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军
摘 要: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寇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因此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难之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正是中华民族在这一历史紧急关头奋起抗争的重要一幕。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山东在当时紧迫而又复杂的形势下树立的一面抗日旗帜,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并且孕育了一支真正的人民抗日武装,为后来的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乃至夺取山东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关键词: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影响
徂徕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徂徕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沧海桑田,世代变迁;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遗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省委正是在这里直接领导了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革命先辈们不屈不饶,浴血杀敌,书写了一幕幕动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使徂徕山成为了一座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大山。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它却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因此,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原因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对抗日缺乏战备,执行着片面抗战的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华北的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又未能有效的组织抵抗,致使平津、平汉、绥远铁路等被日寇大举入侵。
徂徕山发生抗日武装起义绝不是偶然的,省委选定徂徕山这一“风水宝地”,擎起直接领导抗日武装起义的大旗,之所以这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由徂徕山特定的基础决定的。
(一)徂徕山战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徂徕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北依泰山,南接蒙山,东连沂蒙山,西通大峰山,四周群山怀抱,成天然屏障,进可进攻泰安、淄博、济南,退可凭险据守。西靠津浦铁路、汶上公路,北有泰安至新泰、莱芜公路,南有新泰至汶上公路,战略位置重要。地处山东腹心鲁中地区,便于和山东各地联系”[1](P116)。
(二)鲁中徂徕山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徂徕山地区有较好的党的工作基础。早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泰安的活动就开始不断涌现。1926年中共在泰安建立了第一个支部,随后,党的工作就不断扩展到周围各个县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泰安也一度成为省委设在鲁南地区的中心县委的所在地。
地方党组织、各县救亡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也为徂徕山地区的优势条件提供了更为有利地基础与环境。《八路军山东纵队史》记载:“这一带及附近各县共产党的力量较强,群众基础好,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始末
(一)起义的准备
1.文庙会议
1937年10月22日,日军飞机开始轰炸泰安,也就在这一天,省委在泰安文庙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具体研究党组织、筹集枪支、动员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工作”[1](P117)。这次会议为起义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泰安地区党的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抗日救国的主张在群众的呼唤中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愈益高涨起来,也使得抗日武装迅速发展扩大起来。
2.篦子店会议
1937年12月27日,日军再次轰炸泰安。当天下午,省委在泰安城南篦子店召开紧急行动会议。会议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最终确定了起义的时间,决定在日军侵占泰城时,“县城沦陷之时,即为起义之日”,以津浦天路为界,分东西两区发动抗日武装斗争。31日,泰安县委通知起义人员立即赴徂徕山大寺四禅寺集合,而就在这一天,日军侵占了泰安城,省委预定的起义最佳时间终于到来。
(二)起义的爆发
1938年1月1日清晨,在徂徕山大寺西麓,隆重而俭朴的起义誓师大会庄严举行。黎玉代表省委郑重宣告: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号召起义队伍“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誓师大会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正式爆发了。
(三)起义的主要发展
1.寺岭伏击战
许多群众在得知徂徕山举旗抗日后,纷纷赶来参加起义队伍。经过短期的整顿和训练,第四支队下山出征,先在保安庄逮捕了投敌的国民党新泰县长朱奎声;1月26日一股日军由大汶口去新泰,当时部队正好驻在东良庄,于是果断抓住有利战机,决议在宁阳寺岭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结果,这次战斗击毙日军10多人,并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寺岭伏击战是第四支队创建后向日本侵略军打响的第一枪,使这支土生土长的人民军队经受了第一次战争的考验。这次初胜振奋了人心,第四支队在群众的心目中名声大振。
2.四槐树伏击战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首战告捷后,2月18日,四支队中的第二中队在泰安、新泰公路四槐树村设伏,进行了四槐树战斗。当日,七八辆满载日军和军用物资的汽车由西向东开上四槐树村桥头时,我军发动猛烈的攻击,取得了重大战果,炸死炸伤日军40多人,其中还包括一名大佐,而我军却无一伤亡。
这次胜利再一次扩大了军队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坚定了革命斗志。这种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使第四支队的威名伴随着徐徐的春风到处传播,在人民群众心中点燃起希望的火花。
3.莱芜会师
1938年2月下旬,在收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之后,省委在刘杜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由洪涛、林浩等率领一大队北上莱芜创建根据地。4月3日,四支队攻入莱芜城,进行了反顽战斗,歼灭了一贯破坏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谭远村部,活捉了谭远村。4月8日,三、四支队全军集合在莱城东兴官寺广场,隆重举行会师大会。至此,第四支队创建以来,短短几个月,已迅速发展到近三千之众,成为鲁中地区一支主要抗战力量。
四、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深远影响
(一)唤醒了人民的抗战信心
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来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逐渐发展为一支真正的人民抗日武装,成为以后在山东敌后抗战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不但沉重而有利地打击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山东战场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争取全中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促进了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具有着举足轻重、非同凡响的革命意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作为在山东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武装起义,“它和省委部署的全省各地党组织发动的其他抗日武装起义遥相呼应,奠定了山东党发展壮大和创建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在全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位置”[2](P34)。岁月荏苒,光芒永照,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第四支队不断发展壮大,为建立山东抗日战争的中心支柱鲁中沂蒙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强磐石;与此同时,也参与并影响了创建鲁南、鲁东南(滨海)根据地,起到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这为山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无疑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力量。
(三)宝贵的徂徕山精神对后人的教育意义
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中,优秀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奋斗、不畏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那种顽强英勇,拼搏奋斗,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直至今日仍然是可圈可点的时代精神,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种令人振奋的精神不断得到积淀,逐渐被发展成为徂徕山精神,这种精神是教育当代青年人的传家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徂徕山精神是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弘扬徂徕山精神,与当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份遗产。
[参考文献]
[1]崔维志,唐秀娥.山东抗日战争纪实[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中共泰安市委党史征集研究办公室.徂徕山起义[M].山东:黄河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