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锷
研制背景和历程
DL43是第一种由拉丁美洲国家自行研制生产的坦克。尽管该型坦克只在阿根廷陆军服役,时间很短,数量也很少,但却被视为是阿根廷陆军装甲部队的真正发端。在拉美国家中,阿根廷装备坦克的时间并不早,而且其装甲部队的发展也很缓慢。1920年,阿根廷陆军接收了12辆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但军方对这些坦克似乎并不感兴趣,很快将其转手卖给了巴西,这使得后者成为拉美地区第一个拥有坦克部队的国家。
1924年,意大利政府将一辆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送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向阿根廷陆军进行展示,该坦克还参加了当年的5月25日阅兵式。但阿方对该型坦克兴趣索然,最终没有购买。直到1928年,阿根廷才购买了6辆英国产“克罗斯雷”M1926年型装甲车,这是阿根廷陆军拥有的第一种装甲车辆。
阿根廷下一次对装甲车辆的采购一直要等到1937年。当年阿方购买了12辆英国维克斯-卡登洛伊德M1934型轻型坦克。阿陆军利用这些坦克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斯特万·德卢卡兵工厂组建了一个坦克连。此外,阿根廷还曾试图向捷克购买THNP轻型坦克。但随着捷克被纳粹德国占领,这项采购计划不了了之。
二战开始后,阿根廷选择中立。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阿根廷虽面对美国的压力,但依然坚持中立政策,没有对轴心国宣战。美国的重要盟友英国倒是倾向于让阿根廷保持中立,因为阿根廷是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其中立地位能让满载着食物的阿根廷商船免遭德国潜艇的攻击,顺利抵达英国。阿根廷的中立地位因此得以维持。
不过,随着战争的发展,拉美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同盟国一方。这些国家随即获得了美国的军事援助。其中,南美大国巴西就从美国获得了不少M3“李”、M4“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以及其他装甲车辆。同阿根廷有着岛屿争端的智利也借此改善了自身的军事装备。这种状况让阿根廷军方深感忧虑,非常担心巴西等国会在美国的支持下对阿根廷发动武力进攻,以迫使阿根廷对轴心国宣战。此时,阿根廷陆军手里只有那几辆克罗斯雷装甲车和维克斯轻型坦克,用它们来对阵巴西用美制装备武装起来的装甲部队,无异于以卵击石。
重重压力之下,为了给自己的陆军提供新式武器,同时也为了发展本国的工业,阿根廷在1942年通过了12709号法令,成立军工生产总局,全面组织管理军工生产。1943年初,埃斯特万·德卢卡兵工厂受命研制一种中型坦克,供阿根廷陆军使用。该型坦克的所有部件都必须自行生产,因为此时阿根廷无法从外国购买到相关产品。除研制生产坦克外,兵工厂还要对18辆美国国际收割机公司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进行改造,用作陆军的火炮牵引车。整个项目被时任阿根廷总统的埃德尔米罗·法雷尔将军批准后,中型坦克被正式命名为DL43“Nahuel”。“Nahuel”一词来自阿境内巴塔哥尼亚地区马普切印第安人的语言,意思是老虎。DL来自西班牙语Diente de León,意思是狮子的利齿(另一种说法是来自于法雷尔将军常用的一个词“dele”,意为“向前”)。43则代表研制年份。
当时阿根廷人对坦克研制只有很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都来自于不多的公开出版物和一些简易的装甲车制造。不过,研制团队的工作速度倒不慢,到年底就已发出了大部分图纸,兵工厂开始准备进行制造实车。在此之前,技术人员先制造了一个全尺寸木制模型,来对设计进行检验。实车的许多部件来自于其他军工厂和不少私人企业,如整体铸造的圆锥台形炮塔就是由一家私人企业制造的,炮塔的座圈由科尔多瓦的一家铁路工厂生产,在阿根廷军用飞机工厂(FMA)完成最后的工序。拥有4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的变速箱也是由一家私人企业生产的。据称,总共有80家企业涉及了DL43的研制工作。
1944年5月10日,阿根廷总统和部分武装部队的高级将领参观了尚未全部完成的DL43原型车。埃斯特万·德卢卡兵工厂的领导阿尔弗雷多·柏斯中校亲自驾驶尚未安装炮塔和前装甲板的原型车,向来访的高官进行了展示。此后不久,原型车制造完毕。同年6月4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7月9日大道上举行的军事装备展示活动中,2辆DL43坦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过,此时这2辆车都还在测试之中,也没有安装发动机。
