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土地基的判别与处理方法探析

2014-05-04 10:45王贺
建材发展导向 2014年2期
关键词:处理方法

王贺

摘 要:地基液化会造成地基的承载力急剧下降,严重的威胁到地面上的建筑物的安全,如果在施工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出液化地基,并在建设时加以有效的处理,会尽最大可能的避免液化地基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液化土地基;判别;处理方法

地基液化会造成地面的沉降,进而导致地面的建筑物墙体开裂甚至是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及时的判断出地基液化的程度,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1 液化地基的判断方法

1.1 初步的判断

首先根据地质年龄进行判断,地质年龄和液化程度密切相关,地质年龄越长,土层就经历了越多的固结作用,土壤的缝隙就越小,对液化作用就越有较强的抵抗作用,相反,地质年龄越晚,其抗液化能力就越弱,根据地质调查和统计,在地质年代为Q3(晚更新世)或以前的饱和土层,未发生过液化现象,因此如果地质条件符合此要求,一般可以判断没有液化现象;粘土颗粒(粘粒范指粒径≤0.005mm)含量越多,土层的粘合力就越强。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面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下之一,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

dw>d0+db-3

du+dw>1.5d0 +2db-4.5

du—上覆盖层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将淤泥层扣除在外;dw—地下水位深度(m)可按近期最高水位;db—基础埋深(m)不超过2m时,应按2m计算;d0—可按饱和土类别[砂土(烈度:7、8、9)]、[粉土(烈度:6、7、8)]视情况取值。

1.2 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当初步判断结束以后,可以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下一步的判断,标准贯入试验是我国最常用的用于判断砂土液化的方法,也是我国根据多年的地震调查资料建立起来的判断方式,标准贯入临界技术指的是在一定的地震烈度下,饱和砂土从正常状态到液化的临界点所对应的标准贯入基数,在判别砂土和粉土液化时,必须满足三个要求,即自动落锤、回转钻进和泥浆护壁,不宜采用冲击钻进和拉绳非自动落锤等操作方法。

Ncr=N0(2.4-0.1dw) (20≥ds>15)

Ncr=N0[0.9+0.1(ds+dw)] (ds≤15)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 表-3)采用;ds—饱和砂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dw—地下水位深度(m) 采用年平均水位,或近期最高水位;ρc—粘粒含量百分率(具体数值可参照历史资料或者是行业标准数值)。

标准贯入试验的判断方法是基于经验和资料,它的公式是经过统计学归纳建立起来的,它的不足是缺乏量化,地震强度对液化的确切影响没有反映出来,粘土颗粒的含量和贯入击数没有同时进行,土层、取试样误差对击数的影响甚大,标准贯入击数难以与取样的粘土颗粒的含量相一致,影响了准确度。

1.3 剪切波速判别法

土地在地震的作用下的剪应变量作为液化的主要判断量,临界剪切波速可以通过虎克定律导出,通过测试土层的原位状态可以得到,该方法通常利用PS测井技术获取场地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Vs值,根据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物设防标准,由典型公式计算出各饱和土层震动液化判别点处的临界剪切波速Vscr

Vscr—VS0(ds-0.0133ds2)0.5 [1.0-0.185(d/ds)].

Vsc—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VS0—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dsr—砂土或粉土层剪切波速测点深度。

我国使用此方法相对较晚,剪切波速判别液化方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据尚不完备,还需要在以后的调查实验中进一步的去积累和实验。对上覆地层的岩层和厚度没有做充分的考虑,而实际上上覆盖层对液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 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

2.1 换土垫层

将容易产生液化的密实土层挖去,换上不容易产生液化的碎石等,从而解决地基液化问题,但是此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能够处理表面浅层的易液化土层,对于深处的易液化土层是无能为力的。

2.2 强夯法

强夯法就是利用重量极大的铁锤等工具,对存在液化风险的地基进行夯实,由于铁锤的质量极大,加上下落的巨大动能,因此可以对地面产生明显的冲击,从而加强了地基的抗液化能力。

强夯法是一种对设备和技术要求简单的抗液化手段,施工的周期快,可以节省时间,而且所需要的施工费用较低,性价比较高,但是对于饱和度比较低的软粘土层,强夯法的作用有限,强夯法对液化土层的深度也有要求,一般来讲,如果液化土层超过10m,强夯法的作用积极为有限了,而且强夯法对周围的建筑物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巨大的震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必须根据施工的具体环境来决定是否使用强夯法。

