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
望远镜作为一种搜索目标、观察敌情以及用来进行概略测量的光学仪器,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机械化战场上,还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中国军用望远镜的发展历经“单纯进口、仿制改进、自行研制”等三个阶段,其主要产品的性能也已达到国外同期先进水平,不但能够满足我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及武警公安部门的需要,还实现了批量出口,为新中国的国防工业赢得了荣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只介绍可见光军用望远镜(可见光是指波长为0.38微米~0.78微米的光波),而具有红外、微光、热成像、激光测距等功能的国产军用望远镜则留待以后专文讲解。
使缴获品 用万国牌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装备的军用望远镜绝大部分来源于战场缴获,因而型号复杂、产地不一,其中以缴获国民党军队的美式、德式军用望远镜居多,当然侵华日军遗留的日式与苏联援华抗日的苏式军用望远镜也为数不少。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剿匪作战的需要,一方面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部门收集、翻修了大量军用望远镜;另一方面政府动员云南光学仪器厂(1939年由国民政府出资引进德国、瑞士等国的技术设备在昆明建立的中国第一座军用光学仪器厂,建国前共生产“中正”式6×30军用望远镜23507具)继续生产6×30军用望远镜(“6”表示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为6倍,“30”表示望远镜物镜的直径为30毫米,以下均以此表示)供应人民解放军。经过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1950—1954年云南光学仪器厂共生产6×30军用望远镜4429具,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初步的缓解,但制式杂乱、保障困难的状况仍难以得到改观。
对外引进 统一制式
随着上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装备制式化进程的启动,国家先后投入大量外汇,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光学技术比较先进的东德、苏联、捷克等国引进了大批军用望远镜。其主要品种有:东德耶拿·蔡司6×30、8×30、7×50、10×50、15×50、20~40×80、20/31/50×80军用望远镜(东德耶拿·蔡司产品的工艺、亮度、锐度、色彩还原等方面都要好于同规格的苏式与捷式军用望远镜);苏式B6型6×30、B7型7×50、B8型8×30、B15型15×50军用望远镜;捷式6×30、8×30、12×60、25×100军用望远镜。另值得一提的是,东德和捷克在生产出口中国的军用望远镜时,特别在镜肩处刻上了“八一军徽”,以示其将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之,上世纪50年代进口的德式、苏式、捷式军用望远镜陆续替代了原先我军装备的各种杂式望远镜,统一了制式,并使我军望远镜的装备水平基本上与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军队同步。同时,这批军用望远镜也参加了建国后的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退出现役,为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步快跑 仿制创新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走向全面破裂,迫使新生的中国国防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主发展的坎坷之路。一方面从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军用望远镜的渠道被断绝;另一方面国内光学工业技术储备不足、人才奇缺。正是在这种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广大科研、生产人员瞄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开始了1962年式8×30军用望远镜的研制工作(简称62式,以下皆同)。
