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理:每两分钟就能收到一封举报信
中纪委掌握的官员违纪线索从何而来。渠道有那么几种——
信访举报。这是纪委系统发现线索的最重要手段,份额还挺大。按照中纪委新近公布的说法,2012年全国纪委立案的超过15万宗案件中,因举报而最终立案的超过6万宗,比例超过四成(41.8%)。
作为呼应,2013年9月,中纪委开通了网站,专门设置了一个“我要举报”的专栏。最初运行的20天里,平均每两分钟就能收到一封举报信。
此外,公检法和审计机关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发现有党员违纪现象,移送过来的案件,占到20.9%;纪委系统办案中发现的新线索,占到7.1%——注意,中纪委只公布了这三项来源(2013年以前没有详细公布),也就是说,还有30.2%,超过45000宗立案的案件的线索是通过没有说明的渠道获得的。
《廉政瞭望》等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中纪委获取线索的渠道还包括另外三条:
中央领导的批示,这往往跟信访相关。比如轰动一时的李真贪腐案,相关举报信就是分别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批转到中纪委办公厅后,调查随之展开。
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问题。栽倒在巡视制度上的贪腐高官也很多,比如原山东省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市委书记杜世成等。
还有一条线索渠道,应该是省级纪委上报信息。不过,这种情况外界了解不多。
“初核”与“立案”
这么多线索,中纪委受理之后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主要看举报材料的可信度和分量——
如果是匿名材料,会慎重对待;
如果举报材料中说不上来具体的违纪事实,或是觉得办案条件还不成熟,一般按“暂存”处理;如果举报材料中谈到的是违纪,问题很轻微,会由所在单位党组织派人搞一次诫勉谈话。被举报的官员,要么做好说明,要么写份检讨。
而一旦发现举报材料所谈到的问题比较严重,依照规定,就要进入下一个程序,“初步核实”,简称“初核”。根据官员级别的不同,批准“初核”的权限也不一样。
新华社报道说,对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的“初核”,就是中纪委发现问题之后,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的“初核”决定,规格相对较高。
“初核”的结果也无外三种:没事,有事,摊上大事。
没事,就是中纪委认定举报事实不成立。这种情况下,应向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说明情况,必要时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澄清”。
至于“有事”,一般是情节轻微,经常是建议有关党组织作出恰当处理。
而“摊上大事”,就是情节严重,必须立案,然后展开调查。
“双规”与“专案组”
谈到中纪委的立案、调查,有两个关键词是绕不过去的:“双规”以及“专案组”。
“双规”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在的官方文件中准确的叫法是“两规”,即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就案件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
可以这么理解——被“双规”的官员,几乎都是已经被中纪委掌握了部分违纪证据,而且这些证据已经足够让党委主管部门下定决心作出级别更高的处分的人。除此之外,纪委要“双规”官员,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涉案官员有可能外逃、串供、销毁证据等。
从中纪委立案开始算起,标准的调查时限是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时间不够可以再特批延长,总之案子要查清楚。
在被“双规”的调查阶段,涉案官员会被安排在安全的招待所等“双规”场地。在中纪委的办案例子里,“双规”省部级官员,按照案情的复杂程度,进入“专案组”参与办案的人数也不等——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千人。必要的时候,就需要从其他系统,比如公安、检察院调人。
此外,还会从地方省纪委抽调人员进入“专案组”。话说回来,在某些大案中,出于回避原则,异地调动纪委力量的情况也很常见——还是以陈良宇案为例,当时许多专案组成员是从吉林、江苏等异地纪委抽调来的。
调查:涉案官员如何开口交代
中纪委专案组办案漫长而冗杂,他们面对的各种困难,有时也令人哭笑不得。要很好地完成调查,中纪委专案组成员,既要有心理咨询师的气质,有时候也要能干魔术师才能干的活儿。
比如,原河北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丛福奎被“双规”期间,专案组安排他与小儿子见面,不见;与患病分居两地一年多的妻子见面,就说了一句话,“没事吧?”;发给他交代材料,丛福奎先是大书特书佛教治国理论,然后不断地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为了找到突破口,专案组就跟他谈佛,从“十二因缘起说”,从“四圣谛”等教义谈起。因为相当专业,以至于丛福奎听得入迷,渐渐放松了心理防线。专案组人员见缝插针,故意问道:“相信佛教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你有什么‘善举’呢?”丛福奎马上说:“有啊,我走遍了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为建寺修庙、佛镀金身,也动员了一些朋友‘捐款’……”
只要谈到钱,就找到了突破口——这也是中纪委办案要找到的重要目标。
在中纪委经手的大案中,一旦案件调查报告形成,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会从“专案组”,转移到案件的审理和复核上来,最后出具审理报告,由中纪委常委会全体讨论。如果涉案人不仅违纪还存在违法情况,党内处分后,便会由司法机关介入——也就是中纪委办案的最后一步:移送审理。
谁在与中纪委协作
一般来说,检察院和纪委常常会合作,比如查办一些大要案时,当地会成立协调小组,小组一把手通常来自纪委系统,由纪委和检察院协同办案。而在一些反腐败协调小组里,成员还不止这两家。
最典型的例子是反腐败协调小组,它纳入了纪委、监察、组织、审计、政法委、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诸多重要部门。这些部门,都有中纪委领导。
那么,各个部门,如何进行反腐工作?就反腐来说,除了检察院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部门是审计部门。在中央层面,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内阁部委”,地位很高。它主要承担经济领域的反腐工作,手段是“查账”。前段时间落马的国资委主任蒋洁敏,相关报道也提到一些调查线索是在对他离任审计时发现的。
不过,审计部门只能“查”,不能“办”,相关线索,更多还是移交给纪检监察或者检察机关。
所以,相对而言,就中央层面来说,审计署,更类似反腐的外围机构,然后再往里是最高检及其反贪总局,而核心,则是监察部以及与它合署办公的中央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