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例药物性肝病药物相关性分析

2014-05-03 10:06:46张晓燕
中国药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资料

孙 雪,张晓燕

(1.河北省衡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河北 衡水053000;2.河北省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 衡水053000)

药物性肝病是指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到某些药物的毒性损伤,或机体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2]。目前其诊断标准并不完善,主要有国际共识标准Maria标准和DDW-J标准。现对85例某院就诊的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标准(DDW-J)进行药物相关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在衡水市某院就诊的8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48例,女37例;年龄10~78岁,平均(55.8±6.4)岁。

1.2 方法

选择药物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制订个案调查表,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住院科室、体征、病症、肝功能异常反应过程、肝损害类型、用药与肝损害发生的时间关系、怀疑药物的既往报告、使用治疗药物和停药后的转归情况。

药物性肝病临床分型标准:肝细胞损害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胆汁淤积型,ALT低于正常值上限2倍,或ALT/ALP≤2;混合型,ALT和ALP均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或ALT/ALP介于2~5[3]。

采用Maria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评分(满分20分):>17分,确诊药物性肝病;14~17分,很可能;10~13分,可能;6~9分,可能性很小;<6分,可以排除。采用2004年DDW-J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评分(满分14分):≥5分,可能性很大;3~4分,有可能;≤2分,可能性低[3]。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2年1月至12月,在该院就诊并被确诊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共85例,占同期入住肝病患者总数的11.01%(85/772)。85例患者中,9例(10.59%)因黄疸、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在消化内科住院;8例(9.41%)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皮疹、发热症状;68例(80.00%)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2.2 临床分型

85例患者中,肝细胞损害型13例(15.29%),胆汁淤积型69例(81.18%),混合型3例(3.53%)。

2.3 药物相关性分析

按照Maria标准,0例确认,9例(10.59%)很可能,51例(60.00%)可能,15例(17.65%)可能性很小,10例(11.76%)可以排除;按照DDW-J标准,65例(76.47%)可能性很大,17例(20.00%)有可能,3例(3.53%)可能性低。

2.4 涉及药品种类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品种类统计见表1。

表1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品种类统计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两类,即代谢异常与过敏反应[4]。

本组资料中,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14类,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用药,其中构成比居首位的是调脂药。这与心血管科冠心病预防策略的普及密不可分,说明群众的医疗观念正由治疗转向预防。该院两年间共行肾移植手术98例,其中19例(19.39%)发生了药物性肝病。这与肾移植患者在手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有关。免疫抑制剂极易引起肝损伤,而且当环孢素A血药浓度过低时容易引发急性排异反应,即使发生药物性肝病也不能停止用药,这成为治疗上的矛盾,容易引发长期慢性药物性肝病。医护人员不仅应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肝功能变化,尽量及早采取措施降低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外科手术后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的常规使用,也使得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有所增高。有些抗凝药和调脂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高,与其临床使用频率高有相当大的关系。另外,患有免疫性疾病、银屑病等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应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尽量选用对肝损害比较小的药物,或同时服用保肝药物,以免导致药物性肝硬化。

急性心梗死时,需要对心肌酶系进行频繁的监测,这可使轻微的药物性肝病被及时发现并获得治疗。药物性肝病时,肝酶系变化并不会像肝脏病患者那样达到高峰,大多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果应用国际标准进行分型,会导致本组资料中胆汁淤积性患者的人数多于临床诊断的患者人数,而确诊还需要进行肝活检,区别无症状型肝肿大,但肝活检容易引发大出血,这与医学伦理学的观点相悖[5-6]。

本组资料中,采用Maria标准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结果相去甚远,而采用DWW-J标准分析的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吻合性比较高,但对甲亢性肝病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合并药物性肝病的病例没有特别处理,略显不足。2009年,日本学者应用DDW-J标准对137例患者进行分析,结论与本组资料结果类似,证实DDW-J标准诊断药物性肝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6]。但无论是Maria标准还是DDW-J标准,都能较好地评价免疫机制引起的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相关性,而对代谢机制引起的肝损害的评价差异较大,故需建立一种能更全面地评价药物性肝病的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Maria VA,Victorino R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scale for the 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hepatitis[J].Hepatology,1997,26(3):664-669.

[2]陈成伟.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J].肝脏,2007,12(4):297-302.

[3]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45-446.

[4]Bénichou C.Criteria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s.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J].J Hepatol,1990,11(2):272-276.

[5]张 涛,贾继东.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的临床表现和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3):29-31.

[6]支杰华,朱 萱.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601-603.

猜你喜欢
药物性肝病资料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6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18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肝博士(2020年4期)2020-09-24 09:21:30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肝博士(2020年4期)2020-09-24 09:21:20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26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