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保障房的整体规划设计

2014-05-04 10:59朱亚红
建材发展导向 2014年2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摘 要:保障房是当今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既关系民生福祉,又事关经济全局。目前我国的保障房整体设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保障房的规划和设计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文章通过对河南许昌市保障房小区的实地调研,对保障房的规划设计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保障房;规划设计;日照通风

保障房是当今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住房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中,又把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障房建设列入了重要课题,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要超过20%。保障性住房既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同时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于当前保障房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保障房的整体规划问题

1.1 保障房整体分布偏僻,且区位相对集中

以保障房中的经济适用房为例,通过对许昌市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该市的经济适用房几乎全部位于远离市中心的城郊区——许昌市仓库路南段两侧,总体区位相对集中。

笔者认为如此的规划分布状态存在诸多的不合理。首先,经济适用房的服务对象多为中低收入者,根据该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多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机会往往在市中心范围内,这种区位分布使得中低收入群体获得工作的机会变少、工作便利程度降低。其次,与市中心相比,这些地段的市政、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还不够完善,若要想获得与市内同等质量和数量的服务,则要付出较之市内更高的代价。另外,保障性住房过于集中建设,收入以及其他社会情况相似的保障房保障的家庭和住户也相对集中,很容易形成类似西方城市中的“贫民窟”,从而产生“居住隔离”现象,导致社会矛盾及治安隐患突出,而且这在美国、英国等此类住房开发比较早的西方国家已经得到证实。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看上去节约了成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供了更多数量的公共住房,但结果却是社会隔离更加凸显,社会问题非但未能得到缓解,反而变本加厉。

由此,保障房的规划位置不易过分集中,要考虑社区之间的距离以及与商品房的融合程度,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健全等,在市区范围内宜均衡分布,尽早预防 “居住隔离”的发生。

1.2 保障房的整体规划

对于高容积率要求的保障房总体设计难点是要满足日照规范,满足消防规范的环形车道及登高面要求,然后才能考虑景观等其它要求。建筑间距要满足建筑规范的规定,而日照条件往往是影响高层住宅总体布局的最重要因素。

在整体规划上宜采用公用的开放式中央绿地和围合的形式分散布置建筑,来实现居住区景观使用的均好性。通过围合分散布置建筑的模式,使均衡共享的开放型空间取代传统的层级式空间,在满足日照要求、绿化率等的前提下,使得不同的地块能各自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空间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处理。总之,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高人口密度下的高容积率与高日照标准。

在满足日照的前提下,保障房在整体规划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规划中的“整体”意识。在保障房的整体规划中,首先要考虑到居住区的整体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与城市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规划,使城市景观和居住区的景观连为一体,实现景观绿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另外,小区内部也存在着“整体”观念。有的小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由于经济因素和商业利益,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兼顾不到前期的整体规划和风格。以至于在现实项目中的规划和景观处理时,出现后期建设楼房过高,或是前疏后密的格局,亦或是景观节点在小区的具体位置不合理。让小区整体处于失衡状态,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城市风貌(图1)。图1前期为多层住宅,后期为高层住宅。图中前面的集中绿地为整个多层住宅的中心,所以在后期的高层建起来后,整个小区的绿化何景观中心靠前,出现了前轻后重的空间格局。由此,小区分期进行建设时,前期就要把所有的规划做好;即便是后期扩建,一定要兼顾到前期规划思想和环境,使后期是前期的延续,尽量做到协调,无论是建筑风格或是景观规划理念上,避免空间失衡。

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小区规划时,无论是整体建设或是分期进行,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人服务,要兼顾到人的感受。不仅在单体建筑的平面功能上要兼顾到人的使用方便、舒适,在空间上也应避免产生压抑之感,要给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定的环境。特别是当下电梯房变的非常普遍,有的小区既有多层又有高层,往往在底层区域的人会有一种压迫感,像“井底之蛙”一样让人窒息。这个问题,不仅是因为平面规划时建筑间距过密,更重要一点是小区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具体衔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控制好视觉通廊的设置。往往在开阔的道路、大空间的方向或城市的主导风向等位置处设置视觉通廊,视觉通廊加强了城市与小区的联系,加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有一种透气感,一定程度的消除了空间压抑感。图2中的建筑前期已留出视觉通廊,但是在二期扩建又把这仅有的视觉通廊给遮挡,原本南北通透的小区变的压抑沉闷。以商业利益来牺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城市景观着实不可取,若两者能够兼顾是再好不过了。在保障房居住区内的景观处理方面与商品房有所不同,保障房居住区更强调景观的均好性,需要尽可能多的户型享受景观,所以大型的中央花园不适宜采用。另外,尽量避免使用水景景观,水景的后期维护和管理费用相对较高,反而违背了“保障”的初衷。若是管理与使用脱节,反倒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标准。保障房作为住房的一种形式,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1.3 日照通风要求

保障房虽然是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使用,在面积上也有相应的指标控制。但是在日照和通风方面一定要满足住宅设计规范的要求,这一点绝不能退让。由于每个地区的日照间距是一定的,考虑的节地因素,因此,我们在做保障房小区规划时,可以脱离传统对位排列的方式,前排和后排可以适当的错开,即采用前后排错位排列的方式。具体要错开多少,就要把握好适当的度,既要考虑满足日照要求,又要兼顾到整体小区的空间景观。而仅以“牺牲日照”而换取建筑及规划设计的“功能性”和片面追求节地最大化的处理方法是不可取的。另外,在保障房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应有最低的日照通风标准限制,这样才能促进保障房建设向着合理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具体地说应满足以下要求:

(1)房间内部至少要保证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标准日照;(2)各个居室除小于10m2的过厅外,均应有直接对外的窗(门);(3)厨房要直接对外通风;卫生间若是间接通风,但应确保不串气。

除了常见的规整平面外,在各类住房平面设计中还存在一种蝶形平面户型。由于容积率高,日照条件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采用蝶形户型方案来解决日照通风问题。理论上这种解决方案是可行的,但与现实相比较而言,其销售效果并不理想。证实了这种户型并不是很受大众欢迎,这里面存在思维定式和习惯问题。然而从专业的角度而言,由于出现很多转角外部空间浪费,室内的转角空间也不好利用,而且这种户型外墙面转折过多造成外墙面面积增加,结构体型系数不好,节能造价太高等缺点。所以,蝶形户型在保障房中也不宜采用。

2 结语

保障房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对于保障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和借鉴也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空间规划,完善的人车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景观,亲切、合理的建筑设计,为不同背景身份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保障房居住社群的安定感。

参考文献

[1] 焦怡雪.关于保障性住房面积标准问题的探讨 [J].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3):1-10.

[2] 杨红平,宋伟轩.保障房空间布局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2(3):49-53.

作者简介:朱亚红,硕士,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城郊休闲型风景道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设计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