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凌 寒
院士孙燕,“80后”的肿瘤防治事业奠基者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 凌 寒
前不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组织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权威院士和百余位专家,共同启动编撰百度百科疾病类词条工作,帮助网民通过百度搜索,获得最为权威的医疗信息。
据记者了解,负责编撰“肿瘤预防”词条的,就是我国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在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即席讲话时,已逾耄耋之年的孙燕院士自称其为“80后”。他不但亲力亲为,亲撰百度词条,还极力推行这种科普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科普宣传,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把真理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给读者,社会接触面更大,这比我多看一个病人更重要。”从那以后,“80后院士”的趣称,就在孙燕院士熟悉的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孙燕院士近照
80多年前,孙燕院士出生于河北省一个普通人家。早在烽火连天的1941年,他便寄读于县城的昌黎中学附属小学,自小目睹日寇的种种劣行、暴行,让孙燕院士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懂得了亡国的痛苦,向往着自由富强。在他小学即将毕业时,一位同学的父亲影响了他日后的志向选择。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当一名医生,报效国家,造福民众。
1948年,孙燕考入燕京大学,195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5月,他在昌平上苑乡麦庄,边劳动边给周围的农民看病——儿时的梦想,终于付诸实践。1959年2月,孙燕被调至医学科学院西山造林队,真正地当上了一名医生;1959年10月,他被分配到肿瘤医院工作。调至肿瘤医院之初,他便承担了一个艰巨的使命:创建一个新学科——肿瘤内科。当时医院的内科治疗组病床和药物都非常稀少,只有他和与他年龄相近的周际昌医师这两名医生,人手寥寥。孙燕院士回忆说:“那时,我在吴桓兴和李冰两位院长的直接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在医院创建了肿瘤内科治疗小组。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科研工作和临床治疗却迅速展开了,直到1965年,才正式成立了专科病房。”
作为第一批访问学者,1979年至1981年,孙燕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M.D.Anderson癌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初,他带着在美国的收获返回国内,承担起了发展肿瘤学科的历史使命;1983年,孙燕成为协和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教授;1984年至1992年间担任内科主任;此后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内科成为了国内最大、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专业科室。从那时起,孙燕院士便带动全国同道共同前进,使这一学科有了全方位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那些年间,孙燕院士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参与开创了我国肿瘤内科事业的先河,成为这一学科的“奠基者”!
1965年,肿瘤内科的病床增加到了30多张,科室成员增加到了5位青年医生、两位进修医生和8位护士,已初具规模。但从1960年起,孙燕他们便试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发的抗肿瘤新药——N-甲酰溶肉瘤素临床治疗睾丸精原细胞瘤,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962年,莫斯科召开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孙燕撰写的相关论文在那次学术会议上轰动了国际肿瘤学界,国内外的专家们称之为“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的典范”;1978年,这一研究又获得了我国的科学大会奖。同时,孙燕他们开创的乳腺癌晚期术前化疗、胸壁复发的局部治疗、肺转移的治疗研究,也使一部分患者的存活期长达10至30年;他们开展的胸腔积液的局部治疗以及头颈部癌的动脉化疗等的医学临床研究,均在国内属于首创。
然而,就在肿瘤内科事业顺利发展之时,十年动乱开始了,孙燕等被下放到甘肃,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肿瘤内科也被解散;直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把孙燕等几位专家接回到北京,肿瘤内科才得以重建……
在采访中,孙燕院士对当前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忧心忡忡。他介绍说,肿瘤是目前全球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病人达到790万。这一趋势再得不到改变的话,到2020年,预期每年新发生的病人将闯过1500万大关。谈及我国的发病情况,孙燕教授坦陈,2011年开展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癌症年发病率已经接近2‰;照此推算,每年全国新发生的肿瘤病人即为260万人!
