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童年的痛苦之结

2014-04-29 00:00:00庄丽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4年6期

想保护妈妈的女儿

11岁的莹莹,已经有两个星期不去上学了,跟父母的矛盾也一天天地激化。爸爸说莹莹再不去上学,就不认这个女儿,妈妈则一天到晚寝食难安,愁眉苦脸,觉得自己很失败,很糟糕。

咨询室里,莹莹刚坐下来,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太累了,胸口上像压着一块大石头。”说着说着,莹莹委屈地哭泣起来:“爸爸动不动就找我谈心,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说来说去,就是他的那些理。不让我上暑期绘画班,要我去补习数学和英语。我硬着头皮听他老调重弹,实在忍受不了就只好答应。到了上补习班的时候,我觉得很无聊,很没劲。我的兴趣是做服装设计师,可爸爸偏要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多少名,还动不动就找老师。我烦死了,我想到另外一所城市去读书,离他们越远越好。前几天,我说自己压力太大了,不想去上学,爸爸妈妈都反对。当我到校门口时,我还是决定逃学去玩了。那一刻,我像一只飞出笼子的小鸟!”

莹莹的母亲陈女士比父亲小十几岁,她是丈夫的第二任太太。丈夫常年工作忙应酬多,回到家也放不下当领导的架子,两个人话不投机半句多,她觉得自己很压抑,童年时自己的父亲很严厉,动不动就指责训斥她,陈女士在跟丈夫的相处中,儿时的无价值感再次浮现。

夫妻之间慢慢疏远,陈女士越来越不愿意跟丈夫敞开心扉,把所有的期待和情感都投注在女儿身上,也把本应属于夫妻的亲密关系转移到母女关系中,莹莹放学晚回来一会,她会坐立不安,接二连三地打电话。她用关注孩子学业的方式,来回避夫妻关系中的焦虑和不满。陈女士无法将莹莹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孩子获得自立那一刻的来临充满畏惧。

在这种情况下,莹莹因潜意识里感受到妈妈的这种痛苦,就会尝试帮助妈妈。莹莹厌烦爸爸,其实是认同了妈妈对爸爸的厌烦,莹莹觉得妈妈跟着爸爸很委屈,她内心是想用跟爸爸作对的方式来保护妈妈。莹莹对待爸爸的方式,正是陈女士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陈女士在无意识中扮演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虽然每天都在为莹莹操心,但莹莹的内心里却没有把她当作妈妈。因为莹莹需要的是一个既有力量又温暖的妈妈,而不是一个自爱自怜的“孩子”。在莹莹和妈妈的关系中,莹莹扮演着“妈妈”的角色。

我问莹莹爸爸:“你这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他感慨地说:“我母亲不识字,我们家有7个孩子,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从小没人管我,就靠自己,我当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好好读书,让全家过上好日子。我拼命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一切,但让我担忧的是,我女儿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好好读书,整天跟一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

这个父亲常常一次用一两个小时跟女儿讲做人的道理,他是在补偿自己从小不被关注的缺失。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小时候的他多么渴望父母能关心一下自己,跟他说说话,给成长中的他一些帮助和指导。他从小学会了用理智压抑感受,他对情感充满恐惧和不安,面对妻子的哀怨和女儿的反抗情绪,他不知所措,只能用高压和强制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和无助。

解开父辈童年的痛苦之结

儿童不是一个独自成长的人,他与父母有着紧密的联系,孩子的症状常常反映的是家庭系统所遇到的困难。当莹莹感到委屈难过时,父母与孩子承受着同样的痛苦。父母并不是有罪的,关于这一点,我想到法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说法,子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因为“父母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我在感受到莹莹的痛苦的同时,也感受到她爸爸妈妈的痛苦。因为缺乏帮助,莹莹的父母无意识中一直保存着童年的状态,不知不觉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他们把童年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莹莹是在用逃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愤怒。

非常敬佩莹莹和她的父母,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有勇气求助心理咨询师,也愿意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透过孩子厌学的现象去面对夫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咨询师所做的工作不是为了让父母背起“都是我不好”的十字架,而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明确认识自己童年的痛苦,一旦解开了所有的痛苦之结,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莹莹爸爸开始学会倾听,僵硬麻木的心变得柔和;夫妻关系的改善,让陈女士开始放下自责和焦虑,与莹莹重新建立起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爱的关系,用言语交流、温情和尊重代替强势和哀怨。莹莹终于重新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