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赵戴君
摘 要:本文针对全国部分高校将其校区建在或将新校区建在城镇郊区这一现象,以大连市旅顺口区大学城为切入点,探讨其对周边城镇区域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业种植业增长、提升大学城周边的土地商业价值、带动城镇人气等。同时指出位于城镇高校也存在自身弊端,如离市区偏远信息滞后等。
关键词:大学城;城镇;区域经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城(HEMC, 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的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大学城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通过一定机制吸纳高校入城办学。 我国的高等院校连续扩招,在校学生已达到相当规模,各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因此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校区的热潮,建设大学城。像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城、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浦东大学集聚点、江苏连云港市高校教育园区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实现各高校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大学城建设又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多外部效益,如: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业种植业增长、提升大学城周边的土地商业价值、带动地方人气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高校如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如何让城镇真正做到“依托高校,发展经济”。本文以旅顺口区大学城为例,简述这种推动作用,同时对其他类似校区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区域概况
大连旅顺口区大学城处于大连市南路海滨沿线,南路全长约四十公里,是国道201线(鹤岗—大连,鹤大线)的南端。大连与旅顺由旅顺北路、旅顺中路、旅顺南路三条公路连接,旅顺南路是其中路程最短、路况较好的重要通道,由于部分路段沿海,景致也相对较好。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科技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大学就建在南路的最南端。其中大连医科大学占地151万平方米、大连外国语学院126.2万平方米、大连科技学院占地40万平方米、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占地35万平方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占地65万平方米、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36.4万平方米。
二、教育影响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它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是超过了自身,对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大学城作为教育的聚合体,其外部正效应从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资源的整合、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微观方面看大学城的建设对当地村民的收入结构、劳动力转移、当地经济经济增长点、培养重视教育的意识、形成文化氛围等都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大学城是如何对周边城镇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呢?首先我们知道什么是城郊经济,城郊经济就是指城市和农村结合地带的经济活动,是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聚集的行政区范围的经济总量。在城郊经济的作用下,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在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的作用下,旅顺口区大学城也带动当地城镇的各方面经济发展。
三、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拉动内需,扩大就业
极化效应是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边区域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聚集的过程。从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来看,大学城的建设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联动发展。据北京大学丁小浩等研究,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因为扩招了48 万人,所带来的高校部门最终需求的增量为48 亿元。据测算,扩招48 万后,增加的最终需求总量近57亿元,由此带动国民经济总产出近130亿元,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就业机会26万人次。这也说明大学城通过扩大消费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大学城的建设对当地的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刺激拉动作用,给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众多商机,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校外随处可见的各类服装店,餐饮店,旅社,小商品超市店,通过调查他们基本是本地村民以及附近村的个体经营者,另外新建成的世达购物广场更为周围村民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了“第二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当然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校外锻炼的机会,他们可以打工可以自己开店等等, 锻炼了自己又增加了收入。按照大连市政府的规划,2015年末旅顺口区大学城的人口还会更大的增加,这将极大的刺激区域的房地产业、餐饮、交通、教育、科技等产业的发展,当地的村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当地经济。同样在大学城建设的同时也给当地村民增加了众多的就业务工机会,推动了周边城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学校食堂职工,全校的保洁员,物业管理人员,校区维修人员等全部来自于附近的城镇,这样的就业机会无疑吸收了周边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就业岗位将使得当地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有效的优化的配置,缓解了众多进城务工人员对市区的冲击及影响作用, 这样就使得很多村民“ 两边靠”既工作了又不耽误在家的农活,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
(二)提升了周边土地利用价值
大学城周围的地价将上涨, 城郊失地农民可采多种方式( 如出租, 代建等) 盘活土地资源,取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并且失地农民可利用征地补偿,在大力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利用土地优势、人力优势、区位优势、高校扶植、政策优惠等条件发展集体、个体经济。在校外众多商品房的出租,在给当地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镇、村的税收等起到很好经济效益。
(三)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提升与改观
1.交通设施
大学城的建设给当地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即交通设施。为了建设旅顺口区大学城,国家政府加大本地区域的硬件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沟壑纵多的农村,交通问题更是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交通的不便极大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公路可以方便的到达大连市区,方便了城镇居民。这些都为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创造了有力的硬件条件。同样新建公益设施,为当地注入经济发展的大量活力,迅速提高了当地经济文化水平。大学城建设以来当地的交通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土羊高速、旅顺中路、滨海大道加强了当地与大连市与省内外的联系,让当地的村民感觉到交通就在脚下,使当地村民更加便捷的走出去, 去开拓视野,去招商引资。这样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硬件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农业影响
