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
(1)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调查研究时,盘着腿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拉家常。这种调查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我在工作时,是很注重、很喜欢调查研究的,每次调研总能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思。回顾我担任厅以上领导职务24年的工作经历,深深感到,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可以说,若少了调研,话,说着就没底气;事,就很难办到位;问题,就解决不彻底。
(2)
我们党是靠调查研究起家的,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奠基之作是两篇调查报告: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二篇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两篇调查报告解决了我们党在整个民主革命阶段的最基本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还有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就是《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第一个标题、第一句话就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论断,即“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成为我们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一个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反对本本主义开始的。在新形势下更需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这个传家宝不能变、不能丢。
(3)
登上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想成为称职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做足做好“调查研究”这门功课,让调查研究成为自己行动的自觉与工作的习惯。为此,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创新。一个人力量再大,也大不过群众之力;一个人智慧再高明,也超不过群众之智。毛泽东主席一贯重视调查研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调查研究的一生,他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思想深处扎牢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对于调查研究他还提醒我们,“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搞调查研究的态度非常谦虚,在调查会上与群众平等交流,气氛十分活跃。毛主席在这方面为我们做“调查研究”的功课作出了榜样。
(4)
在新形势下做足做好调查研究这门功课,必须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搞好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增强调查研究的责任感、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政治立场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快速变化的世情国情的必然要求,是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总之,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干事之需、成事之道,是治党兴国的重要法宝。
(5)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要让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发挥现代功用,必须在实践中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调查研究是手段,科学决策是关键,解决实际问题是目的。所以,调查研究要时刻以实际问题为轴心。工作就是解决问题,领导就是化解矛盾。当前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相互交织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使领导干部判断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等现象,让领导干部很难掌握到真实情况。在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只有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梳理出各种矛盾的关系,找出一个个问题的症结,开出一个个管用的药方,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陈云也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是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这些思想提出虽然已几十年了,但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
要做足做好“调查研究”这门功课,必须具有真诚的态度。在调查研究中,我们需要和调查对象交朋友,听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听他们讲对具体政策的看法,而只有和他们真心交朋友,他们才会告诉你自己真实的想法。现在很多人嘴里有两套话语,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态度是否诚恳,被调查者要了解清楚才决定自己如何做。这就是说我们要调查他,他先得调查你,然后再决定是否说真心话。这个互相调查的过程很微妙,一旦被调查者发现你的调查态度不那么诚恳,或者你的调查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损害,他们就不会说出真心话。所以,真诚的态度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先决条件。
(7)
做足做好“调查研究”功课要有深入扎实的作风。能不能搞好调研,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更是作风问题。作风实不实,调查研究的结果“两重天”。调研的根本要求是要沉下身子“接地气”,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反观当今一些调研的做法,常常是事先踩点、设计路线、确定方案,然后按部就班地“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座谈会上谈一谈”。兴师动众,浮光掠影,走平坦的路,看亮丽的点,听顺耳的话,如此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调研,不仅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强烈反感。上年岁的人谈起来,都怀念过去的调研组,常年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亲切称他们为“三同干部”“泥腿子干部”。那时县委书记骑自行车下乡是极普通的一件事。所以,调查研究一定要有求真务实、扎实深入的作风作保证。有了好的作风,调研才能取得好的实效。
(8)
做“调查研究”功课,既要重视“调查”,也要重视“研究”。我们都知道,调查与研究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调查是深入实践,熟悉和了解情况,搜集相关材料的感性认识过程,是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工作,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而研究则是通过对调查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事物认识的较高级阶段。做好调查研究,这两个过程缺一不可。调查必须深入一线,对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开展深入全面调查,而研究过程也必须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当然,我们也不能将这两个过程截然分开,要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即在每次调查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总结,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避免调查完成后再研究的耗时、费力及遗漏等问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对遇到的新问题开展进一步调查,从而通过“调查——研究——再调查——再研究”的往复过程,不断加深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当前,这两个环节上的倾向性问题是,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结论多、办法少。有的调研报告虽然语言很流畅,事例数据很丰富,但缺少指导性的意见建议。这种调研之所以意义不大,原因是没有触及实质问题。只有抓好了调查与研究这两个环节,才能克服调研、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实现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对接,收到调查研究的预期效果。
(9)
有些领导同志对调查研究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作怪。认为自己是从基层干上来的,啥都见过,啥也经过,没必要再去“泡”基层。殊不知,过去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再丰富,也无法替代对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老经验也许一时一事管用,但时过境迁,情况早已今非昔比,凭“老套套”办事迟早是要碰壁的。二是安排不当。有些领导同志也懂得调查研究的重要,也愿意调查研究,但常常被繁琐事务缠住,拿不出时间和精力来。这些同志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痛下决心减少不必要的应酬,科学安排时间,挤出时间深入基层。三是作风漂浮。下去之后跑面多,蹲点少,有时虽“身”入基层,但没能“心”入基层、深入下去。四是惰性所致。抓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热衷于浮在面上,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怎么省心怎么来。长此下去,怎么能干好工作呢?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路先锋功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察实情、搞论证、作决策的得力手段,为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蓄足底气,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辟道路。
作者: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
(责编/张立新)endprint
领导之友·综合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