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谈

2014-04-29 00:00:00潘维韩毓海李明冯刚
前线 2014年10期

潘 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有效举措

当前,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有效举措。

严复在其《宪法大义》中有句名言:“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古今中外,无论号称实行什么“体制”,治国之道无非下述四种基本方法。第一,通过以暴力为基础的执法来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第二,通过代表强大社会集团的利益来稳定社会大局;第三,通过领导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来平衡不同的利益(部分与整体、眼下与将来、变与不变),保障社会和睦;第四,通过宣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维系社会,聚拢贫富尊卑。所有时代的所有国家都综合使用上述四种治理方法,但因各国条件不同而各有侧重,就呈现出不同“体制”。国家兴衰不同步,就给人以体制“先进或落后”的错觉。

价值观能塑造利益。有人安于简朴,有人追求奢华,是不同价值观的结果。“社会价值观”不是一般的价值观,而是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中的“公正”是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关系公正的社会主流判断,既非个人的价值观,亦非部分人的价值观,更非政体或者政策。

欲使某个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需要满足全部下述四个要求。第一,表达简洁。社会核心价值观只能有若干核心词,比如欧洲的“民主”、美国的“自由”等。单个词不仅能让公众牢记,更体现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不混乱。第二,官民一体。官民各表的社会价值观会导致官民分裂甚至流于虚伪。第三,本国特色。有文化特色的表述方能在独特的文明中生根发芽。第四,国际接受。若某社会价值观遭各国群起攻击就很难成为任何国家的社会主流。

西方的是非观源自寺庙宗教,中华的是非观源自血缘伦理。来自家庭血缘关系的“孝悌”是中国社会道德之根。不同于“行政社区”,我国的“自然社区”指中国人最基层的社区,即数十人或户组成的、天然的居住社区和工作社区。以自然社区为依托,中国百姓的血缘和虚拟血缘关系组成了庞大的、由近及远的社会同心圆,成就了家国同构的独特大国。迄今中国社会的人际称谓依旧流行血缘称谓,如爷奶叔姨和兄弟姐妹。因此,自然社区成为中国社会公德的基础。百姓依托自己的组织守望相助,在社区内部依天理人情而非国法平衡利益,解决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矛盾,获得社会关系里的伦理公正。自血缘社区而虚拟血缘社区,从自然社区到行政社区,家国同构,故中国历朝皆称“以孝治天下”,即“以德治国”——德即是伦理的孝悌、孝义。

自然社区解体导致四大后果。第一,行政社区丧失根基,形同虚设,无力在国法之外调节利益,人们只好自保、自私自利。社会成了一盘散沙,就难以治理。第二,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公德就崩溃了。无人信仰社会关系里存在公正,四处就都是愤怒。第三,遍地自私无赖的人,政府也只好用无赖手段去应付。古今中外一盘散沙的人民均不可能获得廉洁有效的政府。第四,没了自然社区就没有社区认同,就缺乏爱国主义。不爱社区和家乡怎可能爱自己的国家?

“人民当家作主”,是在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自然社区事务中有发言权和集体决策权,即参与权。有国家大事的名义参与权,却在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事上没有参与权,群众就会感觉自己从“主人”变成了“屌丝”。数以亿计的个人去找政府解决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公正问题,公正就成了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政府科层体系乃应办大事的需求而生,是专业化和法治化的机构,天然不适合办小事。百姓间发生的所有小事都跨法规、跨部门。小事要由扁平组织来办,由自然社区办。于是,由政府“覆盖”还是由人民“参与”?这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基本认识问题。个人不是人民。组织起来才有人民,才有人民的权力和权利,才可能有日常生活的公正,才可能出现廉洁有效的政府。因此,以民为本,重新把分散的个人组织起来,强调社区与社会,强调大家庭,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家庭一词简洁并有感染力,上接“社会主义”新风,下续“以孝治天下”的地气,应是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自古以来,爱民如爱子也是我国的政府伦理。大家庭观念由近及远,退可守社区一家,进可号召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一家,其博爱的伦理核心是人类普适的,会得到世界各国的敬重。

韩毓海: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我认为其意思是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翻书本、抠字眼、拍脑袋求出来的,不是通过“拿来主义”就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是对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的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如何“践行”,而不在怎么念诵。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问题。中国的近代遭逢,之所以被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便是指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双重困境:非但在“实力”上打不过西方列强,而且面对“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面对蒸蒸日上的“西方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似乎在“道理”上也陷入了理屈词穷,在“道路”上仿佛已日暮穷途。非但“实力”不足,而且“道理”不通,这乃是中华文明自周秦奠基以来,从未遭遇过的全面之挑战。这是国家、民族的大劫难,更是文明的大劫难。必须深刻认识到,在这场空前的劫难中,西方所瓦解的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和国力,同时也摧残着中国人的精神和信心,沉重地冲击和瓦解着中国的价值体系。

