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云龙,孔振兴,刘心丰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变化的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阮云龙1,孔振兴1,刘心丰2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通过比较我国城市居民在2010年与2012年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变化,旨在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和特点,了解群众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制定下一阶段的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论:2010-2012年,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动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在参与锻炼人数、时间、强度、项目、场所、锻炼兴趣、体育消费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加强了,但是锻炼形式依然单一;学生时期是形成锻炼兴趣的关键时期;时间因素、惰性及场地设施是制约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变化
为了系统、全面、科学地了解和把握北京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和现阶段群众体育的特点,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体育局与首都体育学院联合对北京市群众体育的现状进行了2次调查研究[1-2]。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的群众体育更是有了全面和迅速的发展,为了解北京市民的体育锻炼的现状与特征,调查与分析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体育锻炼参与行为评价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2010年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申请承担了“建立北京市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服务体系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之一为《北京市民体育锻炼参与行为评价体系及干预措施》。该研究由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体育大学共同完成,与第3次国民体质监测相结合进行,在北京市海淀区开展了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与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开展了“2012年海淀区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继续进行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工作。本研究对这2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变化,为今后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出决策依据,进而为更好地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变化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海淀区20~69岁具有城市户籍的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群众体育”、“体育锻炼行为”、“公共服务理论”等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了解了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了北京市民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北京市民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是2010年“建立北京市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服务体系技术研究”课题所创建,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由18位专家进行检验,有10位专家认为合理,8位专家认为基本合理,问卷效度较高。问卷采用分半信度检测,信度系数为R=0.85,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3]18。2012年调研采用与2010年相同的方式,由调查员携带《北京市民体育锻炼行为调查问卷》入户,由居民个人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将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在一起,本着抽样的随机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抽样[4-7]。2012年发放调查问卷1 150份,回收问卷1 097份,问卷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 048份,有效问卷率为96%。
1.2.3 数理统计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应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2次调查的结果采用Chi-Square检验,显著性水平取P<0.05。
2.1 体育锻炼的需求与参与动机
由表1可知,2010年,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增加体力活动 (37.8%)、防病治病(26.8%)、消遣娱乐(20.0%)和减压放松(16.8%)等[3]136。2012年,主要目的依次为调节情绪(28.5%)、增加体力活动(27.9%)、减肥(25.6%)、防病治病(19.2%)等。居民参加锻炼目的的变化表明,体育锻炼在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缺乏体力活动、压力增加、疾病发病关口前移等负面影响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表1 2010年与2012年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统计
表2 2010年不同性别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比较
表3 2012年不同性别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比较
由表2、表3可知,2010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前3名依次是:男性为增加体力活动(42.8%)、防病治病(21.0%)与健美(19.9%);女性为增加体力活动 (33.5%)、防病治病(32.0%)、减压与放松(20.0%)[3]136。2012年则变为:男性依次为增加体力活动(60.1%)、防病治病(39.1%)、消遣娱乐(37.7%);女性为减轻压力与调节情绪(52.3%)、减肥(48.5%)、增加体力活动(45.1%)。
总体而言,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人群中,女性以这一目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以增加体力活动、社交和提高运动技巧为目的的人群中,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女本身的生理、心理需求、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征有关。
2.2 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
2.2.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表4 2010年与2012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较
由表4可知,2010年的北京市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73.5%,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6.5%。其中,男性、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6.0%和71.8%[3]123。
2012 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87.4%,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2.6%,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男性、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9.6%、85.0%。总体上,2012年女性及总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2010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0.01);男性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显著性水平不显著(P>0.05)。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2.2 锻炼频度
