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智 石油司机的快乐人生

2014-04-30 22:14郝涛
中华儿女 2014年7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石油汽车

郝涛

编者按:

1952年,奉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19军第57师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近8000名军人脱下军装转战石油。

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始终心系石油,舍家忘我,上演了一幕幕激情壮烈、动人心魄的石油史诗。他们中有多次参加石油会战、功勋卓著的石油工业战线的老领导、老模范;有默默奉献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有在油田各条战线埋头苦干的普通干部和运输司机……

艰苦奋斗,岁月沧桑,60年弹指一挥。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发展、昌盛,几乎所有的石油师人都已离开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有的已作古。然而,业绩永驻,精神永存,石油师人传承下来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克拉玛依的石油人。

为了记住石油师,记住石油师人,继承和发扬石油师人爱国求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我们选取了六名石油师的代表人物,希望能呈现石油师人的奋斗精神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克拉玛依石油师人之一

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的一名普通战士,1952年集体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成为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

他曾是共和国的首批驾驶员,第一个红色的驾驶执照保存至今;1980年被评为全国汽车驾驶标兵,安全无事故行驶168万公里。

他就是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油田、石油师老司机王利智。

2013年11月18日,新疆克拉玛依已经进入冬季。位于克拉玛依市天山小区的一间普通住宅楼内,记者在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王利智的家,80岁的王利智和老伴已在门口等候。房子是两居室的普通住宅,屋内陈设简单整洁,客厅中堂的墙壁上挂着王利智老人和老伴的金婚周年纪念照,老两口身着唐装、手持折扇,满脸都是幸福的微笑。

在欢快的气氛中,王利智老人开始回忆他驾驶卡车驰骋在新疆大地的峥嵘岁月和退休后热爱新闻的快乐生活。

共和国首批驾驶员

1934年2月15日,王利智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县城。父亲是小作坊的泥瓦匠,一年到头靠四处砌墙维持生计。家里兄弟姐妹多,他排行老四。

小时候,王利智的记忆中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1951年,正好赶上部队征兵,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还没有毕业的王利智决定参军。军队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也磨练了意志,坚强了体魄。

1952年8月1日,王利智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三团在汉中市北教场召开全团大会,突然,他听到广播里传来毛主席的声音:“……我命令你们放下武器,转业到石油工业,一旦祖国需要,你们再重新拿起武器面向敌人……”

广播里毛主席的讲话顿时让会场沸腾。随后师长和政委开始宣读相关的任命书,王利智就这样光荣地由一名战士变成了石油工人。57师有三个团,那时候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团钻,二团炼,三团开着汽车转。”

王利智所在的三团主要是承担运输的任务,急需培养一批驾驶员。刚开始,王利智是团部的宣传员,没有学车任务。看到战友们都在学开车,王利智非常羡慕,三番五次找团领导要求下连队学习开车。“我年轻,身体条件好,凭什么不让我下连队?”

几天后,王利智终于如愿以偿,被批准到基层连队学习开车。那时一个团一千多人只有20多辆汽车,这些汽车都是打仗时缴获的战利品,而且汽车的品牌也五花八门。

为了学习驾驶,团部专门从外面请来了20多个汽车教练。为了让教练们安心教学,团里还专门把教练的家属孩子接到团里生活。

王利智清楚地记得,当初学习驾驶的条件非常艰苦,一个排只有一辆汽车。每个人只能上车学五分钟,有的战士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时间就到了。

王利智很快迷上了汽车。上课的时间不够,他下课休息时找了几根柳树条,将柳条编成圈,当作方向盘,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模拟开车,踩离合、挂档、加油门……每天下课后他都会练习一个多小时。三个月时间里,王利智白天想的是开车,晚上睡觉也想着学车,经常做梦都在学开车。他学车的进度很快,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1952年11月,王利智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将汽车开动了,然后开始绕圈行驶,那种成就和兴奋的感觉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路上的汽车很少,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汽车,我高兴了一个晚上没有睡着觉。”王利智说。

三个月的学习结束后,王利智率先通过了考试,拿到了驾驶执照。他清楚记得,当时的驾驶执照是个红色的小本,封面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驾驶执照”。王利智说,他们是共和国的首批持证上岗的驾驶员。

运油取水屡建奇功

取得驾驶执照后,王利智被派往玉门油矿工作,他的第一辆工作车是载重10吨的太拖拉卡车。

王利智说,当时他运送石油基本是追着火车跑,火车通到哪他们满载石油的汽车就会开到哪,然后通过火车输送到全国各地。

那时候开汽车非常辛苦,有一次王利智需要来回柴达木油田,在冬天驾驶室里的气温会达到零下30℃,而柴油在零下18℃都会结冰,汽车走着走着就会熄火。这时候,王利智只能下车,点燃破布、棉絮等将结冰的油管和油箱烤热,然后再继续发动汽车赶路。一路上要折腾五六次,因此,每次出车回来都是满脸黑垢和油污。当时石油工人这样评价司机:“开上车是叫花子,下了车是公子。”

1955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出油,揭开了新疆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随后,全国人民掀起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的高潮。

1956年11月,王利智调入克拉玛依油田。到克拉玛依的第一个任务是到陕西咸阳石油器材库接车。王利智一行五人在回克拉玛依的途中,经过六盘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盘山土路,路面坑洼很多,非常危险。不巧的是,一辆汽车陷进了水坑,一行人推、拉、拽,各种方法用尽,折腾两三个小时没有任何进展。最后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在水坑里垫上稻草卷,汽车才最终重新上路。王利智掏出20元钱表示感谢,但少数民族的村民听说他们是支援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者,说什么都不肯收钱。

