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天的睡前故事时间,兔爸在讲小熊系列的《午饭》时,两岁的女儿小兔突然爱上了里面的小猫猫。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女儿每天晚上都会要求我们给她讲《午饭》,尤其是小猫咪那页,更是要反反复复地讲。于是,这个星期变成了“猫咪周”。
与此同时,女儿对猫咪的敏感性好像被激发了一样,她突然间注意到了之前一直被自己忽视的小区里的流浪猫群。她立刻爱上了它们,每天都要去看猫咪喝水、吃饭,还学它们喝水和吃饭的样子。女儿的某种内部机制和自我认知发生了神秘的巨变,她对自己的认识从一只爱吃胡萝卜爱吃青菜的小兔,变成了一只爱吃鱼的猫猫,不但自己管自己叫猫猫,还要求家里所有人都这么称呼她。
同时,电视上、书里、图卡上,所有她能接触的媒介中,只要出现豹子、狮子、老虎等长得和猫差不多的动物,她都说是猫猫。女儿这只“小霸王猫”还把家里的毛绒小豹子、小老虎玩具,甚至小狮子颈枕都变成了猫猫。这些玩具也都成了她的最爱。如果家里人谁要是说它们不是猫,她还会发脾气。在多次矫正无果后,兔爸无奈地说:“也没错,都是猫科的。”这时,之前一直离不开人的女儿,就像找到了真正的玩伴一样,有时她会抱着自己的“同类”排排坐,做游戏。女儿开始能够独处了。
自从女儿变身猫猫后,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是吃饭变得容易了。每当她不好好吃饭时,不管是牛肉、猪肉还是其他各种肉(蔬菜是骗不了她的),只要和她说是猫咪爱吃的鱼,她就会大口大口地吃下去。当然,如果这天真的有鱼,女儿肯定吃得很香。其次是接受我离开变得容易了。只要和她说我去买鱼,晚上带回来给她吃,女儿就会立刻放我走,不但可以挥手告别,有时还会有飞吻。
爱屋及乌,除了猫,女儿最爱鱼,每天嘴里总是在叫着“鱼——鱼——鱼——”,不明真相的外公真的给她买来了小鱼缸和小金鱼。刚拿到家的那天,女儿兴奋地围着小鱼团团转,并让每个人都去看她的小鱼。而她自己则每天不停地巡视小鱼,看它们是不是游得又快又好;看到小鱼拉粑粑,她还会笑着捂着鼻子表示臭臭……这些小鱼让她变得非常快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只要带她去看看小鱼,她就会立刻将烦恼丢在脑后。女儿也成了这些小鱼的守护者,每天不停地数着1、2、3——小鱼的数量。
而女儿的第一堂生命课也是在这时上的。第一次买小鱼时,由于缺乏经验,不到一周小鱼就全部阵亡了。如何为女儿解释这些消失的小鱼呢?我犯了愁。晚上,女儿果然一回到家就直奔鱼缸去了。当发现小金鱼全部不见了时,她着急地大叫:“妈妈,妈妈……”并摊摊手指指鱼缸。
我问女儿:“是小鱼不见了吗?”
女儿重重地点点头。
我灵机一动,顺势说:“小鱼想妈妈了,去找妈妈了。”
女儿停在那里思索了一下,我看到她眼中有难过和不舍。
吃过晚饭,女儿看了一眼空空的鱼缸后就去翻书了,我以为她已经忘了这件事。没想到一会儿,她拿着一本里面印着一条大鱼的书,一边指着这条鱼一边叫着“妈妈——妈妈——鱼”。
我问女儿:“这是小鱼的妈妈吗?”
女儿点点头,接着她又指着空空的鱼缸。
我又问她:“小鱼们是去找这条鱼妈妈了吗?”
女儿又点点头。
之后,女儿又给我重复了好几次小鱼是去找这条鱼妈妈后,才终于露出了笑容。我不知道她是否相信了我的说辞,对于死亡、离别是否有了些微真实的感受。但我能肯定在那一刻,她真的接受了小鱼不再回来的事实。
没过多久,女儿的鱼缸里又有了新的小鱼,她仍然会每天回家就看鱼,也仍然会时不时地数一数:“1——2——3——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