表5 2010年与2012年体育锻炼频度比较
锻炼频度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由表5可知,2010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锻炼频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每星期1~2次(31.5%)、每星期5次以上(25.3%)、高于每月1次但低于每星期1次(19.1%)、每星期3~4次(15.1%)、每月不足1次(9.0%)[3]130。2012年锻炼频度依次是:每星期1~2次(30.9%)、每星期3~4次(29.1%)、高于每月1次但低于每星期1次(18.2%)、每星期5次以上(13.3%)、每月不足1次(8.3%)。而比较2次调查中男性和女性的锻炼频度差异可知,男性、女性参加锻炼的频度基本与总体锻炼频度的分布是一致的,也不存在性别差异性。但是,2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有显著的差异。总体趋势:年龄越大,参加较高频次体育锻炼的比例越高,例如,每星期锻炼5次及以上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每星期锻炼1~2次的人数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即参加体育锻炼的年轻人中,锻炼频度普遍较低,低于中老年人。
2.2.3 锻炼时间
表6 2010年与2012年锻炼时间比较
由表6可知,2010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45.0%(30~60min)、38.4%(60min以上)和16.6%(不足30min)[3]128。2012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分别为30~60min (43.4%)、不足30min(43.3%)和60min以上(13.3%)。该结果显示,2012年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所减少(P<0.01)。2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男性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比例低于女性,锻炼时间为30~60min的男女比例基本相等,锻炼时间在60min以上的男性较女性更多,这一结果说明男性较女性参与锻炼的时间更长。
2.2.4 锻炼时的身体感觉 要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获得积极的效果,必须要有适宜的锻炼强度。以锻炼者参加体育锻炼时身体感受为依据,可将锻炼强度分为低强度(身体感觉变化不大)、中等强度(微微出汗)、高强度(心跳加快,出汗较多)3个等级。
由表7可知,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就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身体感觉来讲,按照人数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低强度(60.6%)、中等强度(30.4%)和高强度(9.0%)[3]132。201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中等强度(54.0%)、高强度(29.5%)和低强度(16.4%)。这一调查结果说明,2012年锻炼强度在中、高强度的人数增多了(P<0.01)。ACSM建议中、高强度的运动对于健康的益处更大[8],这也间接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增加了。
从参与情况来看,男女参与人数比例最高的均为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其次分别均为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但是,2010年女性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高于男性,参加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较男性较低,低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相当[3]133。到了2012年,女性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高于男性,参加高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与男性基本相等,但是男性参加低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女性高。这一结果表明,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女性的锻炼强度呈增大的趋势,而男性的锻炼强度却在降低。
表7 2010年与2012年锻炼时的身体感觉比较
2次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年龄段人群中达到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高强度体育锻炼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所占比例均为最少。20~29岁人群中的3个运动强度比例均保持最高值,而后随着年龄的增加,3个运动强度的比例均呈下降的趋势,中年人选择中等强度的比例较高,而老年人比较倾向于小强度的体育锻炼,其次为中等强度和大强度。
2.2.5 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 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以走、球类、跑步、骑车、游泳为主,2010年参与人数比例最多的项目依次是:走(含健走等在内的各种走)(60.8%)、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44%)、跑步(25.1%)等[3]134。2012年虽然项目变化不大,但是比例有了较大的变动,分别为走(含健走等在内的各种走)(76.1%)、跑步(33%)、骑车(30.3%)(表8)。走、跑等锻炼方式占主导地位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与我国当前体育公共服务不到位有关,场地设施偏少,体育锻炼指导很少,除了跑步和走等不需特别的设施器材的锻炼方式之外,人们普遍会选择自身经济水平可以满足而且较为方便的活动方式[9]。
表8 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比较
表9 2010年居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分布
表10 2012年居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分布
由表9、表10可知,2010年,男性参加锻炼项目排名依次是走(含健走等在内的各种走)(52.9%)、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31.3%)、跑步(29.5%)等,女性为走(含健走等各种走)(68.6%)、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33.7%)和骑车(22.8%)[3]134。2012年略有变化,男性依次是走(含健走等在内的各种走)(44.2%)、骑车(31.0%)、跑步(28.6%)等,女性依次是走(含健走等在内的各种走)(58.4%)、跑步(37.1%)和体操(包括广播操、艺术体操、健美操、竞技体操等)(23.7%)。总体来讲,参加跑步等项目的人群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更青睐于以走为主的活动,以及体操、舞蹈、健美操等特色项目。
2.2.6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结合2010年与2012年的调研结果[3]134,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有单位或小区场所、公园、住宅小区空地(表11),基本上是因地制宜,这些地方提供的锻炼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表11 2010年与2012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比较
2.2.7 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距离范围 北京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距住所或单位范围主要是在1km范围以内、1~2km及3km以外[3]1363个区间。2012年在2km以内锻炼的人数比例增加(表12),这可能是因为社区体育锻炼场所逐步发展完善的结果。
表12 2010年与2012年体育锻炼的场所距离范围比较
2.2.8 形成锻炼兴趣的原因 2010年,形成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在校受到体育教育(43.1%)、受同事朋友影响(38.7%)和看新闻播音等(36.2%)[3]136;2012年依次为:在校受到体育教育(24.6%)、受家庭成员的影响(17.9%)和受同事朋友影响(17.7%)(表13)。
表13 居民形成锻炼兴趣的原因比较
上述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在城市居民形成锻炼兴趣中的地位最为重要,说明学校体育对于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2012年形成锻炼兴趣的原因更为分散,说明群众体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
2.2.9 形成运动兴趣的时期 调查结果显示(表14),参加体育锻炼的北京市居民中,形成运动兴趣主要是在校期间,其次形成于工作阶段,退休后形成体育兴趣的人数比例最低[3]137。这表明,形成锻炼兴趣的时间以在校受到体育教育的阶段为主,这也说明学校体育工作对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养成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表14 2010年与2012年形成运动兴趣的时期比较