一切价值观和价值体系都不可能凭空存在。任何价值观和价值体系都必须附着于特定的社会组织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旧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瓦解,乃是与旧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崩溃、瓦解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就是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所沉痛写道的:“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疗救之局。”

我们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首先是指在精神、思想和价值观上站起来,是指国家自主性和人民自信心的重生。而且,我们同样必须认识到:中国现代价值观的重建过程,是与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增加社会凝聚力的实践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相适应,并建立在这种组织能力的不断加强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乃是表里合一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在最为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在清醒意识到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的同时,必须警觉:国内外敌对势力,正处心积虑地把瓦解中国的社会凝聚力作为其伎俩,以期从内部搞垮我们,使中国重回“一盘散沙”的局面。我们更要认识到,社会价值观上所产生的一切混乱,都是社会组织能力涣散的集中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就在于加强全社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共同体认同,而加强集体主义意识和共同体认同,关键则在于健全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因为只有具备了、夯实了劳动者的职业操守、组织能力、工作规范、组织纪律乃至集体人格这个坚实的基础,价值观的践行和倡导才算有了切实的抓手。

现代社会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劳动者的职业组织为单位的,因此,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只要每一个部分代表一种社会分工职能,社会生活就可以分成若干部分,但同时又能够在协同合作上保持高度的完整和目标一致。或者说,既保持了活力和自由,又保持了坚定的道德品格和组织规范。这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高低。”“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要靠劳动来创造。”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不断弘扬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意识,只有在分工——合作的劳动者职业团体的基础上,只有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辛勤劳动中,才能形成不同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纪律。只有在这种不同的规范、准则和纪律的基础上,一种全社会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历史证明,为了塑造我们共同的社会目标,当然没有必要人为地恢复过时的、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生活表面的社会形态,但更没有必要凭空创造和想象全新的、历史上没有过的社会形态。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特别是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去寻找新生活的萌芽,不断去寻找社会团结的方式,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奋斗。

李 明:掌握三观总钥匙 扣好人生衣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言说入理透彻,话语朴实亲切,深刻指明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根本路径,是当代青年奋发进取的行动指南,是全国人民践行先进价值的正确指引。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当代青年要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既对当代青年给予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也对当代青年激励鞭策寄寓厚望,同时标示青年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为青年人生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既是历经95载风雨洗礼和岁月磨砺的历史命题,也是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前赴后继的理想真理,更是今天坚守践行的核心价值。其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影响成为体现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流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洪流里,激荡在当代青年实现中国梦奋发有为的追求中。总书记情深意长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荣光,深刻阐释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热情激励当代青年把握五四精神深厚内涵,汲取五四精神丰富养分,高举五四运动精神旗帜,弘扬五四精神光荣传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精彩人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历史眼光,上下五千年,溯源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和价值演进史,深刻阐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形象地用扣扣子的比喻,深刻说明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社会发展和青年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所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意蕴深厚地指出了青年人生真谛: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青年核心价值观养成和实现“四有”人生的正确途径和根本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博采中外人生修为之众长,融会古今思想道德之精华,高度凝练又极其精彩地概括和总结了青年人生修养的“八字箴言”,勤学是人生发展进步的前提,修德是人生成才成功的首要,明辨是走好人生道路的关键,笃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指明青年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同时,把当代青年崇德修身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可”青年先锋,成就“四有”宝贵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哲思飞扬寓意深刻的讲话,是当代的《劝学篇》,是精辟的《人生论》,是青年人生发展进步的指示灯,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座右铭。

冯 刚:在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上下功夫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8个字,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我们要准确把握这8个字的内在逻辑,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是前提。“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青年正处于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期。广大青年学生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下得真功夫、求得真学问。大学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是知识的渊薮,是科学真理生长的园地,科学真理从产生那天起就肩负改造世界,实现人类梦想的重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求是求真就是要做到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思想方式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如饥似渴地去学习,既扎实打牢知识基础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自觉运用科学于社会实践。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成才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把成长动力建立在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高度责任感之上,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学习。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德是基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大德为方向,把祖国的利益、人民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崇德修身的目标和方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走得更正、走得更宽、走得更远,走出充实而无悔的青春。要以小善为基础,做好小事、管好小节,以高尚品德为积淀,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立意高远,方能胸怀天下,志在四方,成就大业;立足平实,方能脚踏实地,始于小善,终成大德。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保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把握青春奋斗与奉献的航向,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在对科学理论理性认同、历史规律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中洞察真谛,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既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要把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结合起来,以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自信不自满、坚守不自封。

在青年学生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笃实是关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求是笃实为做人为学创业的行动指南,在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奋斗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砺自己意志和能力的人生机遇,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迎难而上,自觉经受社会实践的历练和困难环境的磨砺。要驰而不息地奋斗,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分别为: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明,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责任编辑: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