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競敏 严冰
摘 要:磨机基础一般采用大块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基础结构,在考虑其振动影响时,往往通过体积配重平衡其振动,而不予具体进行分析计算;但实际设备种类多,地质情况的不可预测性,文章通过对CK450磨机基础的设计案例,从地基刚度、埋置深度等方面对其基础与地基的共振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磨机基础;地基刚度;共振;阻尼
在进行磨机基础设计时,如果没有考虑磨机基础与地基各自的自振频率,很可能会产生共振,由于共振将会吸收周边能量,不仅影响到设备的正常生产,而且会造成基础或磨机的损坏,甚至对周围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进行基础和地基自振频率及振幅的分析计算有其现实意义。
1 CK450磨机的特性参数
CK450磨机是国内新开发的大型磨机。它主要由进料、加压、选粉、外循环、液压、润滑和喷水等系统组成。其主要部件为封闭式壳体,磨盘,磨辊,主减速机,主电机,液压缸,摇臂支架机构,内筒等。该磨机高速轴的垂直和水平振动在2.0mm/s,底盘振动在0.5mm/s,磨盘外径为5.69m,有效直径4.5m,磨盘重量110吨,转速在24.4rpm 。从参数可以看出,该设备是集旋转,垂直振动和水平振动为一体的大型动力设备。
2 磨机基础的振动特性
磨机基础与基坑直接相接触,磨机在运转时产生不平衡质量的惯性力和力矩通过基础传给基坑,引起设备、基础和基坑的振动。CK450磨机系大型磨机,宜采用大块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基础结构。由于基础和基坑具有一定弹性,在进行共振分析时,可近似地把其看成是一个弹簧系统,因此弹簧系数即刚度系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对其合理的选取,将直接影响到磨机基础的自振频率和振幅的大小,并决定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天然地基的刚度依据作用力方向和形式,分抗压、抗弯、抗剪和抗扭四种形式,在下文的分析计算中,理论上均设定大块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基础为绝对刚体,简称基础。
2.1 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1和地基抗压刚度K1的计算
基础在垂直力(设该作用力无偏心)P1的作用下,将产生垂直的弹性变位,设基底各点接触压力为均匀分布。
则 C1=P1/&1
式中:p1为基底接触压力;&1为基础底面竖向弹性变位;C1为地基抗压刚度系数。
对全部地基底面积积分,
可得:P1=∫Fp1dF=∫FC1&dF=C1F1&1=K1&1
即:K1=P1/&1
式中:K1为地基抗压刚度;F1为基础底面积。
2.2 地基抗弯刚度系数C2和地基抗弯刚度K2的计算
基础在力矩M2作用下,将产生弹性的转动角变位Φ2,设基底接触压力由底面形心开始作线性变化,某点的接触压力P2 均与该点的弹性变位成正比。
则 p2=C2&=C2X2Φ2,即 C2=p2/X2Φ2
式中:p2为基底底面任意点的接触压力;X2为通过基础底面形心的y轴到任意一点的距离;Φ2为基础的角变位;C2为地基抗弯刚度系数。
对全部基础底面积积分,
可得:M2=∫F p 2X2dF=∫FC2XΦ2X2dF=C2I2Φ2
即:K2=C2I2=M2/Φ2
式中:K2为地基抗弯刚度;F2为基础底面积;I2为基础对通过其底面形心并垂直于回转面的y轴的面积矩。
2.3 地基抗剪刚度系数C3和地基抗剪刚度K3的计算
基础在基底处水平力P3作用下,将产生水平方向的弹性变位&3,设基底水平剪力p3为均匀分布,且水平方向的弹性变位&3与剪力p3成正比,则
p3=C3&3,即C3=p3/&3
式中:p3为基底底面水平剪力;&3为地基表面在水平方向的弹性变位;C3为地基抗剪刚度系数。
对全部基础底面积积分,可得:
P3=∫Fp3dF=∫FC3&3dF=C3F&3=K3&3,即:K3=C3F=P3/&3
式中 K3为地基抗剪刚度;F为基础底面积。
2.4 地基抗扭刚度系数C4和地基抗扭刚度K4的计算
