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治理“黑车”的经验

2014-04-29 00:00:00屠海鸣
今日文摘 2014年22期

有效治理黑车,必须从多形式、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缓解“出行难”下手。

十多年前,香港也出现过市民“出行难”问题:公交车况破旧、地铁发展缓慢、道路堵塞严重,乘虚而入的“黑车”非法载客、还拉帮结伙、抱作一团,扰乱正常营运秩序。新闻媒体对此频频曝光,市民则不断投诉举报却又无奈地“习以为常”。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深感公共交通如不彻底改善,不仅影响公众利益,而且大大有损国际大都市形象。

在不可能大规模改善道路条件的情况下,特区政府优先发展占地少、载客量大且快捷、准时的城市铁路(地铁、地面铁路、轻轨等),以此为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道路设计及交通管理方面,尽可能保证公交优先、公交畅行,比如为巴士、出租车等提供充足的上、下车站,严格限制非公交车辆停车占道;在城市铁路车站附近多建大型停车场,鼓励市民转乘轨交进市区。除了专营巴士每天承载乘客400万人次,特区政府还推出非专营巴士等提供辅助服务。

目前,全港有7000辆非专营巴士,主要为游客、社区居民、公司雇员、学生等服务。另有4000多辆公共小巴,在夜间轨道交通和公交车辆结束营业后穿梭行驶,这种载客16人的小型空调车,很受香港市民欢迎。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对私人汽车、公务车作出一定程度的限制,以保持道路通畅。经过十多年努力,香港600条路线的公共交通网络,囊括了地铁、普铁、轻铁的铁路系统,和电车、专线小巴、红巴、渡轮、出租车、社区巴士、山顶缆车、轻铁接驳巴士……现在香港700万市民中,九成以上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平均每天的乘客量超过1200万人次。

香港公交拥有较好的盈利水平,除了庞大稳定的客流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做保障外,另一高招是完全掌握市民出行的现状和趋势。到目前为止售出了1000多万张“八达通”卡,有收集乘车信息的功能,能精确统计出每条线路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它对于及时调整行车路线和时间表,提高运行效率十分有用。

香港特区政府还实施对乘客、运营机构等各方利益进行密集协调的作法,先后成立了高层次的咨询机构——交通咨询委员会和优质巴士服务督导委员会、优质的士服务督导委员会等民间机构,各公交运营企业内部则有众多商会、工会,利用这些平台,特区政府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经营者及雇员、乘客等的诉求,协调、维护各方权益。

(王鼎荐自《运输经理世界》)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