2.2.10 体育锻炼消费 2010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体育锻炼消费主要集中在到体育场馆参加健身与购买运动服装、鞋帽[3]140;2012年的锻炼消费则主要是观看体育比赛与到体育场馆参加健身。2010年居民每次体育消费的金额多集中于11~30元之间(32.9%),其次分别为31~50元(19.0%)、5~10元(16.9%)、51~100元(15.6%)、5元以下(9.3%)和100~500元(5.1%)的比例较少,每次消费500元以上的比例最少,仅为1.3%[3]140。2012年,居民每次的体育消费的金额多集中于5元以下(39.5%),其次分别为5~10元(17.5%)、31~50元(17.1%)、11~30元(13.6%)、51~100元(9.0%)和100~500元(3.4%),每次消费500元以上的仅为0.9%。总体上讲,人数比例随着体育消费金额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可能主要是受体育锻炼消费人群收入水平的限制,同时也与消费意识等因素有关。
表15 2010年与2012年体育消费金额比较
2.2.11 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 调查问卷在设计之初,将北京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因素归纳为4个大类:1)惰性、没兴趣或认为不需要等认知、动机因素;2)家务或工作忙等时间限制因素;3)缺乏场地设施、锻炼知识、组织指导、经济限制等条件限制因素;4)身体弱或怕受伤不宜锻炼及其他。
表16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比较
根据表16的调查结果,2010年,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没时间(43.4%)、缺乏场地设施(23.5%)、家务忙没时间(19.5%)和惰性(18.6%)[3]139。2012年影响因素主要是工作忙没时间(52.1%)、惰性(38.3%)、家务忙没时间(30.1%)、缺乏场地设施(18.1%)。这些障碍因素基本包括了时间因素、个人认知、动机因素及场地条件限制因素,其中个人认知、动机因素和场地条件因素是较为容易改进的。
2.2.12 对国家在促进大众体育健身方面的工作要求
表17 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希望得到改善的条件统计
根据表17的调查结果,2010年居民对于群众体育发展最希望改善的方面前3位排名依次是完善配套设施(65.8%)、开放场馆(54.2%)和合理收费(42.0%)[3]139。2012年前3名依次是开放场馆(60.4%)、完善配套设施(52.8%)和合理收费(36.1%)。这一数据表明,居民对于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要求是最为迫切的。
3.1 结论
1)城市居民正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在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增加,锻炼的科学性与积极性在增强。
2)居民参与锻炼的项目依然以走、跑等简单的形式为主,锻炼场所主要就近集中在单位或小区场所及公园等地,锻炼形式单一。
3)学校时期是形成体育锻炼兴趣的最主要阶段。
4)制约城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没时间、惰性及缺乏场地设施,对国家在促进大众体育健身方面的工作要求以完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为主。
3.2 建议
1)政府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和引导,转变居民的体育观念,提升居民的健身意识,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意识,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锻炼方式,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锻炼。
2)为公众提供科学的体育指导,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科学健身知识的推广与应用,落实体育科技服务于全民健身实践的需要,提高大众健身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要大力强化学校体育教育,从青少年儿童着手,不仅要强健学生的身体,同时也要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与运动技能,使居民养成终生健身或指导他人健身的良好习惯。
4)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能够使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增加居民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丰富居民锻炼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居民健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居民的体育锻炼经常化、生活化、组织化和趣味化,提高居民的健身乐趣和效果。
[1]李相如,李丽莉,朱红,等.北京市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2002,22(6):59-63.
[2]王凯珍,李丽莉,李相如,等.北京市第2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5.
[3]“建立北京市民体质测定与健身服务体系技术研究”课题组.《北京市民体育锻炼行为参与行为影响的多因素研究》研究报告[Z].2010.
[4]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9-72.
[5]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8]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8thEdition) [M].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2010.
[9]金烨.影响我国居民体质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Study on Behavior Variation of Citizen Sport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China— Taking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RUAN Yun-long1,KONG Zhen-xing1,LIU Xin-feng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Beijing Police College, Beijing 102202, China)
By comparing behavior variation of Chinese citizen sport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2010 and 2012, aiming at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finding out insufficiency of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provides reference to formulation of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plan in next phase.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study researches sports exercise behavior of Beijing citizen.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from 2010 to 2012, sport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demand and motivation of citizen changes a lot. Sport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varies obviously in participant number, duration, intensity, location, interest and sports consumption. Initiative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participation is strengthened. But exercise pattern is still dull and simple. Student period is the key period to form exercise interest. Time, inertia and facility ar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sports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
citizen; sports exercise; behavior variation
G812.4
A
1004-7662(2014 )11- 0016- 06
2014-10-09
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委托项目“2012年海淀区全民健身科技服务”。
阮云龙,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