2.3 挤密碎石桩法

挤密碎石桩是采用打入或振入桩管成孔,然后灌入碎石,在振、挤、压作用下形成大直径、较大密度的碎石桩体,除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有效消除砂土液化外,也可用以增大软弱粘性土的整体稳定性,其处理深度达10m左右。在对土层进行振动冲击从而成孔的过程中,振荡器可以对土层起到挤压的作用,这样反复的挤压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的抗剪力量,因此可以替周围的桩间土承受一部分压力,改善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在采用挤密碎石桩法的时候,要注意桩径不能过小,要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选择,如果桩径过细,可能没有最够的挤压力和承载力去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另外桩位的布局应该采用正三角形四边形为宜,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但是不宜过稀,最大约为桩径的四倍,才能保证施工效果。挤密碎石桩法对于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适应不同的土质条件,但是与此同时,此方法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有着较长的施工周期。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基液化是地震带来的一个重要灾害,对建筑物安全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通过使用标准贯入试验、剪切波速判别法等方法,在施工时及时的判别出液化地基的存在,从而在建设时采用换土垫层、强夯法、挤密碎石桩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处理,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地基液化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振京.应用挤密碎石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03).

[2] 庞宗霞.浅析液化土地基的判别与处理方法[J].山西建筑,2011(37).

[3] 李振林.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

摘 要:地基液化会造成地基的承载力急剧下降,严重的威胁到地面上的建筑物的安全,如果在施工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出液化地基,并在建设时加以有效的处理,会尽最大可能的避免液化地基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液化土地基;判别;处理方法

地基液化会造成地面的沉降,进而导致地面的建筑物墙体开裂甚至是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及时的判断出地基液化的程度,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1 液化地基的判断方法

1.1 初步的判断

首先根据地质年龄进行判断,地质年龄和液化程度密切相关,地质年龄越长,土层就经历了越多的固结作用,土壤的缝隙就越小,对液化作用就越有较强的抵抗作用,相反,地质年龄越晚,其抗液化能力就越弱,根据地质调查和统计,在地质年代为Q3(晚更新世)或以前的饱和土层,未发生过液化现象,因此如果地质条件符合此要求,一般可以判断没有液化现象;粘土颗粒(粘粒范指粒径≤0.005mm)含量越多,土层的粘合力就越强。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面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下之一,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

dw>d0+db-3

du+dw>1.5d0 +2db-4.5

du—上覆盖层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将淤泥层扣除在外;dw—地下水位深度(m)可按近期最高水位;db—基础埋深(m)不超过2m时,应按2m计算;d0—可按饱和土类别[砂土(烈度:7、8、9)]、[粉土(烈度:6、7、8)]视情况取值。

1.2 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当初步判断结束以后,可以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下一步的判断,标准贯入试验是我国最常用的用于判断砂土液化的方法,也是我国根据多年的地震调查资料建立起来的判断方式,标准贯入临界技术指的是在一定的地震烈度下,饱和砂土从正常状态到液化的临界点所对应的标准贯入基数,在判别砂土和粉土液化时,必须满足三个要求,即自动落锤、回转钻进和泥浆护壁,不宜采用冲击钻进和拉绳非自动落锤等操作方法。

Ncr=N0(2.4-0.1dw) (20≥ds>15)

Ncr=N0[0.9+0.1(ds+dw)] (ds≤15)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 表-3)采用;ds—饱和砂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dw—地下水位深度(m) 采用年平均水位,或近期最高水位;ρc—粘粒含量百分率(具体数值可参照历史资料或者是行业标准数值)。

标准贯入试验的判断方法是基于经验和资料,它的公式是经过统计学归纳建立起来的,它的不足是缺乏量化,地震强度对液化的确切影响没有反映出来,粘土颗粒的含量和贯入击数没有同时进行,土层、取试样误差对击数的影响甚大,标准贯入击数难以与取样的粘土颗粒的含量相一致,影响了准确度。

1.3 剪切波速判别法

土地在地震的作用下的剪应变量作为液化的主要判断量,临界剪切波速可以通过虎克定律导出,通过测试土层的原位状态可以得到,该方法通常利用PS测井技术获取场地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Vs值,根据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物设防标准,由典型公式计算出各饱和土层震动液化判别点处的临界剪切波速Vscr

Vscr—VS0(ds-0.0133ds2)0.5 [1.0-0.185(d/ds)].

