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涛
2014年2月18日,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全经联”)首部《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全面回顾了2013年房地产创新成果,展望房地产未来创新发展趋势。
已记不清多少次挑灯夜战,逐字逐句审读思考,精准的市场分析……这部报告的起草和出台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而报告主要负责人的付出尤其多,他就是中国地产智库创办人、全经联主席杨乐渝。
历经五年的春华秋实,杨乐渝带领两千余名全经联会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创新项目,旗下已形成百余个经典创新项目案例,正在引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创新方向和路径。
曾经也年少轻狂
1964年11月,杨乐渝出生于四川乐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中间取了一个乐字,父母是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两人都在重庆的一家兵工厂工作。5岁时杨乐渝随父母搬到重庆,所以又取了一个渝,这就是他名字乐渝的来历。
小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曾是商铺的掌柜,念过私塾,毛笔字写得不错。杨乐渝就跟着祖父学习毛笔字,熟读《增广贤文》。杨乐渝拿出一本手抄线装版的《增广贤文》,蓝色的封皮,翻开第一页,分别有杨乐渝和弟弟杨乐涛的寄语。“祖父和父亲是我做人做事的启蒙老师,重印《增广》,是对祖父和父亲最好的纪念,更是对吾辈及后辈奋斗与生活的最大激励。”
1979年,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不到15岁的杨乐渝就轻松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杨乐渝说,当时父母都在重庆,心想能在重庆上大学是不错的选择,重庆建筑工业大学的专业排名也比较靠前。
进入大学后,杨乐渝发现,他是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大学生。杨乐渝的专业是建筑工程,但陈旧的教科书知识让他觉得很乏味。“上大学我经常逃课,可以说我是逃课最多的学生。”杨乐渝坦言,他逃课后并没有出去玩,而是一头扎进学校的图书馆博览群书,文学、哲学、美学等全部涉及。因为逃课太多,他还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也没能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青团。
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因为逃课,即将受到处分的杨乐渝并不甘心,个性叛逆的他一气之下给学校的校长写了一封万言书,列举了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知识陈旧的各种缺欠,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批判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方向,他在万言书中大胆建议要在大学推行学分制。正当他惴惴不安的时候,不料在一次全校师生的大会上,校长在大会上对杨乐渝的建议给予了肯定。
1983年,杨乐渝大学毕业分配到绵阳市纺织工业局,一年多后调入绵阳市建筑设计院。工作两年,杨乐渝每天按部就班,没有激情,也没有丝毫的成就感,他在思考是不是应该换下工作环境或者继续学习。杨乐渝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1985年,他成功考入了大学母校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
杨乐渝说,这个专业属于管理学科,而且课程设置有前瞻性,比如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当时是批判地学习,学一段,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批判一段,很有意思。”与此同时,还接触到了西方管理学,通读了“西方管理学丛书”、“走向未来丛书”系列。研究生期间,杨乐渝的思维方式得到彻底改变,奠定了他整个人生的思维基础。
因为兴趣和爱好,研究生期间的杨乐渝学习生活非常快乐,如鱼得水。在重庆市高校的研究生演讲比赛中,他以题为《对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和改革》获得第二名,并且自任主编创办《广厦》研究生刊物,刊物的文章针砭时弊,思想深刻,语言诙谐,很受大家欢迎。
其中有一期刊物,因为刊载《丑陋的中国人》一文在大学生中广为传阅,一时间洛阳纸贵。为此,虽然杨乐渝在大学期间没有加入中国共青团,但是研究生期间因为表现优秀直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管理学科带头人
1987年8月,杨乐渝研究生毕业,正值建设部筹办培养机关干部和各地建委主任的干部学院,22岁的他被建设部干部学院直接从学校选调到了北京。
在建设部干部学校,作为班主任的杨乐渝接手的第一个班是局级干部预备培训班,他的思想活跃,为了提高培训班的课程质量,他下了不少功夫,比如邀请厉以宁、曲格平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培训班讲课,给参加培训班的学生们推荐好的书目。
当时,年轻的杨乐渝非常热爱读书学习,涉猎广泛。他非常关注环保问题,经常关注罗马俱乐部的观点,看到一本名为《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书非常不错。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曲格平没有听说过本书,读过后非常喜欢。后来曲格平盯上了杨乐渝,觉得小伙子很不错,想调他到国家环保局工作,但是最后还是被杨乐渝委婉谢绝。“我当时不想去机关工作,内心属于比较向往自由的。”杨乐渝说。
杨乐渝在建设部干部学院干了整整五年,在管理学方面所作的研究有声有色,并且成为干部学院管理学的学科带头人,已被干部学院列入后备干部培养。他一共出了两本书,其中一本为1990年的《现代管理原理》,大约14万字,由杨乐渝独立著作,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