仅仅过了一个月,在7月9日的独立日阅兵式上,公众惊讶地看到,总共有10辆DL43坦克接受了检阅。受阅的10辆坦克由萨利纳斯少校统一指挥,阿尔弗雷多·柏斯中校亲自指挥编号为C121的坦克行进在队列前端。兵工厂的工作效率的确不低,事实上,厂里还有2辆坦克也即将完工。这12辆坦克是计划中的初期生产型,此时阿根廷人恐怕不会想到,这个数字就是DL43的全部产量了(也有资料称实际产量为16辆)。
性能和对比
DL43在外观上,尤其是行动部分,和美国M4“谢尔曼”坦克非常相似,其尺寸和重量也和“谢尔曼”极为接近。有些观点据此认为,DL43是“谢尔曼”的阿根廷仿制版。但从前述DL43的研发历程就可以看出,当时阿方即使想仿制,也得不到可参照的实物。DL43的确是阿根廷人自力更生的产物。不过,必须承认的是,DL43在开发过程中确是大量借鉴了“谢尔曼”的设计特点,两者的相似绝非偶然。这里,不妨以“谢尔曼”家族中大量生产的M4A3(75毫米炮型)为参照物,来了解一下DL43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DL43车体长6.223米,高2.952米,宽2.33米,底盘距地面0.44米,这些和M4A3基本一致。战斗全重36.1吨,略重于M4A3。两者乘员组都为5人,车体布局也完全相同,均为动力后置,战斗室居中,传动/驾驶舱在前。DL43的驾驶员和航向机枪手位于车体前部左右两侧,两人的头顶上都有一扇向前打开的舱门。其余3名乘员:车长、炮长/装填手和无线电员,均位于炮塔内。
DL43的底盘为焊接和铆接混合结构,车体首上装甲板厚度为80毫米,倾角65°。首下装甲板厚55毫米,底板为25毫米。就车体正面防护性能而言,DL43要优于M4A3,后者车体首上装甲板为63.5毫米,其早期型号的装甲板倾角也略小于DL43,为60°(后期型更小,为47°)。在炮塔方面,DL43炮塔前部装甲厚80毫米,侧面65毫米,后部50毫米,顶部20毫米,其正面防护与M4A3大致相当,后者炮塔前部装甲为76毫米,但有一个厚89毫米的火炮防盾。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对比并没有考虑装甲板的材质。鉴于当时阿根廷在获得优质装甲钢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对DL43的实际防护能力不宜估计过高。endprint
DL43的主要武备是1门安装在炮塔内的德制“克虏伯”M1909型75毫米野战炮。该炮还是一战前从德国进口的。由于数量充裕,到研制DL43时还有许多库存,有些甚至连包装箱都还没有打开过,于是理所当然地被利用起来。M1909型75毫米野战炮采用30倍口径身管,发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500米/秒,备弹量80发。该炮的性能明显不如M4A3装备的M3型75毫米40倍口径炮,后者发射普通穿甲弹时炮口初速达617米/秒,发射风帽被帽穿甲弹时更可达700米/秒。就反坦克作战而言,两者的性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内。不过,从阿根廷周边国家的装甲战车防护性能来看,DL43的这门非专业主炮也还算堪用,是阿根廷人在无奈之下相对合理的选择。当然军方对克虏伯野战炮的不足也很清楚,因此一度计划以瑞典博福斯公司的M1935型75毫米野战炮来取而代之。博福斯M1935野战炮是阿根廷在二战前采购的,交付数量多达200门。该炮采用40倍口径身管,发射6. 8千克穿甲弹时炮口初速达585米/秒,可在500米距离上击穿62毫米厚的装甲,性能明显优于克虏伯炮。不过,没有确凿证据显示改装工作真正实施过(阿根廷人倒是把该炮安装在了英国战后以剩余物资名义出售给阿方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底盘上,研制出一种自行火炮)。
辅助武器方面,DL43安装有3挺航向机枪和1挺并列机枪。航向机枪均为麦德森M1926型,口径7.65毫米。这3挺机枪中2挺固定布置在车体前部中央,1挺布置在前部右侧活动支座上,备弹量共3100发。并列机枪安装在火炮左侧,同样为麦德森产品,口径12.7毫米,备弹量500发。DL43航向机枪的配置完全是照搬了M4“谢尔曼”坦克初期型号的设计。这种设计实战意义不大,却削弱了首上装甲板的防护能力.因此在M4投入实战后不久,中间2挺固定航向机枪就被取消了。而阿根廷人在设计时依然照搬,不得不说是缺乏经验的表现。
DL43的行走部分和M4A3几乎完全一致,均为主动轮前置,每侧有6个负重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以垂直螺旋弹簧为弹性元件。稍有不同的是,DL43每侧的托带轮比M4A3多了2个,另外每条履带由76块履带板组成,比M4A3要少3块。
