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的乐趣,那可太多了。我爱旅游,当置身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时,我能感受到欣赏美景、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乐趣;我爱书法,在笔墨的舞动中,我能感受到品味文字内蕴、获得无穷智慧的乐趣;我爱运动,在力与美的律动中,我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乐趣。然而,我最爱的还是读书、写作,它给我以知识的源泉,给我以精神的力量,给我以想象的翅膀,让我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让我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分享读写的乐趣吧!
求知之乐趣
小时候,我总爱向大人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于是爸爸、妈妈给我买来了一套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我拿到书如获至宝,经常从里边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书中,我知道了——夏天,冰棍为什么要盖棉被,车胎为什么会放“炮”,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秋天,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冬天,水缸为什么会破裂……尽管那时候的《十万个为什么》没有彩图本,除了文字外,都是黑白插图,但我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这为我后来做教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当我指导学生写科技小发明、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这类的文章时,我的知识储备就派上了大用场,我会给孩子们讲科学原理,让他们写出的科学小品文有根有据,能以“理”服人。后来,我指导的三名学生在区级“小制作口头作文”现场比赛活动中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除此之外,我还从小人书、故事书、小说、报刊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从中我认识了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白求恩,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雨来,在敌人的铡刀下宁死不屈的党的好女儿刘胡兰,勇于为新中国的解放献身的江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为祖国脱掉贫油帽子的铁人王进喜……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他们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前进,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
我读书还有一大特点,是用耳朵“读”。小时候,我家里唯一的娱乐工具就是收音机。每天中午一放学,我一路小跑回到家,不是先去吃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而是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广播,听曹灿叔叔讲《一封鸡毛信》《战地红樱》等故事。当整个身心沉浸于故事中时,我就忘记了饥饿与疲劳,我的心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或担忧,或开怀,或伤心,或兴奋,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读书让我吸收了知识的营养,犹如吮吸到春天的甘露,味道如此纯美与甘甜,真是乐趣无穷。
学用之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读书的范围更广,门类更多,诗词、散文、小说、人物传记等都有所涉猎。在读书中,我更加注重学用结合,这使我品尝到读写能力不断提高的乐趣。
我的学用妙招就是——在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其一是背诵式积累。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常常利用早晨的时间背诵古诗词及现代诗歌,这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锻炼了记忆力。后来,我订阅了《词刊》,时不时地进行诗词创作。我作词作曲的歌曲《小花》,在师范学校毕业典礼上做了展演,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工作后,我创作的诗歌《不会忘记》获得了全区诗歌评比一等奖。其二是摘抄式积累。首先是摘抄好词佳句。有的同学会说,关于好词佳句的书,市面上多着呢,照着抄不就行了?我认为从书上摘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己分类积累。自己读书积累的词句,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透彻,给人印象深刻,使用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其次是摘抄精彩片段,积累写作技巧。例如,《一千零一夜》是童话故事中的奇葩,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框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书中描写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它最让我欣赏的是通过描写心理变化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且深刻地揭示角色的心理活动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通过这样的积累,我的写作技巧有了明显提高。我曾在全校初中语文知识及作文竞赛中,取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这些都得益于勤读书、勤积累、勤动笔,学以致用。正像陆游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看来,知行结合,才是读书的真正要义,这也是读书的乐趣之所在。
分享之乐趣
20世纪80年代初,我做了教师,至今已在教育生涯中走过了32个年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与孩子们分享美文诵读的快乐。美文从哪里来呢?那就是我最爱读的一本杂志《读者》。我认为《读者》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精品。它仿佛一个智者,讲述着震撼心灵的故事,阐述着发人深思的哲理,从他那睿智的目光中,你能感受到他带给你的无穷力量。每当新一期的《读者》出版后,我都会兴奋地将它带进课堂,把我选择的美文读给孩子们听。每当我读美文时,教室里静得很,孩子们分明被文中那浓浓的情、深深的意所打动,一双双明眸在闪动。每当这时,我心中都会充满暖意,分享阅读令我十分惬意,我陶醉在师生共融的美妙境界中。不仅如此,分享阅读还给孩子们的写作带来启发。有一次,孩子们写《走近小动物,关爱在身边》这一命题作文,而“关爱”成为了他们写作的难点。我找来《读者》中《七个名字的猫》给他们读。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猫走了很多人家,而每到一家,主人都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结果在猫的身上挂着七个名字,表达了主人对猫的爱意。孩子们听后很受启发,原来表达对动物关爱的方式是如此多样,还可以用起名字的方法,这样的构思是多么巧妙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孩子们爱上了《读者》,他们主动阅读,主动向别人推荐好文章,分享阅读《读者》的快乐。
在与学生分享美文诵读之趣的同时,我还辅导孩子们读书、作文。我在《读写知识》《作文导报》《语文导报》《少年儿童研究》等报刊发表了“作文导读”“名著导读”“课文导读”等几大类的百余篇文章,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读写的体会与感悟。一天,有个同事兴奋地告诉我:“我的孩子看了您关于作文指导的文章,按照您指点的方法进行作文,竟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的作文还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此时我想,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对孩子们有所帮助,那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还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着一本作文选来找我,她说:“上小学时,您为我指导过的作文发表在这本作文选辑中,上面还有您的点评呢。”也许,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我不会一下子认出她来,但这本作文选却成了师生深厚情谊的见证。我曾用自己的读书行动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体会到了收获读写成果的快乐。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分享的前提在于拥有,而拥有则源于我们发奋努力地学习、读书,更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身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能走多远,就决定了能把学生带到多远。我愿将读书写作的快乐传递给同学们,祝愿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找到这种乐趣,并伴随生命的生长直到永远。
[老师登台]
杨红兵,北京市特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32年,现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兼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语文导报》特约编辑,《北京教研》通讯员。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石景山区优秀人才。2001年以来曾主持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联系现实生活,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途径与策略的研究”。该课题于2004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出版课题研究专著《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2008年以来主持、策划区域经典阅读工程的推进,其研究成果获北京市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一等奖。曾参与北京市小学生《自读课本》《帮你学语文》《三维阅读》等书的编写。所写论文《中学生自主阅读三级目标训练初探》《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有百余篇文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