Vsc—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VS0—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dsr—砂土或粉土层剪切波速测点深度。

我国使用此方法相对较晚,剪切波速判别液化方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据尚不完备,还需要在以后的调查实验中进一步的去积累和实验。对上覆地层的岩层和厚度没有做充分的考虑,而实际上上覆盖层对液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 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

2.1 换土垫层

将容易产生液化的密实土层挖去,换上不容易产生液化的碎石等,从而解决地基液化问题,但是此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能够处理表面浅层的易液化土层,对于深处的易液化土层是无能为力的。

2.2 强夯法

强夯法就是利用重量极大的铁锤等工具,对存在液化风险的地基进行夯实,由于铁锤的质量极大,加上下落的巨大动能,因此可以对地面产生明显的冲击,从而加强了地基的抗液化能力。

强夯法是一种对设备和技术要求简单的抗液化手段,施工的周期快,可以节省时间,而且所需要的施工费用较低,性价比较高,但是对于饱和度比较低的软粘土层,强夯法的作用有限,强夯法对液化土层的深度也有要求,一般来讲,如果液化土层超过10m,强夯法的作用积极为有限了,而且强夯法对周围的建筑物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巨大的震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必须根据施工的具体环境来决定是否使用强夯法。

2.3 挤密碎石桩法

挤密碎石桩是采用打入或振入桩管成孔,然后灌入碎石,在振、挤、压作用下形成大直径、较大密度的碎石桩体,除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有效消除砂土液化外,也可用以增大软弱粘性土的整体稳定性,其处理深度达10m左右。在对土层进行振动冲击从而成孔的过程中,振荡器可以对土层起到挤压的作用,这样反复的挤压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的抗剪力量,因此可以替周围的桩间土承受一部分压力,改善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在采用挤密碎石桩法的时候,要注意桩径不能过小,要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选择,如果桩径过细,可能没有最够的挤压力和承载力去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另外桩位的布局应该采用正三角形四边形为宜,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但是不宜过稀,最大约为桩径的四倍,才能保证施工效果。挤密碎石桩法对于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适应不同的土质条件,但是与此同时,此方法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有着较长的施工周期。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基液化是地震带来的一个重要灾害,对建筑物安全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通过使用标准贯入试验、剪切波速判别法等方法,在施工时及时的判别出液化地基的存在,从而在建设时采用换土垫层、强夯法、挤密碎石桩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处理,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地基液化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振京.应用挤密碎石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03).

[2] 庞宗霞.浅析液化土地基的判别与处理方法[J].山西建筑,2011(37).

[3] 李振林.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

摘 要:地基液化会造成地基的承载力急剧下降,严重的威胁到地面上的建筑物的安全,如果在施工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判断出液化地基,并在建设时加以有效的处理,会尽最大可能的避免液化地基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液化土地基;判别;处理方法

地基液化会造成地面的沉降,进而导致地面的建筑物墙体开裂甚至是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及时的判断出地基液化的程度,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1 液化地基的判断方法

1.1 初步的判断

首先根据地质年龄进行判断,地质年龄和液化程度密切相关,地质年龄越长,土层就经历了越多的固结作用,土壤的缝隙就越小,对液化作用就越有较强的抵抗作用,相反,地质年龄越晚,其抗液化能力就越弱,根据地质调查和统计,在地质年代为Q3(晚更新世)或以前的饱和土层,未发生过液化现象,因此如果地质条件符合此要求,一般可以判断没有液化现象;粘土颗粒(粘粒范指粒径≤0.005mm)含量越多,土层的粘合力就越强。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面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下之一,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

dw>d0+db-3

du+dw>1.5d0 +2db-4.5

du—上覆盖层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将淤泥层扣除在外;dw—地下水位深度(m)可按近期最高水位;db—基础埋深(m)不超过2m时,应按2m计算;d0—可按饱和土类别[砂土(烈度:7、8、9)]、[粉土(烈度:6、7、8)]视情况取值。