“我们必须对这种严峻局势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全面了解发病情况,认真学习最新的防控知识,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肿瘤的防治工作。”孙燕院士说,“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增长特别快,让人有一种紧张心理。事实上,恶性肿瘤是一类很古老的疾病。现有证据表明,从古代埃及的木乃伊中,便发现有患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了;而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医者了——那时称之为‘疡医’,因此至今朝鲜和日本还将肿瘤学称之为‘肿疡学’;而且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即有关于癌症的表述,以后历代中医古籍中也多有记载。例如,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中将食管癌叫‘噎嗝’、把乳腺癌叫‘乳岩’等;而我们目前给这类疾病的定义是:这是一类身体细胞在多种外因和一定内因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异常过度活跃增殖疾病。”
孙燕院士继续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肿瘤一直是罕见病;近两百年来,先是工业国家发病率逐渐升高;到了上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才把肿瘤列入常见病。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癌症也不在常见疾病之列。所以,很多人认为癌症是现代病,也不无道理。一般来讲,在肿瘤的发生原因中,大家较为关心的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外因,目前已经证明物理性因素例如电离辐射包括核爆炸、核泄漏,以及其他的放射线——比如医院里的同位素检查、X线和CT、PET-CT等都有放射线暴露;此外,还有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里的氡;因此,我们应尽量少做PET-CT,多做核磁(MRI)检查。其他的物理因素还有长期慢性刺激例如肺里陈旧结核的病灶和其他处的慢性斑痕等。目前,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普遍增高,多数学者认为和放射本底增高有关。
半个多世纪的孜孜以求,孙燕院士的学术视野遍及中西医各个领域。在肿瘤医学研究方面,他融会贯通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如果用一句话去高度概括孙燕院士的学术思想的话,其实只有四个字:“综合治疗”。而“综合治疗”,则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一切治疗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癌症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谈及此话题,孙燕院士回忆说:“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震灾过后不久,我便参与了编著《实用肿瘤学》——和我的老师吴桓兴教授、金显宅教授一起从事这项工作。从那时起,我即和两位前辈在书稿中确立了肿瘤综合治疗的定义。中医的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指导思想,我们在肿瘤治疗中仍需要充分发挥;祖国医学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目前,肿瘤学者已经普遍重视开展‘综合治疗’,相关的科研课题也正在陆续开展;将来会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和充实这一学术理念的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这能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孙燕院士“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事实上影响了我国后来的肿瘤医院的学科建设格局。
“祛邪扶正”模式,是孙燕院士肿瘤“综合治疗”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融合中西医临床实践,所开创的治疗肿瘤的新模式。
谈及“祛邪扶正”这一新模式的发轫,孙燕院士说和一封书信有关:“那是1993年,我收到了台湾地区一家医院院长写来的一封信,请我为一位晚期食管癌患者提供治疗意见。我为病人提供了紫杉醇和一些扶正中药的资料。意见返回去之后,他们依照我的方法给予治疗,患者的病情很快便有了起色。”其实在那之前,孙燕院士曾为南亚某国的两位副总理以及另一国家的国王治疗过肿瘤疾病,疗效很满意。“在肿瘤治疗中,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的诊疗特色。中医针对人体出现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其特色是长于调理,扶正、纠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获得远期疗效;所以,我们将中医的‘扶正’方法,与西医的‘祛邪’方法相结合的话,便会提高很多常见肿瘤的总体疗效。”
在上述理念支配下,孙燕院士对于中医中药的研究投入了很多时间,付出了很多精力,当然,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孙燕院士回忆说,早年他被下放到甘肃定西时,便发现当地有一种最常用的中药——黄芪。回京后,他便决定从黄芪入手,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的效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由此开展对中药的科研工作。再后来,在M.D.Anderson肿瘤中心,他和美国同行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了多项结果:黄芪、芦笋、女贞子、仙灵脾等多种传统中药,有促进患者恢复免疫功能的功效,能够抑制肿瘤病人过多的T抑制(Ts)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如果把这些中草药用来辅助放射、化疗等西医治疗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孙燕院士还与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合作,从中药女贞子中提取了齐墩果酸这种促进免疫的有效成分,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疗效;他们还发现,晚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大多有一定的损伤,而服用中药后,患者的疲乏和免疫功能等情况都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归。