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2013年7月9日报道说,在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网上,有用户总结出了一个“出镜率最高的街道名排行榜”,其中“中山路”一度是排名最高的街道名,理由是许多人说“印象里我去过的城市都有中山路”。
其实这样的印象并不准确。据数字地图服务提供商高德地图提供给《壹读》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各地的街道中,名称中包含“中山”二字的路共有549条,还不到第一名的一半。准确地说,“中山路”在高德地图提供的排行榜上,只能进入Top20。
那么,中国“出镜率”最高的街名是什么?
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街道命名上,哪些关键词比“中山”还热。
排在“中山路”前面的路名,大致分为四类——
有四个像“幸福”“光明”“平安”“和平”这样祈祷式的名字;有四个诸如“振兴”“团结”“胜利”这些口号式的命名;还有六个命名与提示街道方位有关,比如“迎宾”“环城”“滨河”“朝阳”“中心”“广场”路。一般来说,连接城市与机场之间的道路都叫“迎宾路”。剩下五个街名则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它们分别是“建设”“文化”“解放”“新华”“育才”路。
这其中,建设路以1185条的规模,位列“出镜率”排行榜的第二名。相当一部分建设路的修建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头20年的一系列五年计划期间。比如山西太原的建设路就是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开工的。
解放路则有821条。据公开资料显示,解放路多是在1949年之后更名而来,而更名之前,许多路原名为“中正路”,也有的之前叫“林森路”(林森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比如重庆的解放路,在1959年之前就叫林森路。
民国时期,“中正路”曾经是国内常见的道路名称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浙江日报》刊登了一封来信,建议给建国前的反动路名重新起名。复信肯定了读者的建议,表示正在研究方案。不久后,杭州市路名变更计划出台,其中最显著的路名变更,是“中正路”改名“解放路”。
随后全国各地“中正路”的“待遇”和杭州大体相同,纷纷作为反动地名被更换,“解放路”成了大多城市的选择。解放之初,上海市对反动地名的“改造”,采用的是“异曲同工”的办法,上海的中正路没有以解放路替代,而是以抗战革命根据地延安取而代之。淮海路和瑞金路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名,前者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战役,后者则是红军开始长征前苏区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而将许多街道更名为中山路,主要集中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后以及1945年抗战胜利时。不过,虽然都叫中山路,每个城市这条路的功能却不一样。
南京是最早出现中山路的城市,这条街在南京起到的作用很直接:划出了城市的绝对中轴线。南京举办安葬孙中山遗体的奉安大典时,从迎灵的码头到安葬的中山陵这条路线,就成了中山路,随后民国政府的各种机关陆续占领这条道路的两侧,催生出了一块城市黄金地带。
更多的城市里,中山路都位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区。所以现在有许多中山路已经发展成了步行街。比如在厦门,中山路就是一条通向大海的商业街。
其实你也可能猜到了排名第一的街道命名就是“人民路”。
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各城市当中有1238条“人民路”。公开资料显示,许多人民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更名的,也有一部分是在“文革”时期更名的,比如江苏南通、广东广州的人民路。
(选自《壹读》 2014年第14期,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