基础在扭转力矩M4的作用下,将产生绕轴(该轴为通过其重心并垂直于扭转面的轴)的扭转角变位Φ4,设基底切线方向的水平剪力由转动中心向外按线性关系增大,且基底内任一点的剪力p3与水平方向的弹性变位&4(切线方向)之间成正比关系,则
P4=C4&4 =C4X4Φ4,即C4=p4/X4Φ4
式中:X4为基础转动中心到任意一点的水平距离;p4为基础底面任一点的切线方向的水平剪力;Φ4为基础扭转角变位;C4为地基抗扭刚度系数。
在微元面积dF上的剪力p4引起的扭转反力矩为:
dM4=p4X4dF=C4X4Φ4 X4dF
对全部基础底面积积分,可得:
M4=∫Fp4X4dF=∫FC4X4Φ4X4dF=C4Φ4∫FX24dF=C4Φ4∫F(X2+Y2)Df=C4Φ4[IX+IY]=C4Φ4Jx=K4Φ4,即:K4= M4/Φ4
式中: K4为地基抗扭刚度;Jx 为基础底面对通过其形心并垂直于扭转面的轴的面积矩。
影响共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的埋置深度,天然地基的刚度指均匀土层,基础置于地表面的地基刚度。实际上,基础总是有一定的埋置深度,所以在计算天然地基刚度时,可考虑基础的埋深和混凝土的刚性地面对地基刚度的提高作用。由于基础埋置深度周围的地基土在磨机振动时也参于了振动,因此在质量-阻尼-弹簧模型中,考虑周围土影响时,其模型如图1所示:
按照此计算模式,当基础竖向振动时,基础四周土体可看作是抗剪弹簧。当基础水平摇摆耦合振动时,平行于振动方向基础侧面的土体可看作是抗剪和抗扭弹簧,垂直于振动方向基础侧面的土体可看作是抗压和抗弯弹簧。当基础扭转振动时,基础四周土体可看作是抗扭弹簧。由于这些弹簧增加了地基的刚度,使得基础的自振频率随着埋深比的增大而提高,振幅也随着埋深比的增大而减低。
通过对天然地基的刚度计算,获得基础的质量惯性矩以及在质量惯性矩的作用下绕轴线的偏转,即可得到基础地基的自振频率。
即:ω=ω=
式中 :I为质量贯性矩刚度;f为在质量贯性矩的作用下,绕过基础底面联合重心轴线的偏转角。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公式计算,其结果与厂家提出的数据要求基本一致。
3 磨机基础的设计原则
磨机基础结构的设计原则系各部分作用质量组成一个整体,并以无限小接近刚体的假设。在多种荷载作用下变形,同时在工作荷载及非正常荷载作用下基础无裂缝,且形状简洁合理;依据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振动的辐射阻尼取决于质量比b=M/pr3,质量比越小则辐射阻尼越大。
同样质量的基础M,设计的基础等效半径r较大时,可使质量比减小,从而获得较大的辐射阻尼,同时振动刚度亦增大,结果使基础振动减小,达到基础减震目的。
由此可见,合理地设计基础形状,不增加基础质量而增大其半径,即可使基础减震。另一方面,如果基础等效半径r不变,将基础质量由M增大至M*,则质量比和辐射阻尼发生变化,基础的动力反应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基础质量比的增加,即M*/M值变大,则基础的振幅反而扩大,基础的振动速度基本无变化,基础振动的加速度减小。若基础振动由振幅控制,则增加质量显然不利;若由振动速度控制,则增加质量无益;只有当基础振动由加速度控制时,增加基础质量才稍有利。
在本案例中,调正形心对中,即X向和Y向分别对台面中心对称,Z向通过基础重心,以减少基础的扭转力矩和摇摆力矩。摇臂轴承基础采用混凝土结构,四个连接梁与摇臂轴承底座连接,形成了整个磨机壳体的支撑,增大了等效半径,获得较大的辐射阻尼,从而减小了磨体的振动。
4 基础振动对周围地面的影响
为减少动力基础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人们尝试将基础侧面与土体隔开。但试验表明,将基础与四周土体断开未必有利,相反将基础四周紧密回填土却能起到减震效果。因此将基础与四周土体之间留沟,人们研究了四种不同回填土方式的效果,四种回填方式为:a.无回填;b.回填至沟深的1/3;c.回填至沟深的2/3和d.将沟填满。四种回填方式产生的结果:d方式,周围土体将基础挤紧产生埋深效果,这提高了基础振动的阻抗,使基础的振动最小,因而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亦小。而a方式,基础与周围土体断开,基础振动的阻抗减少,基础振动明显增大,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亦大。当然,基础四周留空隙可以阻滞部分振动,但由于基础自身振动增大,二者叠加起来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仍高于不留空隙的情况。在本案例中采用基础周边用100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减震层的措施,综合a方式与d方式的优点,优化基础的埋置形式,达到减小基础振动的最优效果。