62式包括普通测距型与观察红外线型两种(见题图,左为普通型,右为红外型),分别于1962年和1963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其原型分别是苏式B8及B8观察红外线军用望远镜。62式较好地继承了苏式B8结构简单、便于生产的特点,而且在一些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62式采用了最成熟的普罗式棱镜结构、十字形测距分划(早期型62式及其他工厂生产的部分62式也采用过“倒T形”测距分划)以及广角大视场设计,成像清晰、视野开阔,在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光学水平。62式观察红外线型则在保持光学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红外感光屏、激励窗、观红旋钮等部件,可用于夜间观察敌方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所发出的红外线,从而确定敌方的位置。另外,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的气侯,在充氮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大胆创新,于镜身前部设计了一对干燥仓(内置干燥剂),以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易起雾、发霉的难题。同时,62式在镜身材料的选用上并没有照搬苏式B8的全铝材设计,而是以部分铸铁件替代铝材,加大了镜身强度,提高了抗冲击能力。62式自上世纪60年代初定型投产到80年代末停产(仅指军用版,民用62式至今仍在生产),其持续生产时间之长(接近30年)、生产厂家之多(目前已知的厂家标识就有“圆江”、“方江”、“98”、“02”、“702”、“3802”、“3803”、“3881”、“5228”、“8807”等)、产量之大(总产量高达数百万具)在中国军用望远镜的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迄今为止,62式仍是我军的现役主力军用望远镜之一,但已逐步退出现役。
这一时期,中国还参照东德耶拿·蔡司15×50军用望远镜的结构,仿制生产了1963年式15×50军用望远镜。该镜同样增加了一对干燥仓,光学性能方面除了成像偏黄程度稍重以外,大体上与东德的产品相当。63式先后由多家军工厂生产,与62式一起初步构成了国产手持式军用望远镜的体系。
在大型望远镜方面,进口的苏式ACT型10×45炮队镜和德式SF14型10×50炮队镜(炮队镜是炮兵部队用来观察地形、搜索和测量目标的光学仪器)体积大、比较笨重,且调节目距时易出现剪形角度和光轴平行性的变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军工针对进口炮队镜的缺点,开始研制结构小巧、性能更好的国产炮队镜,并于1963年定型,被命名为1963年式8倍炮队镜。此镜倍率为8倍,潜望高度为250毫米,测角精度为±1密位,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简便。1968年,1963年式8倍炮队镜在投入批量生产,受到了炮兵的欢迎,很快就代替了进口产品。与此同时,炮兵某研究所应用宽角目镜、轴尖球面支承、摆杆解脱蜗轮传动机构等新技术,研制成功了供营以上炮兵部队所使用的1963年式16倍炮队镜(又称“侦察经纬仪”),用来搜索和发现远距离目标,观察弹着点和修正射击偏差,并测量方向角、高低角及磁方位角。此镜装备部队后也很快淘汰了进口的苏式爱尔特10倍侦察经纬仪。endprint
大倍率军用望远镜是边海防部队和炮兵部队用于远距离观察的必备器材。此前人民解放军使用的主要是东德和捷克的产品,中苏关系紧张之后由于进口困难,急需研制国产同类产品。1962年,中国军工结合部队的使用情况,在东德耶拿·蔡司20~40×80及20\31\50×80军用望远镜的基础上,开始自行设计25倍、40倍军用望远镜(手持式军用望远镜多在6~15倍的范围内,高倍率的20~40倍望远镜则需要架设在支架上,以防止抖动)。中国军工一方面参照东德的样品,对望远镜的设计方案作了调整,在较短时间内将连续变倍结构改为了较可靠的转塔变倍结构,还在俯仰机构中增加了微调功能;另一方面为了方便部队使用,在望远镜的附件中另增加了永备工事中所使用的钢座和小脚架。1965年2月,中国军工厂组装出样品3具,在试验中通过对海陆各种不同距离、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性质、不同受光角度等近百个目标的观察结果,成像正常、视度清晰、鉴别率高,另可通过镜内的分划进行测距。该镜于1965年设计定型,被命名为1965年式25倍/40倍军用望远镜(物镜直径为100毫米),1967年3月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面对敌人空中力量的威胁,我相关科研机构在苏式PNB-3型10×80高射炮兵指挥镜的基础上,仿制生产了1961年式10×80高射炮兵指挥镜,减轻了重量、提高了便携性,使用分划照明具还可用于夜间作战,在雷达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仍可用此镜发现敌机并指挥战斗。在文革期间全民“三打三防”(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的特殊背景下,先后有多家工厂投入批量生产,至今我军依然有部分装备。在对空测距方面,我国还仿制生产了58式对空1米测距机和59式对空3米测距机,与57毫米及100毫米高炮配合使用。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的军用光学工业还定型投产了58式8×30军用望远镜(未投入批量生产)、58式方向盘、61式方向盘、59式潜望镜、轻量化25倍/40倍军用望远镜、对地0.5/0.8/1.2米测距机、对空2米测距机、对海3米测距机、59-1/59-2/59-3式对空3米测距机及1975年式对空3米测距机等多种军用光学仪器。
