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印涛
(山东兖矿集团国际焦化有限公司,山东 兖州 272100)
7.63米焦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宋印涛
(山东兖矿集团国际焦化有限公司,山东 兖州 272100)
通过对7.63米焦炉生产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一系列改造,取的了良好的效果。
7.63米焦炉;改造;加热水平
兖矿国际焦化公司是年产焦炭200万吨焦化企业。焦炉采用2×60孔,炭化室高7.63m复热式焦炉,熄焦系统采用湿法熄焦的熄焦方式,装煤采用装煤车带跨越管式除尘方式,出焦除尘采用地面站除尘方式。但焦炉自2006年投产以来,生产运行不稳定,焦炭产量和工艺指标一直未达到设计要求,给生产和经营带来极大困难。
焦炉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炉顶空间温度居高不下;集气管压力偏低,炭化室负压操作;四大车运行状况差,生产不稳定;煤气净化效果差,加热设备堵塞严重;装煤过程冒烟冒火严重;产品产量低,长期不能达产达效。
2.1 焦炉加热水平小,是焦炉生产不正常的主要原因
国际焦化7.63m焦炉的加热水平,为德国原设计1210mm。1210mm的加热水平是根据德国低挥发、低收缩的配合煤设计的,与国内炼焦煤指标有较大差距。在兖矿国际焦化的7.63m焦炉建设前,因未确定煤源、配煤比和装炉煤特性,仍沿用了1210mm的加热水平。实践证明,该加热水平对于可燃基挥发份高达30%的装炉煤太小,最终导致焦炉炉顶空间温度过高。
2.2 炭化室宽,入炉煤挥发份高是造成焦炉炉顶空间温度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国际焦化有限公司焦炉炭化室宽度为623mm,宽炭化室横向收缩较大,使用高挥发分配煤炼焦时,会使炉墙和炉顶空间生成大量石墨。自开工以来实际配合煤挥发份平均在30%左右,造成煤气产量大,煤的收缩率大,炉顶空间温度高。
2.3 取消了装煤车跨越管,造成装煤时冒烟冒火严重
由于装煤车取消了原设计的装煤车跨越管,装煤时只能使用本孔炭化室的高压氨水来抽吸装煤时的烟尘。从而导致高压氨水无烟装煤效果不好,装煤过程中冒烟冒火严重,经常造成装煤车烧车。
2.4 利旧设备性能差,可靠性低
焦炉机械和焦炉护炉铁件中关键的炉柱均为利旧设备,可靠性降低。四大车功能低,有些重要功能如清门、清框等未能完全恢复,无法保证正常的运行,不能实现计划性推焦,从而造成结焦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焦炉炉顶空间温度升高。
针对前期焦炉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原有7.63m焦炉基础上拆除了原焦炉的部分炉体(保留蓄热室以下部分)及其相关的工艺设备,利用原有的煤塔、间台、焦炉基础、抵抗墙及炉端台组成一个炉组。熄焦系统利用原有的稳定湿法熄焦。焦炉为单集气管,三吸气管。装煤除尘采用高压氨水喷射和配套新建的装煤除尘地面站。焦炉出焦除尘采用原有地面站。
3.1 基本参数变化情况见表1
3.2 炉体的主要尺寸及技术指标变更情况
炭化室平均宽度由原来的623mm,变更至590mm,其它尺寸保持不变。
3.3 增设气柜装置
为保证焦炉煤气用户的用气,平衡整个煤气管网的压力波动,当煤气不足时补充气量,煤气多余时储存多余气量,避免频繁的煤气放散,增设2万m3干式煤气储柜。
3.4 改造装煤除尘装置
在德国提供的基础设计中,取消了焦侧跨越管,导致装煤过程负压不足,焦炉装煤时产生大量烟尘。为防止装煤烟尘污染环境,增设一套干式装煤除尘地面站。除尘地面站主风机采用偶合器调速运行。装煤过程产生的烟气经地面除尘设备净化后,其排出气体的含尘浓度≤50mg/Nm3。
4.1 装置基本实现达产
2012年11月装置改造完成,全面投产。改造后生产运行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焦炉自动化水平和装置稳定性全面提升,2013年,焦炭年产达到157.7万吨,化产品产率大幅提高,焦油回收率从2.4%提高到3.1%,粗苯回收率从0.6%提高到0.95%,焦炭产品第一年达到改造后设计能力的90%以上,化产品达到设计能力的80%以上。2014年,产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年主要产品将实现达产目标。
4.2 工艺指标得到改善
主要工艺指标,在公司控工艺指标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4.3 设备故障率下降,设备运行效率提高
改造后,焦炉主要四大车设备自动化水平得到提高,四大车及其设备故障率由原来月影响80小时,下降至4小时以下,焦炭实现按计划生产,月度推焦车执行系数达到0.85以上。
4.4 焦炉加热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炉顶空间温度降到指标以内,符合配高挥发份煤特点,提高了化产品产量和质量
炭化室变窄后,焦炉的焦饼在炭化室内横向和纵向收缩减少,降低了石墨生成。分段加热斜道结构复杂,无膨胀缝,防止了斜道区上部高温的产生,防止炉顶空间温度升高。
4.5 设备和环境得到保护
增加了2万方气柜和装煤除尘装置,使焦炉集气管压力得到较好控制,指标控制在140-180Pa之间,交换期间气柜缓冲作用改善了对炉门维护,杜绝了冒烟冒火的发生。装煤过程中烟尘得到较好治理,避免了烧车和环保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7.63米焦炉改造后,运行效果良好,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1
宋印涛(1977—),男,汉族,山东汶上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