大学城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村民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大学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还对当地村民的收入结构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消费增长对GDP 的贡献来看,大学城的建设必然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当地经济联动发展。例如江西镇太平沟村积极抢抓驻地高校多、后勤蔬菜消费量大的机遇,已组建成立了“世达物流基地”,专门负责驻地高校的蔬菜配送工作。配菜中心根据高校每月提供的采购计划,指导菜农调整种植结构。这一举不但保证了高校师生吃上安全放心的绿色蔬菜,又增加了当地菜农的收入。对当地经济起到很好推动作用。大学城对潜在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大学城带动城镇人气,大学城对当地教育的影响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大学城对潜在经济的影响
大学城对潜在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大学城带动城镇人气,大学城对当地教育的影响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城镇人气居民文化提升
大学城可以说是大学的联合体,其建设运营将带动着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区域以高等教育作为主导产业,所以社区文化品位较高,人员各方面素质较高,这就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这一区域呈现出高品位的学术文化氛围、多样的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 改进城镇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大学城建设带动当地科学文化、教育环境的发展,大学城容纳了来自国内外数万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科研机构、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环境艺术等将兴旺发达,这将极大地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城郊农民的后代可以得到良好的高素质的熏陶与教育。合理的资源配置有效地利用,使这一区域人气十足,各种设施的建立使用等,将会实现郊区生活大学化与大学生活社会化相融的趋势。
(二)当地教育事业提升
大学是可以说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城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优越教学条件,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畅通快捷,种种条件对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会产生很强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因此大学城的建设是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机遇。大学城的存在能够潜意识地提高村民对教育认可程度,在落后地区,“教育是一种奢侈品,更是一种无用物”,传统的思想束缚着家长们对教育的认可度,大学城的建立无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让他们提升对孩子继续教育的信心, 鼓励孩子, 发展教育。尤其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经常举办的“三下乡”活动,深入周边居民家中,辅导学生,让学生坚定了知识的重要性, 让家长增加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度。同时大学城建设对当地村民的二次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各所大学周围吸引了大批培训机构像博非特英语培训中心,迎春花少儿艺术培训学校,育新文化培训学校等,同样像旅开驾校,顺达驾校等驾驶培训也如火如荼进行着。当地居民在二次教育中培养了技能,提高了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居民的思想观念及知识结构的转变使他们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化发展。
五、以旅顺口区大学城为例,大学城建设的建议
(一)选址问题
旅顺口区大学城距离市区较远,给师生带来很多不便,教师赶车来上课,学生各方面信息缺乏(特别是大四学生就业信息)。专家认为,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以不超过半小时车程为宜。
(二)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 校区建设速度快,投用时间周期短,伴随出现很多问题,如建筑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创造性、特色性严重不足,失去了校园建筑本应有的文化气质;同时也忽视了一些特定功能的需要,导致一些建筑存在问题。
(三)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旅顺口区大学城建设应避免盲目追求商业怪圈,恪守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学城建设要体现人性化,要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引领社会发展,最终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治安问题
大学城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由于这里在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人员,给大学城的治安稳定提出了挑战,大学城其开放性,人员教育背景的不平衡性等,极易导致公共安全问题,故应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创造一个和谐的健康的环境。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个例,通过研究各个地方区域的大学城,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城建设及运营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它拉动内需、很好的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地方农业种植业增长,同时提升大学城周边的土地商业利用价值、带动城镇人气,增加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政府税收等,同样潜意识的对周边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六、总结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个例,通过研究各个地方区域的大学城,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城建设及运营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它拉动内需、很好的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地方农业种植业增长,同时提升大学城周边的土地商业利用价值、带动城镇人气,增加了居民收入,增加了政府税收等,同样潜意识的对周边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2]埃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
[3]袁方: 社会学研究方法,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俊浦。李燕琴:大学城建设对当地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研究[J]兰州:新学术,2007(5)
[5]张邦辉:重庆大学城对重庆城市经济的直接拉动[J]重庆:重庆社会科学,2007
[6]保罗.A. 萨缪尔森威廉.D. 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徐劲林:从区位角度探讨大学城周边新农村建设[J]武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8]刘琴,郭辉:大学城的建设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影响[J]合肥: 科教文汇,2006
此文是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