对外开放 自主研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军用光学工业在引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有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中国军工厂定型投产了1978年式7×50军用望远镜。此镜在74式7×50军用望远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主要是密封性有所增强,因此批量装备了海军部队,用于替换东德耶拿·蔡司7×50军用望远镜。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军用望远镜研制、生产过程中长期遵循的苏式标准迅速被国际先进标准所代替。1986年10月,总参炮兵部根据部队对63式15×50军用望远镜的使用意见,向有关厂家发出了研制新型军用望远镜的招标书,要求:倍率为12倍,镜重约 0.8千克,并能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1987年7月,各投标厂家均按时拿出了3台样镜,经过中国光学仪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常温性能测试、驻秦皇岛部队的野外观察试验以及某基地的全面环境试验考核后,确定中国军工厂为中标单位。
中国军工厂研制生产的1988年式12×42军用望远镜一改以往中国军用望远镜的传统风格,首次采用了美式军用望远镜的棱镜结构,同时由于采用了全密封充氮防水工艺,所以传统的干燥仓设计也随之被取消;镜内分划的设计则采用了“十字密位分划与2米特测线”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些目标测距时可免计算直读距离,大大方便了使用者。在光学性能方面,虽然88式仅仅采用了单层镀膜设计,但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无论是亮度还是锐度都很不错,成像偏色程度也很轻微,总体上算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国产军用望远镜,很快作为63式15×50军用望远镜的换代产品批量装备部队。88式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国产军用望远镜已经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由于现代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军用望远镜在大部分场合是随车行动而无需徒步携带的,因此各军事强国早就装备了物镜直径更大的军用望远镜,如:美式M19型7×50、M22G型7×50、M22B型7×50军用望远镜,俄式B10型10×50、B12型12×50军用望远镜,德式D17型7×50军用望远镜等。介于这种趋势,我军也提出了研制7×40或7×50规格军用望远镜的设想。经过多轮投标竞争,中国军工厂7×40军用望远镜的设计方案最终定型为1995年式7×40军用望远镜,并从上世纪末开始作为新型军用望远镜大批量装备部队。95式主要由A中国军工厂和B中国军工厂生产,但以 A中国军工厂的产量最大,至今仍在生产。
95式沿用了最成熟的德式棱镜结构,采用了全密封充氮防水、特测分划(与上文中88式的分划相同)、MC多层镀膜、可翻折橡胶眼罩(便于戴眼镜或戴防毒面具时使用)的设计,可以说在光学性能与人性化设计方面比88式更上了一层楼。95式在设计之初,物镜分为40毫米和50毫米两种规格,我军出于便携性的考虑选择了前者。95式在外观上分为黑色饰皮版与迷彩包胶版,两种我军都有装备,其基本性能完全相同。即使与美、俄等军事强国的现役军用望远镜相比,95式也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以美军现役的M22B型7×50军用望远镜为例,95式在亮度、锐度、色彩还原、边缘像质等方面都略优于M22B,尤其是后者加装了激光防护镀膜,物镜镀膜反光强烈、亮度较低、成像偏色严重。
当然,与世界先进军用望远镜相比,95式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首先,95式在饰皮接缝处理、金属切削、镜内洁静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其次,仍然没有采用国际流行的镜身全包胶免背包设计,迷彩包胶版的95式还是配备了牛皮背包,而且比较脆弱的镜肩和物镜筒也没有包胶;95式携行时仍要放入牛皮背包内,既增加了单兵负荷又降低了镜身的耐损程度。这些都值得生产厂家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加以研究改进。
