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对三峡的描述被人们广为传诵,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将三峡的壮丽风光带给了读者。但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同学只停留在对词句意思的掌握上,很少去感受文中山水画卷的艺术美。其实,借助想象的翅膀,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身临其境的阅读享受。
一、以“描绘式想象法”显峰峦之雄峻
作者起笔以山为轴心,呈现了一幅画面: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群山,一眼望不到头,两山之间,一条玉带曲折延伸。把简洁的文字转换成这样泼墨写意式的描绘,我们的视线似乎也跟着作者由近处延伸到远处,进而到更广阔的天地间。视线由远处收回来,自近处仰视,我们可以继续勾勒描绘图景:岩峰重叠,遮盖天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根本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什么样的高度才能出现这样的景象?由此,作者所言的山之高峻、奇险得到了突显,让我们不能不惊叹于三峡峰峦的雄峻之美!
二、借“情境式想象法”现夏水之湍急
课文中,记水是重点。作者先写最富有三峡特色的夏水,只见江水暴涨,漫过高陵,湍急迅猛,使得交通阻断。奇险壮观的画面,让人心潮澎湃。然而,这不足以展现三峡水的特点,作者进一步为我们虚构了一幅阔大高远的江上行舟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江水的湍急。品味这种虚构之景,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已有的江水阔大的情境,放飞情感,展开想象。它让我们想象到三峡江水的波涛汹涌、奔腾怒吼,一叶小舟飞流直下,“千二百里”的距离朝发夕至,进而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就使得文字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带给人情境之外尚有无穷意境的蕴藉之美。
三、融“共鸣式想象法”赏春冬之清秀
三峡的美,不仅是山高水急,还有无数令人叫绝的优美画境呈现在山水之间。如作者对春冬景色的描写,就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对于纯粹白描式的景物,我们可以把自己直接置身于景物中,融入自然,与之共鸣,使人与景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此时,人便如同在画中游: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更有苍郁的树木、飞漱的泉瀑、缤纷的花草点染着青山,似乎还能听见哗哗的水声,一切都在诠释着清秀之美。在这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的地方,在这生机勃勃的地方,不管怎么看,眼前都显现着清幽秀丽的美景。不必刻意想象,就已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用“移情式想象法”感秋峡之凄婉
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客观景物身上,赋予客观景物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的情韵,往往能够加深对景物某些特征的再认识。三峡的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就是适合用移情式想象去感受的另一番景致。秋景自古多寂寥凄美,我们似乎看见,树林山涧,清冷寂静,仿佛笼罩着一层愁烟;我们似乎听见,高猿长啸,音调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久久不绝。这一切都让秋日的三峡蒙上了萧瑟凄凉的气氛,也无形中让人顿生几分愁绪。更妙的是“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渔者的歌,不仅渲染出凄凉的气氛,更唱出了人的心境,展现了秋日三峡的凄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