有,为解决军事争端而签订的《波茨坦公告》、科学领域的索尔维会议、以及金融方面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等。1992年召开的里约地球峰会召集世界各国,初步讨论如何拯救地球环境这一议题。国界本由人为划分,对地球的大气循环没有任何影响,但依附国界存在的繁琐行政流程使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组计划被迫搁置。以往人们认为各国可以自行处理好环保事务,如今这一想法必须得到改变,此次贵阳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该论坛汇集了无数政界、商界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激发各方面的思想碰撞和对话。这些交流将有力巩固李克强总理所倡导的开放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观点。
此次贵阳论坛在时间上恰好构成一个拐点,使人们对环境的看法发生很大改变。首先,中国经过35年高速且不计后果的发展,向土壤、水和空气中排放了数以亿万吨的废物。因此,对有毒污染地进行定位显得愈发紧迫。其次,中国和世界都拥有了价格低廉的监测设备,此类设备可独立运行,发现危险状况时会向人们发出预警。设备可手持,也可安装于被监测地。监测者可将设备同无线设施连接,自动向控制总部发送信息,或将信息导入更大的GIS系统中。再次,中国的领导人有着很强的理科和工程背景,对封闭有限环境内的经济发展这一概念有着很深的理解。他们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中国宪法,倡导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要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观点。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使人们愈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要求,相关问题将在气候变化峰会上进一步讨论。同时,大型论坛所带来的环保意识也在基层研究者内部激起反响,促使他们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一双重目标。比如中国农村高中生对科学以及水质监测和保护机制的了解,比50年前的顶级科学家还要多。这一点,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的一名高中学生潘婷的身上可以得到生动体现。(见文中照片,图1为潘婷在北京的农田采集水样,进行水质监测;图2为潘婷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系水处理研究员张姣。)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