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
年终岁末,我们台策划了一个“热点关注”节目,对“留守”和“空巢”进行集中报道,初步设想是打“亲情牌”,以“思亲”为主调。一连几天,摄制组深入广大农村,那些留守老人、儿童的艰辛和无助让人分外伤感。然而,一家困难户却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感受。
这个家庭有3个人“留守”,10岁的男孩、5岁的女孩和他们的爷爷。不久前,孩子的爷爷上房晾晒收获物时从梯子上摔下来,腿部骨折,一直下不了床。年仅10岁的小男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爷爷倒尿盆、做饭、刷锅,就着刷锅的泔水煮猪食,把一应家务活做完再一路小跑去上学。放学也是一路小跑到家,先问爷爷拉尿没有,然后再做家务。日子过得像被鞭子抽赶的陀螺,但这孩子依旧精神饱满,见谁都笑呵呵的。
当我们准备好要拍摄时,小男孩说:“叔叔,等一下,我给爷爷擦把脸,再给妹妹梳梳头、换身新衣服。”
我说:“就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吧,真实,也能反映出你家的困境和诉求。”
小男孩坚决不同意,我们只好由着他,还听他指挥,把爷爷抬到院里的石凳上坐好,安排另一个老人和他下棋,使爷爷受伤的那条腿处在镜头之外。
“可以了。”小男孩左看右看,点了点头。
拍完爷爷下棋,我把镜头对准小男孩,要他跟远在异乡打工的爸爸妈妈说两句话。小男孩面对镜头,开心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好!这一年我们过得都很好,你看爷爷多精神,妹妹多漂亮,家里猪和鸡也养得好。期末我考了年级第一。听说政府还会给我们送年货。你们能买到火车票就回来,买不到就在外地过,不要去挤那些超载的汽车,很危险。”
这真是报喜不报忧,家里的困难只字不提。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
小男孩说:“爸爸从事高空作业,妈妈在厂子开冲床,我要说家里情况不好,他们会分心出事故的。每到过年路上都特别拥挤,他们总是一路站回来,又累又不安全。我不想哭哭啼啼的,让他们难受。”
回到台里,我把所见所闻汇报给领导。领导沉默良久,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按原来的基调拍,不过煽情而已,却搞得两头不安。不如改了,换一个社会关怀、乐观留守的主题吧。”
孙强摘自《检察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