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档案:
黄炎培(1878年10月—1965年12月),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黄炎培不仅是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诗人,而且是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的子女个个是才俊,学工学艺,成为国之栋梁。
黄炎培教育子女,善于创设场景,于细微处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
一天晚饭后,黄炎培灵机一动,把一个鸡毛掸子故意扔在地上,然后冲楼下喊道:“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
听到爸爸的呼唤声,大女儿急忙往楼上跑,她怕踩坏了掸子,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身边。小儿子径直往前跑,看到掸子,猛地迈了一大步。小女儿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屋门口,发现掸子挡住了去路,一气之下用脚把掸子踢开了。
黄夫人不知道丈夫的用意,以为真有什么要紧事,也跟着上楼来。她一眼看见地上的掸子,便弯下腰轻轻地把掸子捡起来,放回原处。
“爸爸,你找我们有什么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为了掸子的事。”黄炎培很严肃地说。孩子们不明白父亲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刚才掸子在哪里?”黄炎培问。“在地上。”孩子们回答。“那么,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孩子们沉默了。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大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而你们的妈妈却能不假思索地把它捡起来。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在作风上与妈妈有很大的差距。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却事事都依赖大人,这怎么可以呢?”孩子们听着父亲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孩子们都争着帮妈妈做事情,努力学着生活自理,各方面都进步得很快。
为了不使孩子沾染上吸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家里待客时,不设烟酒。日常生活中,黄炎培和妻子不乱给他们零用钱,要求孩子们花钱要一一记账。但是,对于孩子们帮助贫穷困难的同学,夫妇俩不仅不反对,有时还额外给一些资助。
黄炎培的四子黄大能,在上海杨树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念初中时,看到不少同学经常坐小汽车上学,穿着讲究,气派十足,不自觉也受到影响。黄炎培觉察到了儿子这些细微的变化,很是恼火,他生气地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立马把黄大能从沪江中学转调到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学生大都是平民子女。黄大能一进校门,便被剃了光头,穿上布鞋和一身蓝色校服,伙食费也削减了一半,零用钱基本上取消了。刚刚沾染上的富家子弟气派,顿时化为乌有。这种180度的落差,对于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来说,思想上一时难以承受。但是,几十年后,已经成为水泥专家的黄大能回想起这段往事,颇为感慨,他从心底感谢父亲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把自己从虚荣和浮华中拉了出来。
这种细节教育,黄炎培抓得很紧,他自己每天写日记,也要求子女们必须写,他经常检查。所以黄家子女都有记日记的好习惯,再顽皮也不能忘记写日记。可见,家教无小事,细节亦如金!如果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家庭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