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文明,寻求人类未来新坐标
Cre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eeking the new coordinate of mankind in future
自人类诞生以来,我们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时下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和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甚至“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生命史上第一个具有地球物理学力量的物种”(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欧洲人口专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0万年里,共有800亿人出生,这些人总共存活了2.16万亿年。20世纪的一百年虽然只占人类历史的四万分之一,但期间出生的人总存活年数却占了人类总存活时间的1/5。
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在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却面临着来自资源供应和环境容量有限性的双重挑战,并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经济规模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十八大报告)。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人类刚刚挣脱地球引力遨游太空时,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就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然而,直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发表,我们这些“地球号”宇宙飞船上的乘客对此才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的出版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的发布(2005年),有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思考得以进一步强化。若我们继续沿用“惯常”的经济发展模式(BAU)和生活方式,到2030年,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我们每年的需要(《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
尽管我们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但是,反映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前,压力却有所不同。虽然2013年中国人均GDP水平接近7000美元,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需要摆脱贫困。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表明,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要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路。目前我国民众的环境意识已经大大提升,人们对美好环境质量的追求和渴望也在不断增强,如果继续过去的发展老路,显然广大人民群众也不会答应。
因此,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选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变革始于对人类文明史的反思,探索源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创建生态文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既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人类的未来竖起一座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