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背景 品味特色

2014-04-29 00:00:00谷新军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11期

名师简介

谷新军,中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泗阳县教科研标兵。曾获江苏省优秀课评比二等奖、宿迁市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现为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组长。

王燕,中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07年获泗阳县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宿迁市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李玲玲,中学一级教师,曾获宿迁市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4年获泗阳县教师征文竞赛一等奖,并被评为“书香教师”。

李青,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泗阳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曾多次执教县级示范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姜华,中学一级教师,宿迁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泗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泗阳县“优秀班主任”。多次执教县、市级研究课、示范课,是多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

郑丽娟,中学二级教师,泗阳县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能手”,泗阳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曾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亲爱的同学们,转眼之间,大家跨进中学的大门已经两个月了。我们首先走进了一扇神奇之门,亲近文学,领略了文学的无穷魅力;然后一起回忆依依往事,懂得了金色年华的珍贵。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访各地的民俗风情,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姿,还要投身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斑斓画卷。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所选的几篇诗文,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让我们读来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然而,要想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作者在描述民俗风情时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比如:鲁迅笔下的社戏并不好看,却令人历久难忘,原因何在?如果我们能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就容易多了。课本节选的这段文字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的是“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的经历,并由看京戏引发了“我”强烈的失望之情。“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中国戏院的观察与感受,实际上是对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正如他在《南腔北调·自选集自序》里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那么,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作者将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倾注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而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样,如果我们能了解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了解他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笔下的端午日是“最热闹”而又“最有意义”的节日,为什么他笔下的边城是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羁束和污染、人性纯真、民风淳朴的世界。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这些作品抓住了不同时节、不同地方的景物的特点加以描绘,抒发了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片温情,是一幅充满了诗意的山水画;《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山的险峻,夏水的疾险,春冬之时的静美,秋日的寒肃,四季特色分明;《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了作者心目中的黄金夏季。

学习这个单元,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来状物抒情的,还要品味作品美的语言,体会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品读《春》,我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文笔精美婉丽,对自然景物观察仔细,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章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作者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从纷繁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表现,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唤起了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

不论是多彩的民俗风情,还是绚丽的自然风景,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文素材。如果我们能留意观察身边绚烂多彩的世界,便会发现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生活着眼,用心感受、观察、体味生活。

这些名篇佳作,也为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学习这两个单元,同学们既要学会通过了解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事物,在观察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并通过品味美的语言、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培养我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