这项学术研究完成后,获得了第一届国际自然免疫与生物反应调节剂大会奖。孙燕院士说:“截至目前,我的团队已经研制了3种扶正中药,包括贞芪扶正冲剂、固元颗粒及扶正女贞素,投产后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获得了4项专利;而且,贞芪扶正胶囊和颗粒目前已经进入了我国基本药品目录,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祛邪’和‘扶正’如果反复轮替的话,就能取得好的疗效。”孙燕院士认为,扶正中药能够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目前在业内已经得到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在放化疗期间通过中医中药调理,病人能够减少不良反应,而不是直接抗癌,这是多数临床医生达成共识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这样评价孙燕院士在该领域所做的贡献:“在肿瘤内科治疗方面,他发掘祖国的药物遗产、特别提出中医的‘扶正固本’观念及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医肿瘤内科治疗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采访中,孙燕院士还十分忧虑地说,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参与医学的社会科普工作,是因为目前社会上在癌症防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说,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绝症、是不治之症’,这是不正确的。原国家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癌症的治愈率大约在40%,各种常见肿瘤的治愈率城乡也有差别。例如城市乳腺癌的治愈率已经达到80%,而农村则只有40%;子宫颈癌治愈率也很高,如果发现太晚治疗效果就差了。我们医院治疗的睾丸肿瘤、淋巴瘤、乳腺癌、子宫颈癌和食管癌的治愈率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从1995年以后,在我国收治的癌症病人总的治愈率就已超过50%,现在达到了58%;2012年,美国癌症总体治愈率达到了75%。因此,‘癌症是不治之症’之类的观点,是十分陈旧和有害的。”
记者面前的孙燕院士,虽年过耄耋,却精神矍铄、思想敏捷,且谈吐十分风趣。孙燕说:“我这个‘80后’现在很满足也很快乐。因为我不但把50多年来学术方面所获传递给了年轻人,还能为社会医学科普出点力气,这不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儿吗?学生们领会了我的学术思想,这等于我生命的价值在他们身上延伸,而且我的学生比我做得更好,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你知道这是多么高兴的感觉吗?”
在孙燕院士说完这些话后,记者打量了他的办公室——他珍藏着很多过去的极珍贵的老照片。孙燕院士一边一幅一幅地看过去,一边无限感慨地说,这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照片,是一些老患者来访时留下的。“有些都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了,他们还没忘记我,我不但感到快乐,更感到幸福。有些患者,当年来看病时还是孩子,现在已经做了爸爸、妈妈了。一名医生,恐怕没有比见到这样的场景更快乐、更幸福的了。”在采访中,孙燕院士坦言,他希望社会最后给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好医生。从那一幅幅患者和他的照片以及孙燕院士所讲述的往事看来,对孙燕院士而言,这样的评价或许是最低的“标杆”了吧。
为了患者的康复而努力不辍,并快乐着和幸福着,凡大医者,莫不如此。回望孙燕院士50多年抗击肿瘤的科研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孙燕院士不断融入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诠释着我国防治肿瘤的重要理念的“中西并重”之路!
专家简介
孙燕,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和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主席。是我国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中国内科肿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9生于河北乐亭,1948年进入燕京大学医预系,1951年至1956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从1959年开始致力于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开拓、发展和普及工作。1960年脱产学习中医一年。1979年至1981年间曾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M.D. Anderson癌中心从事研究。其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在内的各种奖项。曾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教书育人模范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杰出保健专家,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特殊贡献奖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终身成就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编著学术专著34册。培养临床博士42人、硕士4人、进修医师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