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教师
杨传冈
1997年,我从师范院校大专班毕业,被“一刀切”式地分配到乡下工作,留城任教的美梦破灭,只好硬着头皮去镇中心的初中报到。报到的第一天,我来到教师办公室,找一个靠着北窗的角落坐下,起身尝试打开铁窗的玻璃,感觉有点儿困难,一用劲,“哐啷”一声,玻璃掉在了屋外,碎了一地。校长闻声赶来,怒目圆睁,丢下一句“这么心神不定,能当老师呀”,拂袖而去。我傻站在那里,有些手足无措,自责、害怕、担忧……种种思绪涌上心头。
有了这个当头棒喝,我的教师之路走得愈发谨慎,隐隐地总有些许不安、恐惧,害怕再被校长抓住“辫子”,越是这么想,越是出问题。工作第二年,我调至小学任教,接下来几年教的一直都是“乱班”。或许是自己天生的倔脾气,立志改变班级现状,卯足干劲强行治理,苛刻要求,打压调皮鬼,然而收效甚微,班级上还是不断出糗事。
在那段时间里,我一直没有体验到为师的快乐,没有感受到职业的幸福与进步,教育生活狼狈不堪。那时候,我也曾想过放弃,好在学校德高望重的杨汉延老师和我的一次促膝长谈,让我明白了教师要懂得欣赏和等待学生,教育要慢一些。这次谈话,也重新燃起了我内心向上、向善、向美的信心。
在中年级连续担任了六年的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后,我的教学工作终于得到了校领导的首肯,第一次带班升入高年级。学校高年级教学一直都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把关,年青教师凤毛麟角。我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深知唯有用心用功,踏实前行,方能立足“滩头”,以图向纵深展开。
带毕业班,是经验、智慧集成的活,既要统揽教材,又要有前瞻的眼光、犀利的洞察力,更要有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讲功。我深知自己只是“学徒工”,缩短成长期的有效办法就是拜师学艺。于是,我每天穿梭在老教师的课堂里听课学习,汲取教学经验,从不间断;然后像“间谍”似地借阅其他班级的学生的笔记本,整理归纳;为方便搜集资料,还狂热地买了一台七千多元的台式电脑,晚上回来上网搜索资料,制作PPT讲稿,提炼自己的教学提纲。因为执着,所以努力;因为努力,所以用心。结果,我带的首届毕业班的孩子们用成绩给了我最好的回报。全班70人,当年被市区热点初中招录的人数竟然达到52人之多,在全年级排名第二。那年的暑假,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段愉悦、欢快的时光,可谓春风得意。
带领毕业班夺了开门红,在六年级站稳了脚跟,我的班主任工作一发不可止步,又是连续五年带毕业班。从此,我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早七晚七的时空中,每天流水线式地上课、批阅作业、订正作业、修订课件、课后补习、学生谈话、班级杂务、年级杂务……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已然成为班级热线。这样的日子累并幸福着,单调并享受着。或许是长期高强度紧张的劳作、饮食不规律,2009年6月,在小升初考试倒计时第十天,我突然胃出血,痛得实在爬不起来,只得在家里躺了一天。第二天,我强撑着去上课,孩子们那几天学得更卖力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或许是因为这份执著,连续六年,我任教班级的升学率均位居年级前茅。除了家长、孩子的认同,学校的肯定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深知教育的路还很长,要想走得更远,就一定要爱自己的学生,为他们服务,才能找到教育的归宿。成全孩子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2005年11月,我获得了全区小学数学优课参赛资格。在校内选拔赛中,经评委的无记名投票,我从12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随后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备课、试教、磨课。现在想来,真的感谢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与关心,感谢他们备考时的事无巨细,试教中的翔实记录,磨课时的艰深研讨,课件制作中的精致设计……那半个月里,我虽面色憔悴,但收获满满,不仅提升了教学技巧、锤炼了教学语言,更培养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的品质,在众人的一路抬爱、帮扶、指导下,我不辱使命,夺得了一等奖第一名。教研员老师对我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当然,奖项的高低只是暂时的荣誉,而追寻别致灵动的课堂,才是一位教师应该有的永恒的自我追求。课堂教学竞赛只是个人教学技艺的起点,赛课获奖会有力地助推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但风格形成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你的理想火炬继续燃烧,前面的路就会光明一片。
在执教毕业班的那些日子里,整日被题海围困,为分数所累,醉心于解题技巧的琢磨,从未意识到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记述为文字。直到2010年,被推荐到教科研的管理岗位上,为了好好干下去,才油然而生出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的念头。
这种即刻改变自己“一穷二白”思想现状的想法真的很幼稚,教科研看起来很美,走进却很难。静心反思,问题还是在方法上不得要领,找不到门路,又急于求成,加之自身的功底比较薄弱,坐不住冷板凳……这种考验,常让功利主义者高调入场,半途夭折,黯然离场,而留下的都是心怀梦想、善于坚守、自感寂寞的人。
纵观各位小学数学名家走过的教科研之路,我发现了一条规律:他们都有着自觉的教育理想,善于记录教育现场中的点滴,存疑善问,致力于解决教育微观问题,善于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得失成败并将之诉诸文字,从而引发更多教师的思考。
其实,从事教科研最经济最高效的路径就是教育写作,最难的也是写作,对于“门外汉”来说,写作的突破口往往最难找到,我也不能例外。刚开始写的一段时间,我极其困苦,走在路上也推敲论点,刚坐下来就开始记录,有时上课途中有了灵感,赶紧掏出小记事本记下,写了一点儿感觉不错的文字就赶紧请师傅们指点修改,那段时间被折腾得憔悴不已。为了更佳的表达,更好的思路,我毅然减少外出,谢绝应酬,增加阅读,专心思考,埋头苦写。别人是一日两千字的速度,而我是三月两千字的速度。有时下笔很难,有时动了笔又觉得不妥,撕掉重来。写得慢,改得勤,投稿更勤,但收效甚微,几乎都是石沉大海,我还是咬牙坚持不断写、不断改、不断投……
2010年10月,我的一篇教案终于得到认可,刊发在了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上,我不胜欣喜。至此也找到了自己教育写作的突破口——源自自己有教学感悟的真实教学历程。
此后的三年来,我已习惯于静心走进书本汲取养分,教育阅读、教育写作已然成为我的一种行走方式。在一次写作心得交流会上,我如此总结:多听勤看,善于观察;心有疑问,揪住思考;倘有灵感,烂笔记下;定个题目,搭起框架;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几易我稿,面目全非;磨文定稿,寄出待发;如此往复,终会成功。
在一路走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不仅领略了沿途的风景,体悟了滴水穿石的道理,更对教育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理解。回首17年的从教岁月,在逐梦的日子里,孩子给了我思考的源泉,课堂给了我释放理想的时空,责任和担当让我步伐坚定,坚持不懈让我有了自己小小的成就,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梦在,希望就在;梦在,脚步才会坚实;梦在,思绪才会飞扬;梦在,青春才会舞动激情。
追寻梦的节拍,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