5 结语
5.1 考虑基础的埋置深度,将增强提高地基的刚度。
5.2 在动力基础设计中,考虑基础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减少基础的质量比,增加基础振动的辐射阻尼,综合配置合理的几何形状和辐射阻尼,具有其实际意义。
5.3 基础四周紧密的回填土比留有空隙更有利于基础的减震。而两者的结合则达到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金问鲁,顾尧章.地基基础实用设计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通过对天然地基的刚度计算,获得基础的质量惯性矩以及在质量惯性矩的作用下绕轴线的偏转,即可得到基础地基的自振频率。
即:ω=ω=
式中 :I为质量贯性矩刚度;f为在质量贯性矩的作用下,绕过基础底面联合重心轴线的偏转角。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公式计算,其结果与厂家提出的数据要求基本一致。
3 磨机基础的设计原则
磨机基础结构的设计原则系各部分作用质量组成一个整体,并以无限小接近刚体的假设。在多种荷载作用下变形,同时在工作荷载及非正常荷载作用下基础无裂缝,且形状简洁合理;依据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振动的辐射阻尼取决于质量比b=M/pr3,质量比越小则辐射阻尼越大。
同样质量的基础M,设计的基础等效半径r较大时,可使质量比减小,从而获得较大的辐射阻尼,同时振动刚度亦增大,结果使基础振动减小,达到基础减震目的。
由此可见,合理地设计基础形状,不增加基础质量而增大其半径,即可使基础减震。另一方面,如果基础等效半径r不变,将基础质量由M增大至M*,则质量比和辐射阻尼发生变化,基础的动力反应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基础质量比的增加,即M*/M值变大,则基础的振幅反而扩大,基础的振动速度基本无变化,基础振动的加速度减小。若基础振动由振幅控制,则增加质量显然不利;若由振动速度控制,则增加质量无益;只有当基础振动由加速度控制时,增加基础质量才稍有利。
在本案例中,调正形心对中,即X向和Y向分别对台面中心对称,Z向通过基础重心,以减少基础的扭转力矩和摇摆力矩。摇臂轴承基础采用混凝土结构,四个连接梁与摇臂轴承底座连接,形成了整个磨机壳体的支撑,增大了等效半径,获得较大的辐射阻尼,从而减小了磨体的振动。
4 基础振动对周围地面的影响
为减少动力基础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人们尝试将基础侧面与土体隔开。但试验表明,将基础与四周土体断开未必有利,相反将基础四周紧密回填土却能起到减震效果。因此将基础与四周土体之间留沟,人们研究了四种不同回填土方式的效果,四种回填方式为:a.无回填;b.回填至沟深的1/3;c.回填至沟深的2/3和d.将沟填满。四种回填方式产生的结果:d方式,周围土体将基础挤紧产生埋深效果,这提高了基础振动的阻抗,使基础的振动最小,因而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亦小。而a方式,基础与周围土体断开,基础振动的阻抗减少,基础振动明显增大,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亦大。当然,基础四周留空隙可以阻滞部分振动,但由于基础自身振动增大,二者叠加起来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仍高于不留空隙的情况。在本案例中采用基础周边用100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减震层的措施,综合a方式与d方式的优点,优化基础的埋置形式,达到减小基础振动的最优效果。
5 结语
5.1 考虑基础的埋置深度,将增强提高地基的刚度。
