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启华刚开包子铺的时候,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一个做包子的。从工商注册、寻找供应商到寻找物流合作伙伴,他们都这么说。工商局的人想不通:“一个大好青年,怎么会去做包子呢?”供应商则认为,这么好的食材用来做包子十分可惜。物流配送也在嘀咕:“我们这么高端的物流,怎么会去送包子?”
但令人奇怪的是,童启华的“甘其食”包子铺成立五年来,一直和这些供应商、物流合作着。到2013年,“甘其食”包子铺在杭州已有一百四十多家连锁店,收入估计能做到三个亿。
“包子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商业价值长久以来却被低估了。”与童启华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天图资本合伙人张海燕。2013年8月,她将8000万投资给了30多岁的童启华。
简单的包子,
需要专业的态度去做
在城市里面,卖包子的早摊点和铺子很多,1块钱左右一个,没人把它当成多大的生意。什么时候注意上普普通通的包子的,童启华说他也记不清楚了。但一想到包子,他就觉得心里很温暖。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童启华就是同济大学的创业达人,在大学内以及外面的商业街上,他开了五六家店,从发型店、服装店、鲜花店到报刊亭应有尽有,毕业那年还经营过一个网吧。这些店童启华都先后转让给了别人,最后他兴趣的重心转到了餐饮上。
他善于从身边细微的地方发现商机,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包子。包子业的历史很长,存在了几千年,市场很大。它生命力强,不用担心风尚化,也不会因为什么社会事件大面积地被老百姓抛弃。很多消费品行业的产品往往火过一阵就消失了,不过包子很难出现这种问题。巨大的市场,外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生命力让中国几乎各地都有包子业的从业者,他们是早点摊、小作坊、夫妻店,随处可见。
但是,传统的包子业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
童启华去看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老牌,但现在已经是一家高端综合餐饮店了,集各种服务于一身,对包子本身品牌塑造并没有什么帮助。他还去上海城隍庙附近吃过南翔小笼包,可是周围有多少家南翔小笼包,童启华数都数不过来。
品牌需要经营才能升值。没有针对消费者的有效定位和分析,小作坊经营的模式,做出来的包子自然大同小异。简单的包子,同样需要专注、专业的态度去做。不专注,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美誉度,也谈不上品牌经营。童启华正是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和空间,毅然从那些时髦时新的行业抽身出来,在母校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的门口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包子店。
要做受人尊重的包子,
就要尊重做包子的人
童启华发了一个招聘启事,来应聘的人很多,他挑了8个师傅试用。童启华常常去现场看他们做包子,做着做着,师傅们擦汗的小动作就出来了,头挠挠两下,接着揉面,这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习以为常的习惯,没有什么不好。但童启华却蒙了,想想自己站在门口看着不合适,于是出去吹吹风,让脑子冷静一下。
童启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做出受人尊重的包子,首先就要尊重这群做包子的人。也许他们带来的不好习惯也有客观因素在。这个行业比别的行业要辛苦很多,所有的店员早上三点就得起床揉面。有的员工住得近,有的住得远。住得远的,可能两点半就得起床。如果下雨,骑半个小时车子歪歪斜斜到店里面,一身汗加一身雨水,然后马上投入工作。包子店里是没有凳子的,一天都得站着工作,所以他很疲劳,他有汗水,他觉得头皮发痒要挠挠,甚至鼻子发痒打个喷嚏都是很正常的。
童启华想,如何改变这个现状?首先得让他们生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自己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个靠管是管不过来的,因为整个行业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童启华把自己住的一套房子和在大学城租的一套房子腾出来,并添置了家具。为了让师傅们睡得安稳,他特意定制了晚上睡觉翻身也不会晃、更不会吱嘎响的加固床。后来这成了“甘其食”的传统,所有的床都是这个样子。宿舍要求离门店步行不会超过10分钟。如果师傅们觉得住得不舒服,发现楼上很吵导致没法很好休息等,他们可以要求换。现在100多家店,100多个寝室,都是公寓房,不允许住农民房或者工棚,同时雇佣阿姨专门为他们做饭烧菜,童启华还细致到要求阿姨一个星期内的荤菜不能重复,有时候他还会和师傅们一起吃。当然,烧饭的阿姨也是团队的一员,她们可以享受和其他店内员工一样的福利。
做好了这些,童启华才考虑去定产品标准,去扩张,去连锁,去做品牌。
在成功的时候,