DL43的发动机来自FMA。该工厂在30年代初从法国引进德瓦蒂纳D.21C型战斗机生产线时,同时获得了配套的洛林-迪特里希12E.B十二缸W型水冷汽油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能在本国进行生产。现在这种368千瓦发动机就用到了DL43身上。在其驱动下,DL43最大行驶速度可达40千米/时,续航力250千米。和同样拥有368千瓦发动机的M4A3相比,DL43的行驶速度略低,但续航力明显居优。不过,DL43不如M4那样经历过大规模的实战考验,因此对上述纸面上的数据的可靠性,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
总体来说,DL43的各项性能,除火力外,在其他方面和M4A3大致相当,甚至略有胜出,至少在理论数据上是如此。这对于阿根廷这样一个首次独立设计制造中型坦克的国家来说,已属难能可贵。不过,对坦克这样的战斗机器来说,性能的优良与否并不能完全从理论数据上反映出来。而往往就是那些数据反映不出的方面,恰恰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设计水平和制造实力。DL43服役后的经历,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短暂的服役
第一辆DL43坦克在1944年交付给阿根廷陆军,被分配到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马尔泰利兵营的陆军机械化学校。随着更多的DL43坦克交付使用,陆军开始组建装甲突击中队和中型坦克连,原先的维克斯轻型坦克和克罗斯雷装甲车都转而执行侦察任务。
但服役后DL43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履带经常断裂,或是在坦克转弯时脱出,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阿根廷人不得以在炮塔上安装了备份履带板,以便随时进行替换。固定安装在车体前部中央的机枪被实践证明没多大用处,到1945年年初就被拆除了。
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迫使陆军在1946年将坦克送回工厂进行改进。驾驶员前方的车体装甲板上开设了观察窗,以改善视野。驾驶员和航向机枪手的舱门都进行了改进。原来的舱门由于是向前翻转的,打开后会严重妨碍驾驶员对前方的观察,因此被修改为向侧前方平推打开。坦克上原来装备的本国仿制的德律风根无线电台也被英制19号Mk.II型电台所取代。
完成改进的DL43于1947年2月重新回到部队。此前这些坦克的任务就是支援步兵,现在阿根廷人也开始研究发展坦克部队自己的战术。当年7月,在参加完独立日阅兵后,10辆DL43前往距离驻地大约15千米的五月营区,投入在那里举行的火力演习。第一场演习是演练坦克越野行驶和进攻,其间使用了主炮和机枪。结果发现即使开设了观察窗,驾驶员的视野还是不够好。第二场演习是实弹射击演练。结果发现炮塔上可独立旋转的三倍放大倍率的潜望瞄准具相当不可靠,车长只能打开炮闩,通过炮管来进行瞄准,并根据距离来修正射击诸元。尽管如此,这些坦克还是摧毁了所有目标。
虽然DL43身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可以解决的,但就在这一年里,外界形势的变化使阿根廷军方已无心于此了——英国开始向阿根廷大量出售作为战争剩余物资的坦克和装甲车辆。这些装备都极其便宜,很多甚至是以20美分/千克的价格出售的。出售的清单中就包括154辆M4A4和206辆“萤火虫”。这些坦克的到来使DL43立刻显得过时了。“谢尔曼”坦克很快就成为了阿根廷坦克部队的支柱,并且一直服役到70年代。而DL43则在1948年就被移交给陆军物资总局,到1959年被陆续出售拆解。
结语
事实上,如果阿根廷军方和政府有志于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那么这些战争剩余物资的到来本可以成为借鉴国外成熟产品、改进发展DL43的绝好机会。但显然阿根廷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其实不仅是坦克,阿根廷在战后初期还曾自行研制过双发螺旋桨战斗轰炸机和后掠翼喷气战斗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所有这些都没能转化成真正的军工实力。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独立发展本国军事工业之不易。
作为拉美国家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坦克,DL43在退役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一辆DL43一直被保存到1963年,随后被移交给国家工业技术研究所。此后这辆状况已经很差的坦克就不知所终了。还有一辆DL43起先保留在马尔泰利兵营,充当营区门口的纪念物。但在驻兵营的装甲炮兵部队搬走后,这辆坦克也被拆解了。结果,没有一辆DL43坦克被保留下来。这种颇具纪念意义的装备,就此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编辑/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