某军工厂则在95式的基础上加长了物镜筒与目镜眼罩,并换用了抗盐雾腐蚀和具有激光防护能力的新型镀膜,研制生产出HJG型7×50军用望远镜,于21世纪初批量装备我海军部队,同时开始淘汰78式7×50军用望远镜。此外,HJG型7×50军用望远镜为了适应海上的特殊环境,没有沿用95式的特测分划,而是重新改用了十字形分划,在外观方面也采用了海洋迷彩的包胶(早期也生产过黑色饰皮版)。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西光集团近年来采用FMC全表面多层镀膜和镜身全包胶的新技术,严格按照军用标准研制生产了“战神”系列8×30、7×50军用望远镜,其综合性能优于同规格、同价位的国外产品,堪称国内一流,虽然暂未进入我军装备序列,但已成功向外军出口。
在大型军用望远镜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的产品还有78式3.5米潜望镜和77式连续变倍高射炮兵指挥镜。77式采用了负组变倍和正组补偿的连续变倍系统,连续变倍的倍率为10—15倍,有效解决了视场和倍率的矛盾,同时减轻了重量,投入批量生产后部分取代了1961年式10×80高射炮兵指挥镜。
1980年,中国军工厂研制成功了1980年式20倍/40倍军用望远镜,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物镜直径最大的国产可见光军用望远镜(物镜直径为150毫米),并且还打破了“国产军用望远镜一般由兵器工业系统研制生产”的惯例。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因为在此之前全世界能生产直径150毫米望远镜物镜片的国家屈指可数,也就是苏联、日本、德国等传统光学强国,比能制造核武器的国家还少。由于该镜的生产量和装备量都比较小,加之其体积大、份量重(不含角架、底座、附件和包装木箱,光镜身就接近40千克重)、移动困难,多用于海岸哨所、观通站固定观察和搜索远距离目标,因此也被俗称为80式海岸哨所镜。
进入21世纪之后,曾今大批量装备我军的1965年式25倍/40倍军用望远镜面临退役,急需换代产品。在中国A军工厂和中国B军工厂的投标产品中,我军装备部门最终决定中国B军工厂的产品胜出,并命名为BBG-305A型16—40×80连续变倍军用望远镜。针对65式“重量体积大、防雾防霉性能差、脚架和镜体只能分开放置和携行、无激光防护功能”等问题,中国B军工厂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新设计的BBG-305A型军用望远镜体积和重量都大为减少,全套重量18千克,其中望远镜仅重5.3千克,大大减轻了携行者的负担;望远镜内部采用了全密封充氮工艺,可有效防止进水、起雾、生霉;金属携行箱不仅可以同时装下镜体和脚架,还具有一定的防水与防震功能;镜体和携行箱上都安装有提手,一提就走、便于携行;三脚架的材质由木质改成了铝合金,同时还具有伸缩和自锁的功能;在光学上采用了连续变倍的结构,可在16—40倍之间任意转换,同时为了防止敌人激光武器对人眼的伤害,还配备了2片防激光滤镜片。该镜主要供边海防、野战炮兵、侦察分队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搜索和实施野战观察,且能保证佛晓、黄昏和长时间连续变倍观察使用,装备部队后广受好评,正在逐步换装。
结语
在军用光电技术领域,上世纪50年代主要发展可见光技术,60年代主要发展主动式红外夜视技术,70年代主要发展微光夜视和激光测距技术,80年代主要发展热成像技术,90年代以后三代微光夜视和非致冷热成像技术也趋于成熟。然而,可见光技术还是军用光电技术的基础,可见光军用望远镜目前仍活跃在任何一个现代战场上,谁也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全世界望远镜年产量最大的国家,我国除了国有军工企业之外,很多民营企业在望远镜领域也具有不俗的研发生产能力,有的还推出了能够满足军用标准的望远镜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投入非核心军品的生产,国有军工企业长期垄断军品生产的局面在未来可能有所改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共同发展是我们热切盼望的,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鲜明的特色和大胆的创新,中国军用望远镜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其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那一天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编辑/笔啸)
资料链接:密位
密位的写法比较特别,高位和低两位之间用一条短线隔开,1密位写作:0-01、200密位写作:2-00、3000密位写作:30-00 。
在半径为1的圆周上,长度为1的弧长对应圆心的角度为1弧度。然而弧度这个单位太大,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于是毫弧度就应运而生:1弧度=1000毫弧度。它的实际意义在于:在半径为1000的圆周上,1个单位的弧长对应的圆心角为1毫弧度,而对于360°的圆周,就可以折算成6283毫弧度。但因为6283不是整数,换算起来会很不方便,于是各国将它取整。以中国和前华约成员为代表的国家将其取整为6000,以北约成员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将其取整为6400(中国台湾军方也是如此),并统一命名为“密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