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
刚刚有个著名作家与上海一帮子爱写作的孩子说文学,告诉他们:作家不是天才,只要你们勤奋、刻苦也能成为作家。
可我担心他这样为孩子们励志,大多数孩子会被文学玩了。文学之路最不成全他的热爱者了。如果换成我与那些小朋友们文学互动,我就不那样说。
假装着我被邀请,假装着我具备了与祖国花骨朵谈文学的资格。于是我就说:孩儿们,你们这么小就喜欢写作,但要知道,文学是创造性地捕捉灵感,不是技术性的写作。生命的基因中不具备文学的天赋是成不了文学家的。木匠、铁匠、工程师、博士都可以培养,但作家培养了也无法毕业。作家班也只能帮着已是作家的人提高鉴赏水平,甚至可以改变作家的价值观念,但就是不能帮着作家的艺术创作。如果作家也能培养,鲁迅的儿子就是小鲁迅,老舍的孩子就是小老舍,莫言的后代也是小莫言,可惜文学创作不能传授,最不能子承父业的就是文学。
写作的才华在同龄的孩子中崭露头角,但这绝不保证他们今后就能成为作家。如果这些孩子们真的喜欢文学,又被作家认可具备了文学天赋,那么与作家的这一次交流就等于给他们输入了一次积极的正能量。如果不具备文学的天赋,你就把他送到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深造,毕业之后再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他也不过是个懂文学的公务员,而不会成为作家。
人成为什么,并能在某个领域成功,其前提一定是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也就是天才。别说文学了,就是体育人才也是这样。参加田径少年体校的孩子全国有数百万,能成为田径杰出人才的从来就凤毛麟角。可是在牙买加,要找出几个短跑名将进入国家队那是易如反掌。在肯尼亚,国家从来就不用花钱培养长跑运动员,人家自己找个教练,训练训练就去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银子、奖牌就都划拉到肯尼亚了。那些国家的人种就适合那样运动项目。就像欧洲人出哲学家,人家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辨型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解读型的。师者解读孔孟,臣者解读帝王,学生解读试题,商人解读买主,反正就是“解读”着证明自己接近了正确,绝不思辨着证明自己有了发现。谁敢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是个天才?有了创造性的发现,那就是找死,必须说我是笨鸟,但我能起大早,我先飞了,所以才吃到一条小虫。
经常听到一些官员对作家说:我这人就是不够刻苦,工作一忙,好多事情就放弃了,等我退休之后一定把创作的事情捡起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作品。我真想说:我现在写作太忙,没时间当官,等我退休之后就去从政,听说居民委员会的主任今后公开竞选了,60岁也不超龄,当官就当民选的官,当上级任命的官不过瘾。可是我没敢说,我怕他听了恼火,我年底的奖金可是他说了算。但自认为干啥都能成功的人绝对是个蠢材。
生命的个体不是流水线生产的,不能人为地设计,虽说教育与培养能决定人的职业专长,但不是对生命潜能的最大挖掘。人的职业能力是生存行为,不是生命的天才。都在“梁山泊”造反起义的一百单八将,个个的武艺高强,可都与他们的天赋有关。鼓上蚤的本事,李逵不会,花荣的神箭,矮脚虎不会。林冲的枪,武松的棒,杨志的大刀,鲁智深的禅杖,都是应了自己的身手才能耍得开,让他们换换家伙儿,保准不是英雄了。
技术专长不光是个习惯的事情,是生命基因在起作用,就像某些人勤奋、刻苦,某些人懒惰、松散也是天生的,有时不好说优劣,就看用到什么地方。说某人有文学天赋就像说某人有木匠天赋一样,其实都不是什么赞美,诸君可别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