后来,这本书成为整个建设系统的岗位培训教材,发行量较大。有一次到四川德阳出差,杨乐渝在当地一个建委主任办公室还看到了这本书,建委主任告诉他过几天就要进行上岗考试。回忆这段往事时,他有点小得意。
还有一本书是杨乐渝参与编写的,书名叫《行政领导学》,杨乐渝写了其中的三章。后来这本书也成为了建设部系统的岗位培训教材。此外,杨乐渝还写了一些有关研究管理学的论文,都发表在国内知名的管理学刊物上。
1992年,恰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各种新思潮开始涌现,很多机关公务员下海经商。此时的杨乐渝的内心也开始心潮澎湃,学习和研究七年多的管理知识,他有一种到企业去实践的强烈冲动。
当时,杨乐渝有两个选择,去广东工作和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工作。经过反复思量,杨乐渝觉得学习这么长时间的建筑管理,应该到房地产企业去实际操作一下,于是决定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工作,这也是当时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此,杨乐渝走上了房地产开发的道路。
刚开始,杨乐渝所在的部门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战略发展部,随后又调到开发经营部任职经理。这个部门的业务接触非常广,包括前期报建、规划设计、销售、物业等房地产项目的所有范畴。
“这个部门还担任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项目论证。”杨乐渝说,这也是他早期在房地产行业智库的起点,他秉承的三个理念是:尊重土地、尊重资源、尊重社会,做好的产品;房地产要走以产业和城市共生共荣的道路;要把房地产理解成全寿命周期,不能做完项目挣完钱就走人。这些理念后来也成为全经联的价值观。
杨乐渝先后主导和开发了位于北京市西三环外的翠微小区、翠微商业中心、丰台大井小区等多个项目,真正进入到房地产实操的第一线。
随后,他又主导和开发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CBD的远洋光华国际综合体项目,这个项目由写字楼、服务式公寓和商业组成,总体量二十一万平方米,从征地到运营,杨乐渝全程操作这个项目,一干就是七年。这个项目,浸透杨乐渝多年来对房地产的理解和探索。领先的开发和运营理念、创新的规划和产品设计、有效的招商和运营,如今使这个项目成为北京CBD的标杆项目之一。
创办中国地产创新智库
从事了十余年的房地产行业实操经历后,杨乐渝深切地感受到当今的房地产生产方式的粗放,资源消耗严重、产品粗糙、急功近利、思维狭隘。为此,杨乐渝决心集合全国房地产经理人的智库和力量,创办一个新的机构来改变房地产的生态。
2008年12月19日,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在海淀区的一家写字楼里成立了,当时加上杨乐渝一共不过10个人。如今五年过去了,由地产企业家和业界高级经理人组成的全经联,已有超过两千名个人会员的组织。
“不夸张地说,全经联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产企业家和经理人的组织,也是最大的引领中国房地产发展的行业创新组织。”杨乐渝自豪地说,目前全经联商学院已经形成百余个房地产创新教学基地,正在向中国房地产最大的创新智库努力。
杨乐渝说,全经联之所以定位为中国房地产创新智库,就是要通过集合全国优秀房地产经理人的经验和智慧,整合行业的专业资源和思想资源,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通过专业案例研究,不断总结与创造新的思想、寻求新的方法,推动行业的专业进步转型创新。
全经联自成立之始,一直以推动房地产的创新转型为使命,并坚定地认为,房地产业创新转型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全经联成立五年来,分别成立了园区地产委员会、商业地产委员会、写字楼委员会、文化和旅游地产委员会、养生和养老地产委员会等多个涉及与产业、与城市发展高度相关的专业委员会,组织各地会员进行专业交流、创新研究与项目合作,举办了上百场各种类型的产业地产专业研讨会、实战研修班、案例沙龙场,成为行业内创新交流、资源整合、相互合作最密集、最有效的平台。
中小民营企业家是全经联的主力军,也是房地产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目前,全经联的企业家会员超过五百名,企业家们创造了近百个产业和地产相结合的新商业模式,为行业贡献了近百个创新教学基地和数百个创新案例,涉及到可续建筑、商业地产、写字楼综合体、文化和旅游地产、养老住区、产业园区等各个领域,全经联已成为中国房地产创新的火车头、大本营。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获得了真正的转型,从过去的项目开发商升级到了资源整合商、产业运营商和城市运营商,告别了粗放的买卖模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浙江湖州、大连金州等许多城市和开发区与全经联建立起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全经联企业家创造出的各类新兴产业形态,全经联也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
目前,每周有二十多位全国各地的地产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申请加入全经联,但批准率不到50%,全经联不收一分钱会费,但入会的门槛却非常高,除了要求有推荐人外,也要对申请人的价值观、专业背景等做严格详细的调查,每年也有年审淘汰的机制。在2013年全经联的年会上,杨乐渝说:“我希望会员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组织有用而申请加入,更是因为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因为热爱而加入,这样我们在一起能走得更远、更长。”
“上善若水,知行合一”是悬挂在杨乐渝办公室的一个条幅,杨乐渝说,这是全经联的文化,展开来说,上善若水,就是开放、包容、谦虚、感恩的心态;知行合一,就是学习、分享、创新、共建的行动,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持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