上世纪50年代末的克拉玛依条件非常艰苦,到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非常奇缺。

每天,王利智都会驱车120公里到克拉玛依的周边地区取水。本来汽车组的要求是每辆车一天一趟,但是为了能够多拉快跑,王利智争取一天拉两趟,心里只想着多干活。“每当拉水车回来,职工们就会拿着脸盆、水桶到水车旁排队,看到职工们期盼的眼神,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多拉水回来。”

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汽车油箱容易结冰。每天早晨发动汽车还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为此王利智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汽车一整晚不熄火,这样司机早晨起来就可以直接开着汽车去取水了,省去不少时间。

有一次,调度室派王利智给勘探陆梁地区的一个钻井队送水,一路连续爆了八次车胎。他到陆梁地区已是半夜时分,到达井区时,井队周围静悄悄的,又累又饿的他就地停车睡在驾驶室里。刚睡不久,他就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侧起身来一看,发现车前竟然有十多只狼。饿极的狼群围着驾驶室转个不停,有几只狼竟然爬到驾驶室顶上,窜上窜下。“说实话,当时心里非常害怕。”王利智说,他孤身一人,手无寸铁,蜷曲在驾驶室里一直熬到天亮。

1972年8月,南疆皮山县下属地震队急需4吨黑炸药和200箱导火索,要求五天内必须送到。王利智接到任务后,带上干粮开始了日夜兼程。累了困了,他就在方向盘上趴一会。然后再继续开车赶路。当时正值夏天,天气炎热,高温难耐,坐在驾驶室内,热浪袭来,气都喘不过来。

王利智凭着一股精神和信念,最终提前一天圆满完成任务,将炸药和导火索安全送到皮山县地震队。随后,皮山县地震队专门发来感谢信,王利智也因此受到表彰。

当了数十年石油运输司机的王利智本来有多次机会可以换岗,甚至还有提干的机会,但是考虑到家里的孩子多负担重,而那个年代司机虽然辛苦,但是工资比较高,所以他放弃了很多机会,甘愿一辈子都奉献在克拉玛依油田的运输上。

正因为有王利智这样的千万个石油师人的艰苦奋斗,克拉玛依油田经过50年代开发,70年代发展,80年代腾飞,90年代创新,取得累累硕果。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

退休后的快乐生活

1980年,王利智获得全国汽车驾驶员标兵,安全无事故行驶168万公里,整个克拉玛依仅有4人获得该项荣誉。

1992年,王利智退休,这是人生一个重要驿站。不过退休后的他闲不住,虽然初中没有毕业,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但是他却意外地干起了“新闻记者”,而且干得风声水起。

多年的司机生涯,让他养成了观察细致、思维敏捷的习惯,认真观察和了解油城发生的每一件新人新事,写自己的所感所悟。开始,老伴和女儿笑他:“你握了一辈子方向盘的手,如今握笔杆子行吗?”

王利智不气不恼”“握方向盘的手怎么就不能握笔杆子,只要认真去做,没有干不成的事。”白天,王利智到一些单位采访,晚上常常伏案写作到深夜。

他的“新闻生涯“开始于1992年夏天,王利智需要打电话找一个朋友,当时需要先拨通邮局电话接通话务员,随后话务员接通被通话人,最后双方才能通话。王利智打电话时,正好赶上那个朋友不在,就顺便交代如果朋友回来,请帮忙继续接通。果然,几个小时后,王利智接到了话务员的电话,终于能和朋友通上话了。

为此,王利智写了一篇表扬文章,起名为《最好的话务员》投稿到新疆石油报。几天后,文章见报了,虽然文章一共不足400字,但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王利智兴奋了好几天。这个名叫张玉兰的话务员也因为王利智的这篇表扬文章被提了一级工资,从此王利智的新闻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王利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挎着照相机出门采访,走街道、到广场,看到凉亭里有几名老人在吹拉弹唱,其乐融融,他随手拿起相机拍下来;看到草坪上有一名妇女在挖野菜,他觉得这个行为不文明,也立即拍下来。

回到家后,他把这几幅照片纷纷写上图片说明,然后投到报刊上。几天后,《新疆老年报》、《克拉玛依日报》等多家报纸刊发了这几张照片。

王利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还是邮电系统的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他写作的新闻稿件涉及学校、医院、社区、幼儿园和退休站等油城各个角落。由于王利智腿勤手快,而且一脸和气,在被采访单位很受欢迎,人们都称他为油城编外“老记者”。

如今,王利智已在克拉玛依广播电台、《克拉玛依广播电视报》以及《克拉玛依日报》、《人民邮电报》、《老年康乐报》、《老年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稿1800余篇,图片三百多幅。由于自身勤奋努力,连续几年荣获“优秀通讯员”等荣誉。克拉玛依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一期题为《编外老记者》的新闻特写。更让他激动的是2000年,市委宣传部曾推荐中央电视台专程采访他这个“老石油”,并制作成时长六分钟的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播放。

王利智说,他今年已经80岁,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只要我还能动,就要不停歇、不停耕耘,这么一直写下去,讴歌克拉玛依的真善美。”王利智说。

(感谢克拉玛依史志办的大力协助)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石油汽车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Love Remains in the Human World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石油PK太阳能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