1.2 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当初步判断结束以后,可以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下一步的判断,标准贯入试验是我国最常用的用于判断砂土液化的方法,也是我国根据多年的地震调查资料建立起来的判断方式,标准贯入临界技术指的是在一定的地震烈度下,饱和砂土从正常状态到液化的临界点所对应的标准贯入基数,在判别砂土和粉土液化时,必须满足三个要求,即自动落锤、回转钻进和泥浆护壁,不宜采用冲击钻进和拉绳非自动落锤等操作方法。

Ncr=N0(2.4-0.1dw) (20≥ds>15)

Ncr=N0[0.9+0.1(ds+dw)] (ds≤15)

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 表-3)采用;ds—饱和砂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dw—地下水位深度(m) 采用年平均水位,或近期最高水位;ρc—粘粒含量百分率(具体数值可参照历史资料或者是行业标准数值)。

标准贯入试验的判断方法是基于经验和资料,它的公式是经过统计学归纳建立起来的,它的不足是缺乏量化,地震强度对液化的确切影响没有反映出来,粘土颗粒的含量和贯入击数没有同时进行,土层、取试样误差对击数的影响甚大,标准贯入击数难以与取样的粘土颗粒的含量相一致,影响了准确度。

1.3 剪切波速判别法

土地在地震的作用下的剪应变量作为液化的主要判断量,临界剪切波速可以通过虎克定律导出,通过测试土层的原位状态可以得到,该方法通常利用PS测井技术获取场地内各土层的剪切波速Vs值,根据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物设防标准,由典型公式计算出各饱和土层震动液化判别点处的临界剪切波速Vscr

Vscr—VS0(ds-0.0133ds2)0.5 [1.0-0.185(d/ds)].

Vsc—饱和砂土或粉土液化剪切波速临界值;VS0—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dsr—砂土或粉土层剪切波速测点深度。

我国使用此方法相对较晚,剪切波速判别液化方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据尚不完备,还需要在以后的调查实验中进一步的去积累和实验。对上覆地层的岩层和厚度没有做充分的考虑,而实际上上覆盖层对液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 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

2.1 换土垫层

将容易产生液化的密实土层挖去,换上不容易产生液化的碎石等,从而解决地基液化问题,但是此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能够处理表面浅层的易液化土层,对于深处的易液化土层是无能为力的。

2.2 强夯法

强夯法就是利用重量极大的铁锤等工具,对存在液化风险的地基进行夯实,由于铁锤的质量极大,加上下落的巨大动能,因此可以对地面产生明显的冲击,从而加强了地基的抗液化能力。

强夯法是一种对设备和技术要求简单的抗液化手段,施工的周期快,可以节省时间,而且所需要的施工费用较低,性价比较高,但是对于饱和度比较低的软粘土层,强夯法的作用有限,强夯法对液化土层的深度也有要求,一般来讲,如果液化土层超过10m,强夯法的作用积极为有限了,而且强夯法对周围的建筑物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巨大的震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必须根据施工的具体环境来决定是否使用强夯法。

2.3 挤密碎石桩法

挤密碎石桩是采用打入或振入桩管成孔,然后灌入碎石,在振、挤、压作用下形成大直径、较大密度的碎石桩体,除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有效消除砂土液化外,也可用以增大软弱粘性土的整体稳定性,其处理深度达10m左右。在对土层进行振动冲击从而成孔的过程中,振荡器可以对土层起到挤压的作用,这样反复的挤压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的抗剪力量,因此可以替周围的桩间土承受一部分压力,改善了地基的承载能力。

在采用挤密碎石桩法的时候,要注意桩径不能过小,要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选择,如果桩径过细,可能没有最够的挤压力和承载力去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另外桩位的布局应该采用正三角形四边形为宜,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但是不宜过稀,最大约为桩径的四倍,才能保证施工效果。挤密碎石桩法对于提高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可以适应不同的土质条件,但是与此同时,此方法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有着较长的施工周期。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基液化是地震带来的一个重要灾害,对建筑物安全和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通过使用标准贯入试验、剪切波速判别法等方法,在施工时及时的判别出液化地基的存在,从而在建设时采用换土垫层、强夯法、挤密碎石桩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处理,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地基液化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刘振京.应用挤密碎石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03).

[2] 庞宗霞.浅析液化土地基的判别与处理方法[J].山西建筑,2011(37).

[3] 李振林.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

猜你喜欢
处理方法
简析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基础上水利施工处理方法
矿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处理技术研究
火电机组低压配电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浅谈野外驻训常见涉法问题的处理
探究发射机风机运行中常见故障原因及其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