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电影

2014-04-29 00:00:00汪闻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11期

有了公路,才有了公路电影。当行走和寻找的主题与现代文明的产物——汽车和公路结合到了一起时,胶片上便有了公路片这一电影类型。

公路电影(或称公路片,Road Movie)是电影艺术中发展较早的一种类型片,其惯用的故事模式为:主人公在经历生活上的挫折后,上路或逃避现实或寻找答案,在一连串的事件后,慢慢地开始改变。正所谓“上路即是开始”。

起源

1969年,一部电影的诞生影响了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方式,这就是由丹尼斯·霍普执导,并和彼得·方达主演的《逍遥骑士》。这部由公路片和西部片所融合的产物当年在美国疯狂卖座,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叫作公路片的“准类型电影”。

《逍遥骑士》讲述了两个典型的嬉皮青年在倒卖毒品大赚了一笔钱之后,驾着摩托车离开洛杉矶,为“寻找一个心目中的美国”前往新奥尔良的故事。影片至少有一半篇幅都在拍摄沿途的风景,并配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乡村音乐和摇滚乐,观众随着两名主人公一起,也领略了美国本土各异的风景和人文画卷。

中国的公路片的产生和兴起则比较晚,主要是近十几年来的产物,其影片数量、质量、融合元素、范围、广度也远远不如其始祖美国。2001年,由施润玖导演,姜武、莫文蔚、张震岳主演的《走到底》率先填补了中国大陆地区公路片类型的空白。

公路电影的元素

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

无论是《逍遥骑士》中的哈雷摩托车、《末路狂花》中的蓝色敞篷蓝鸟,还是《落叶归根》中的重型大卡以及《后会无期》中的改装POLO车,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一方面推动着剧情发展,给主人公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麻烦,另一方面又符合戏剧化原则,迎合了观众喜欢目睹影片的主人公陷入困境、在泥潭中挣扎的喜好,同时也是人物性格特征、身份背景与社会表征的显现。

结伴同行的旅人

落单的旅人往往会找人结伴而行,打发旅途中的寂寞。聪明的导演和编剧通常也会把两个或多个人凑在一起,藉他们之间的互动制造出更多的戏剧效果。在公路片中所出现的结伴同行的人,或与主人公从初始地一道出发,或半路匆匆相遇又匆匆离场,他们形象不一、身份各异,有淘金者、流浪汉、旅人、故友,还有因伤心而逃避的人。但其中“亡命者”这一形象往往最为常见,也最受观众的欢迎。

如《后会无期》中钟汉良饰演的阿吕,虽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亡命之徒,但其人物设定与行为也为原本较为平和的剧情下了一剂猛料,丰富角色类型之余,也创造出更强的情节冲突;另一方面,旅途的过程本身足够精彩,加之沿途中突然出现的危险人物,也能够营造一种“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又有定时炸弹随时引爆”的戏剧效果,让剧情本身拥有更大的张力——公路电影能把不同类型影片的成分拼凑在一起,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如果把公路片比作导演或编剧下的一盘棋,这些旅人的角色便是随时增添的棋子,随时反射出执棋者的各种小心思,既可以调动观棋者的注意力,又能够把握最终剧情的走向,组成最完美的棋谱。

公路片最重要的元素——永远无法顺利到达的目的地与贯穿始终的公路

大多数公路片往往被看作是电影中的“异见者”,因为它并非全然乐观,或者可以说,悲观或者忧伤是公路电影的主旋律,这种天然的“不同意见”使得公路片具有一种别样的吸引力。基于影片的可看性,主人公如同做任务升级一样,不停遇到事故上与心灵上的种种困难,车子抛锚、财物遗失、旅伴去世……我们也很少发现一部从头到尾始终热情洋溢、昂扬乐观的公路片,如果要同很多小说一样,给公路片加一个标签,那么大多观众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怅然若失”。就像《阳光小美女》结尾处祖父的去世,《落叶归根》中老赵将老王的骨灰带回乡却发现三峡移民使“故乡”已不复存在,都给看上去成功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公路”是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一个元素,它更多地预示了另外的一种人生理想或乌托邦:一条充满黄沙、尘土和岩石的道路;一个空旷之地与世界尽头。似乎只有在那里,人们内心中最真的、最自然的、最向往的,或是记忆中最深刻的才能够被找到。因而无论电影怎样变化,公路都贯穿所有公路片的始终,由原本简单的背景不断上升为影片里最大的隐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