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霄隽
公平当为教育改革首要目标
文/孙霄隽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上海和浙江两地先后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一时间,以高考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此次高考改革可谓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考试制度改革。有媒体报道称,“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跨出了半步。”对此,有人觉得欣慰,“终于走了半步”;也有人觉得失望,“只走了半步”。其实,一步也好,半步也罢,近30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从没有停止过,只是之前的很多改革,如3+X、文综理综,或者自主招生制度等,都是局部“手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难解的改革试题。但此次高考改革,第一次从计划编制,到考试、录取、管理等全方位进行系统化设计,这正是方案的亮点所在。只有系统的考量,才可能使教育改革达到最大的科学与最大的公平。
从长期来看,这次的改革方案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轨道上来。
回顾这些年的中国教育,在“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一切”的导向下,学校和学生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素质的提升,把学生变成考试工具。从小学甚至是学前时代起,孩子就已经开始为他们并不理解的目标展开了竞争,在参加各种补习班的同时,童年正变得与快乐无缘;为了进入好学校,被各种证书武装起来的孩子,还要在经济实力和人际关系方面一决高下、拼爹拼妈,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显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
现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也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高考分数之外,诸如价值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进入大学招生录取的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通过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明确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出发,老师该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能再整天围着高考分数打转。
从短期来看,此次改革突出强调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它并没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考试招生本身上,而是进一步强化了考试招生制度在实现代际转换、社会阶层流动、改变个人命运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并出台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每一项措施都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些甚至严格规定了具体数据指标。
但是,认真审视沪浙两地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不难发现其中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比如,未来高中教育如何摆脱围绕“应试”来组织教学的模式,选考科目的教学如何满足学生自由多样选择的需求?又如,高等学校如何来设定专业选考科目以及门槛,如何运用多样信息来考察选拔学生?再如,政府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如何保障这种评价的公信力,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去研究和破解。
改革成果需要具有可复制性,才具有普遍价值,这是改革者需要认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做实各项改革措施,对于各级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既要对改革充满期待,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尤其要防止诸如“新瓶装旧酒”、“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一些“把好经念歪”了的现象,通过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教育布局,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最终促进教育公平,这显然才是广大群众乐于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