5.2 在动力基础设计中,考虑基础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减少基础的质量比,增加基础振动的辐射阻尼,综合配置合理的几何形状和辐射阻尼,具有其实际意义。
5.3 基础四周紧密的回填土比留有空隙更有利于基础的减震。而两者的结合则达到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金问鲁,顾尧章.地基基础实用设计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通过对天然地基的刚度计算,获得基础的质量惯性矩以及在质量惯性矩的作用下绕轴线的偏转,即可得到基础地基的自振频率。
即:ω=ω=
式中 :I为质量贯性矩刚度;f为在质量贯性矩的作用下,绕过基础底面联合重心轴线的偏转角。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公式计算,其结果与厂家提出的数据要求基本一致。
3 磨机基础的设计原则
磨机基础结构的设计原则系各部分作用质量组成一个整体,并以无限小接近刚体的假设。在多种荷载作用下变形,同时在工作荷载及非正常荷载作用下基础无裂缝,且形状简洁合理;依据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振动的辐射阻尼取决于质量比b=M/pr3,质量比越小则辐射阻尼越大。
同样质量的基础M,设计的基础等效半径r较大时,可使质量比减小,从而获得较大的辐射阻尼,同时振动刚度亦增大,结果使基础振动减小,达到基础减震目的。
由此可见,合理地设计基础形状,不增加基础质量而增大其半径,即可使基础减震。另一方面,如果基础等效半径r不变,将基础质量由M增大至M*,则质量比和辐射阻尼发生变化,基础的动力反应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基础质量比的增加,即M*/M值变大,则基础的振幅反而扩大,基础的振动速度基本无变化,基础振动的加速度减小。若基础振动由振幅控制,则增加质量显然不利;若由振动速度控制,则增加质量无益;只有当基础振动由加速度控制时,增加基础质量才稍有利。
在本案例中,调正形心对中,即X向和Y向分别对台面中心对称,Z向通过基础重心,以减少基础的扭转力矩和摇摆力矩。摇臂轴承基础采用混凝土结构,四个连接梁与摇臂轴承底座连接,形成了整个磨机壳体的支撑,增大了等效半径,获得较大的辐射阻尼,从而减小了磨体的振动。
4 基础振动对周围地面的影响
为减少动力基础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人们尝试将基础侧面与土体隔开。但试验表明,将基础与四周土体断开未必有利,相反将基础四周紧密回填土却能起到减震效果。因此将基础与四周土体之间留沟,人们研究了四种不同回填土方式的效果,四种回填方式为:a.无回填;b.回填至沟深的1/3;c.回填至沟深的2/3和d.将沟填满。四种回填方式产生的结果:d方式,周围土体将基础挤紧产生埋深效果,这提高了基础振动的阻抗,使基础的振动最小,因而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亦小。而a方式,基础与周围土体断开,基础振动的阻抗减少,基础振动明显增大,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亦大。当然,基础四周留空隙可以阻滞部分振动,但由于基础自身振动增大,二者叠加起来传到周围地面的振动仍高于不留空隙的情况。在本案例中采用基础周边用100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减震层的措施,综合a方式与d方式的优点,优化基础的埋置形式,达到减小基础振动的最优效果。
5 结语
5.1 考虑基础的埋置深度,将增强提高地基的刚度。
5.2 在动力基础设计中,考虑基础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减少基础的质量比,增加基础振动的辐射阻尼,综合配置合理的几何形状和辐射阻尼,具有其实际意义。
5.3 基础四周紧密的回填土比留有空隙更有利于基础的减震。而两者的结合则达到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金问鲁,顾尧章.地基基础实用设计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