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2010年,在上海有了六七家包子店的童启华来到杭州考察市场,他已经培育出了一支团队,并且和师傅们研究出了一套做包子的统一标准。例如生包子重量是100克,60克皮、40克馅料,误差范围不能超过2克;肉包的肉全部选取猪前腿附近的肉,加工过程中,肉末始终处于10℃以下的恒温控制;菜包必须敞口包制,因为菜叶蒸的时间过长就会变黄。看来琐碎无比,但这是后期扩张必须的流程,为了保证包子在所有门店的统一品质,事无巨细的操作细则实有必要。
整整一个冬天,童启华都在杭州调研,看居民的出行情况、购买早点的习惯、大街上杂乱不一的包子铺等。杭州人对面食特别偏爱,远超其他南方城市,他初步估计了一下,整个杭州一年的包子消费大概在6000万,后来的营业数字也证明了这点。这个数字足以支撑一个品牌,名字也从他脑海中跳出来:“甘其食”。这三个字源自《道德经》,意思是百姓只要吃得香、穿得暖、有地方遮风挡雨,便可知足常乐。童启华的目标是让顾客吃得好,肚子饿的时候,无论是从东西南北哪一个方向走15分钟,都能买到“甘其食”的包子。
童启华觉得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建好了配送的中央厨房后,一辆大巴把上海那些训练有素的同事拉到杭州,三家店同时开业。“甘其食”很快受到杭州人的追捧,因为它够独特。首先是食材,别的地方吃不到“甘其食”这样的豆沙包。市面上的豆沙都是专门厂家生产的,童启华去看了一下,他们按行业的潜规则加焦糖色,加淀粉,颜色都差不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是豆粉还是淀粉。市场批发豆沙的价钱竟然比豆子原料的价钱还便宜,可以想象一下这豆沙有多糟糕。童启华决定自己做豆沙。哪种豆子的豆沙最好吃?他试了差不多三十种豆子,最终选择了小时候记忆中吃过的一种很香很香的豆子,产自他的老家温岭的一种豆子。还有青菜,看起来简单,但要挑出最好的也蛮难的。青菜有20多种,如苏州青、上海青、矮脚青、花王菜等等,童启华基本上把江南一带出产的青菜都试过了,最后确定了花王菜作为青菜包的食材。
肉包反而不要操什么心,童启华找的是全国最大的肉类供应商,品质稳定,从来没有给“甘其食”添过什么麻烦。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不相信,童启华一个卖包子的怎么需要用这么贵的肉。后来看到童启华的店越来越多,排队的顾客越来越长,他们才佩服童启华的魄力。
与“甘其食”的中央厨房同时建立的,是“甘其食”的培训中心。有标准化的产品,还要有标准化的服务。“甘其食”对前台售卖的服务人员要求有两条,首先不能失误,然后(动作)要足够快。童启华不强求员工保持微笑,甚至不开口交流也无妨,尽快把包子递给顾客,就是对顾客的尊重。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顾客买到“甘其食”包子所需的时间是13秒。
门店内的包子超过两小时没有卖出去就得报废,报废时集中打包,晚上垃圾车过来就直接拖走。直接报废令人可惜,有人问:“为什么不让员工带回去,或者送给乞讨者?”童启华说:“即便送给乞讨者,我们希望提供的,也是符合‘甘其食’品质要求的包子。”
正因为这样,童启华的连锁店越来越多,光杭州就有100多家,卖包子成了一个越来越被尊重的产业。随着“甘其食”的成功,来求童启华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问:“我能不能在你这里代卖一些粽子?”童启华说,不行,这会让我们分心。对方不甘心,继续商量,那这样可不可以,到端午等节日的时候,你给我们代卖一些粽子券行不行?童启华也不做,因为他觉得“甘其食”只愿意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怎么做好包子上,不在乎这些额外丢掉的价值。也有很多人问童启华怎么加盟?甚至有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的朋友打电话来问怎么合作在国外加盟?童启华也不做,“甘其食”所有的连锁店都是直营的,这也是一种专注。“甘其食”只想更好地服务好自己的顾客,而不是服务加盟商。
这些额外的钱都很好赚,但童启华都放弃了。有人认为,商业的本质是如何最快地赚到更多的钱,但童启华却认为,商业的本质是向所有的人传达善意:向供应方传达善意,让大家都能赚到钱,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用心地做好原料供给,自己才有可能做出好包子;让员工有尊严地活着,感受到工作的价值;让顾客吃得放心,觉得每次的购买都是超值的。那么对整个行业而言,大家就更加有信心了,对包子也有安全感,行业效率大幅提升,整个体量就上去了。童启华记得刚到杭州调研时,整个杭州一年包子的销量差不多是6000万,但不到四五年,在2013年光是“甘其食”就做到了3个亿,这就是商业创造的价值空间,所以才会有人愿意把8000万投给他这样一个卖包子的。
“其实早在2005年我就开始研究做包子,2009年才推出甘其食,中间筹备差不多有四年。”不久前接受采访时,童启华还开玩笑说,别人是十年磨一剑,他是四年磨出一个包子。2014年,经过推陈出新,“甘其食”又研制出了重磅新品“山珍海味系列包”。经过第一批尝鲜小伙伴严苛的评审和激烈的投票角逐,最终胜出的两款为芝士蘑菇包和川酱龙利鱼包。6月1日起,“山珍海味系列包”终于在经过筛选的50家门店上市了,“甘其食”更是为大家准备了物超所值的豪华尝鲜套餐。
2014年已经过去一半,“甘其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样体面又创新的包子,也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