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面貌”伴你出生入死

2014-05-05 08:05肖冰
博客天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盟员民主人士中共党员

肖冰

从2014年4月1日起,在北京办理普通护照、港澳台通行证和签注时,无需再填写申请人政治面貌。

与之同时取消的,还有“本人身份”,原来表格中设置了农民、公务员、宗教职业者、无业人员和学生等选项。

中国人需要甄别自己“政治面貌”的场合很多,从入学时填学籍,到找工作时做简历,“政治面貌”会在个人档案中跟随一生。

从理论上讲,政治面貌表明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归属,是个人政治身份的最直接反映,其国家代码的标准号为GB/T 4762-1984,适用于信息处理系统中的人事档案管理、社会调查、公安户籍管理等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显示,“政治面貌”代码共有13个:01中共党员;02中共预备党员;03共青团员;04民革党员;05民盟盟员;06民建会员;07民进会员;08农工党党员;09致公党党员;10九三学社社员;11台盟盟员;12无党派民主人士;13群众。

除去中共党员和8个民主党派,对“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群众”概念的界定,还要上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政协全书》显示,无党派民主人士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为国家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的一些人士。

“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前身是“社会贤达”。在参加1946年“旧政协”会议的人士中,就有国民党方面邀请的几位“社会贤达”,如王云五、傅斯年等。由于这些人后来也参加了“国民大会”,因此“社会贤达”这个名称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郭沫若尤其痛恨这个名称。1948年5月5日,郭沫若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联名通电响应中共“五一”号召时,首先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说法。此后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对其的界定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

“群众”成为“政治面貌”选项之一也由来已久。在德国人李博所著《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一书中,探求了“群众”一词的来源。

与“民主”、“主义”、“制约”等从日本舶来的现代词汇不同,“群众”一词与日语无关。“群”与“众”的连用最早出现在《荀子》中,但在之后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并未流行。

“群众”被激活是在上世纪初。1918年,李大钊首次使用它,在毛泽东的表述中,“从群众利益出发”,“和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也很多见。

后来,它更是被上升到政策层面。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发言中提到:在党章的总纲和条文上,都特别强调了并贯穿着党的群众路线。

由此,“群众”成为一个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将“群众”纳入“政治面貌”,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体现。

“家庭出身”的说法在当下已经比较少见,它指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或参加革命工作时家庭的阶级成分。通俗的理解就是,父辈的“阶级成分”,即是你的“家庭出身”。

建国初期,尤其是“文革”期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还有不同的“成分”划分,但这已成了一个时代用语,不再适应现今社会,“政治面貌”逐渐取代了“成分”的功能。

1994年,在“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和代码”里,依然有“本人成分”和“家庭出身”的表述,到2002年才取消这两项指标。

2004年,《家庭出身代码》和《本人成分代码》国家标准被废止。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框架下,“政治面貌”作为甄别党派归属的标准,还将持续存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盟员民主人士中共党员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盟员之家”助力西瓜产业发展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人民律师为人民——记福建省民盟优秀盟员、武夷山市政协委员邱芝杰
民盟石家庄市委组织盟员参观河北博物院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民主人士》
中共党员最早从事的一次军运工作
民主同盟盟员可以参加青年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