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微刺激”与改革需齐头并进

2014-05-05 06:19周佳雯
检察风云 2014年23期
关键词:定向升级政策

文/周佳雯

转型升级:“微刺激”与改革需齐头并进

文/周佳雯

前不久,中央明确表态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而在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现实面前,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定向发力的“微刺激”政策不断出台,地方政府也出台多项配套措施,推出了一批重点项目。这些定向“微刺激”措施内容涵盖定向降准、税收、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以及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等。事实证明这些“微刺激”举措的确起到了稳增长的作用。

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困境被概括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政策负效应消化期;同时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也需要经济增长适度放缓速度,牺牲一定的增长率。此时,“微刺激”的出现和加码不能不引起各界的重视和争议。

部分舆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不是周期性衰退,而是一种结构性衰退。需求不足只是表象,而供给乏力和供给失衡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观点认为目前出台的“微刺激”还是把“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将会重回强刺激拉动经济增长老路。例如楼市刚出现回归迹象,许多地方政府就按捺不住地出手救市,意在放松调控以保GDP与政府收入;铁路建设投资在不到四个月时间里,已经第三次调增,预计今年全年投资总额将超过8000亿元。虽然政府力邀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造,但受制于投资金额巨大、盈利能力有限、民企话语权缺失等诸多因素,实际上绝大部分投资仍然是政府在一手主导。一系列日益加大的刺激力度和各种救市政策的叠加效果,正在悄然把“微刺激”演化成“强刺激”。

针对舆论的这种忧虑,新华社在6月连续发文为“微刺激”正名,强调“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实促改革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于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改革来说,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同样具有风险,并指出很多刺激措施本身也是改革措施。例如,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政策既属于结构性改革,同时也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刺激措施;旨在保量并提质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措施既是刺激措施,同时也兼顾调结构目标。除了逐步加大“微刺激”力度之外,改革的推进速度也并未放缓。

笔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定增长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经济运行稳中有忧,存在较大下行压力。房地产市场继续分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期,化解过剩产能面临诸多制约,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几个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传导将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并影响市场预期。内生性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微刺激”的目的在于避免经济垂直跌落,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而改革能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

7月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宏观调控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时推出“微刺激”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控通胀、防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即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定向降准还是定向再贷款、专项金融债,抑或是创新性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其中都赋予了某些政策性、结构性功能,通过定向信用投放,比如引导“三农”、棚户区改造、小微企业类的信贷投放,以及铁路、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以图降低这部分调结构指向的社会融资成本。虽然不排除仍有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向房地产、基建等领域,但政策精准发力的特征已然强化,同时在获得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前提条件下,充分体现构建适当的中国特色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预期管理和政策微调中,改革正在稳步推进。6月6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意味着这一引领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有望尽快出台,为进入深水区的改革破解难题。

猜你喜欢
定向升级政策
政策
政策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助企政策
政策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回暖与升级
定向越野
定向驯化筛选耐毒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