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话语中,对于先生(老师)的要求是“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先生是不好当的。而对于父亲、母亲,生下儿女可能是短时间的,给儿女温饱也是相对容易的,而要真正把生命体的婴孩抚育成社会意义上的“人”,要经历千辛万苦,而且还要有学问,需要像先生那样拥有一桶水,甚至需要拥有比先生更满更清澈的一桶水。
旧时代,“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现在不是封建时代了,但孩子在长辈的过度关爱中又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成长的权利,父母遗弃了“孩子自律的责任”,他们仍在做着阻碍孩子成长的“裹脚布”和“包头巾”。长辈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不让孩子品尝挫败,过多的关爱和关注剥夺了孩子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孩子貌似得到了解放,实则受到了新的拥束。
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人。
我们仍然需要如鲁迅先生所言的,做父母,第一便是理解,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帮孩子进入自己的天地。
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先生说这话是在1919年,时至今日,它仍然很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去琢磨。我们过分的关爱,让孩子失去锻炼,就是捆缚了孩子的手脚,就是我们自己“禁闭”了孩子,这与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初衷南辕北辙。
开卷有益,让我们打开这本《我们怎样做父亲》吧。无论是准备做父亲的人,还是刚做父亲的人,或是已经做父亲很久的人,读它会从茫然无知到心中有底,做父亲的种种困惑也许不能全部迎刃而解,至少能对做一个合格的称职的父亲更有信心。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蔡元培——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陶行知——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丰子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教育家。
叶圣陶——作家、教育家。
梁实秋——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
张伯苓——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开大学创始人。
胡 适——著名学者、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林语堂——著名作家。曾任新加城南洋大学校长。
……
他们都是《我们怎样做父亲》一书中文章的作者,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名人,是大师,是专家,是学者,是权威,他们也是父亲,他们也做长辈。他们娓娓道来的陈述,跨越时空地引领着我们在为人父亲的路上正道直行。
这本书是一个文集,第一篇选文就是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书名就是借用鲁迅这篇文章的标题。书中选文不是教孩子如何吃饭睡觉,如何做生意,如何种地或者打铁、磨豆腐。文章表达的是教育的观念,教授的是教育的思想,研讨的是教育的方法。事关读书、做人,细到择业、健体。
他们关注着孩子的各个方面,有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有父母对子女品德的培养。他们关注着孩子在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困扰和问题,关注子女读书习惯的养成。他们提供给我们的也许不是可以完全照搬的操作模式,但他们能激发我们思考更合理、更适合的方法。
他们为孩子们写文章,为孩子们作讲演,虽然时过境迁,但他们对孩子赤诚的爱、谆谆的苦心、人生智慧的启迪等,以及对国家的抱负、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对于今天的父母、老师、孩子仍然有借鉴意义,仍然是我们大脑的“精神食粮”,丰富着我们的“底子”,营养着我们的心灵家园。
“喜新”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但对“新”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新”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全体都没有见识过的,是完全意义上的新;一层是个体从未见识过的,是相对意义上的新。对于没有读过的书或者没有读过的文章,我们就认为它是新的。《我们怎样做父亲》虽不是新人新事,但亦能让我们由此出发,获得许多教益。在面临许多家庭教育困境时,让我们回首来路,真正看清教育的真谛,在时代的高速路上,更科学地育儿,更艺术地教女。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