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溯源

2014-04-29 00:00:00王幸平
证券市场周刊 2014年37期

在当下,叙述与研究中央银行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洋洋大观。但是,能够清晰地解释中央银行产生的过程与原因却很少,显然,这严重妨碍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的探讨和纠偏。

幸好,执掌美联储8年,成功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危机的伯南克,著有《金融的本质》,该书主贯穿了美联储从1914年成立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90余年的历史,既是一本简短的关于美联储的中央银行金融史,也可以说是应对危机的金融政策演变史。

为什么要有美联储?为什么要有中央银行?这首先纯粹是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技术问题,然后才是由此逐渐衍生出来的政治问题,甚至还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财富转移、阴谋论争辩、国家之间货币体系的争端等一系列问题。

类似英格兰骑兵的互助补充机制

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诞生在1694年的英国,我们可以用古代英格兰骑兵的互助补充机制来阐释中央银行产生的简单原因。

骁勇善战的英格兰骑兵的战马补充机制颇为独特。当时亦农亦牧的英格兰农村在对敌作战时,每家每户必须派出一名强壮的农夫,带着自家的马匹出征。然而每次总有一些马匹伤亡,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户正常的生产劳动,甚至影响到整个骑兵团队战斗力的持续与稳定。而且,农夫往往为了保护自家的马匹而不愿冲锋在前。为了解除这一后顾之忧,当时的英格兰地区出现了一种以村为单位的互助式的战马补充机制:即每家每户在派人出兵役打仗前,缴纳一点银两给村中有威望的长者集中保管。待战斗结束,发生战马伤亡的那家农户可以领取一笔补偿救助金,买回新马,平衡了用于平时耕作与战时征用的需求。

后来,负责保管战马补偿金的农户,为了使筹备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就用这些钱养马,储备待用,需要补充伤亡战马的农户可以直接领走现成的良驹。这样的马匹储备补偿机制、显然对需求双方都更加有利,也更便捷了。

再后来,这家负责经营战马补充储备的农户,被大家认定免除了携马出征的兵役,专心养护储备马匹,被称为“储备马匹农户”(Reserve Horses Farmer),或者 “中心农户”(Center Farmer);而村子里多数的农户则是“普通农户”(Farmer)。

由于农户们都缴纳了一定的战马补偿备用金给 “中心农户”(或可称为“入股”),为了监督这些资金的合理使用,于是“普通农户”选出了数名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

中央银行成形

在市场经济里,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企业。在16世纪的英格兰,简单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是通过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的。但有时候,储户来提取存款时,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还没有来得及收回,这就产生了支付危机,或称“流动性风险”,于是,各商业银行平时将一笔储备金存放于规模较大的、同样是商业银行的英格兰银行的账户里,一旦某家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就可以向英格兰银行申请借用一笔资金以应付储户提款。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前身就是商业银行,它产生的过程及经营模式与前述的英格兰骑兵互助机制相似。在这样的机制里,那个收取马匹备用金、专司马匹养护储备职能的、处于中心地位的农户就类似于中央银行(Center Bank)——它不再像商业银行一样面向公众经营业务。而那些在中心农户那里拥有权益的、专司平时耕作、战时出征的农户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商业银行。

同样,各商业银行以出资拥有股权或缴纳会费的义务参与了这种互助机制,则有权力派出代表参与英格兰银行的管理;反过来,英格兰银行也对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实施监督,防止其经营扩张过度、滥用救助机制的违规现象出现。

近代美国的情况与英国相似。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和1907年,都有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受到投资者或者是储户的挤兑并由此引发金融危机,再演变成实体危机,造成比较大的经济衰退。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机中,有超过500家银行因突发的支付危机相继倒闭,令许多人的一生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191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签署了《联邦储备法案》,自此,由少数几家发起的(商业)银行拥有股权的、广泛吸纳各商业银行参与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诞生了。

今天的美联储同样可以寻觅到当年英格兰骑兵互助机制的影子,储备的英文Reserve,即表明这是一种“缴纳会费、储存备用”的保险互助模式。由美国十二个地区的商业银行派出代表参与管理的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的模式沿用至今。

在股权上具有“私人的中央银行的性质”特征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在早期,拥有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是成为其系统成员的必要条件,且股票不可以被出售、交易或者作为贷款抵押。而行使股东的权利则体现在各会员银行派代表依出资份额参与联邦储备银行的管理上,董事会的职责是监督储备基金的使用以及救援机制的制定。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在市场经济中诞生的中央银行都是股份制的。直到今天,有些西方国家的央行依然是上市公司,公众可以在市场上买入其股票并成为股东,但没有对央行进行管理的投票权。

至于后来,各国政府把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发行权力交给了中央银行,其发钞收益当然就属于国家了。例如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拥有货币的制造和价值规定的权力。”,即美国货币的发行权原本在美国国会,但后来国会通过的《联邦储备法案》又将这一权力赋予了美联储,因此,美联储就转变为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器公用的机构。根据法律规定,除去日常费用及每年控制在6%以内的红利外,美联储必须向财政部上缴其余利润。例如,2012年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上缴889亿美元利润,2013年上缴了796亿美元盈利。

央行应该做什么?

了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原因,我们就能明白以下主要因素:

首先,中央银行的股权不是问题,可以私有,也可以国有,关键要看其定位的功能与作用。

其次,各类银行的功能与作用通常在名称上反映出来。例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储备银行”就反映了其本质是属于“储备资金,应付补偿”的中央银行。世界上有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叫“储备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印度储备银行、南非储备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等。

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认识过于幼稚与浅薄,例如《货币战争》称:“美联储成立之初,筹备者为了掩人耳目,认为中央银行这个名称过于树大招风,所以用‘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来遮人耳目”,他们“刻意避免了中央银行等过于刺激的用词,代之以美联储” 。(P.59P.74),甚至“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其实它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P.56)。

第三,在黄金与货币(纸币)脱钩后,各国的中央银行创造(印制)本币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中央银行对股东资本的依赖、对会员银行缴纳会费、储备金的依赖已经淡化了。但是,中央银行对陷入“流动性困境(危机)”的商业银行的救助是责无旁贷的。中央银行不应该是本国“钱荒”的始作俑者。

第四,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是唯一的“稳定币值,经济增长”或具有多样性?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联储成立以来的100年时间里,美国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尤其是在过去30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

但计划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却承担更多的职能: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等。这样的多重目标能否相互兼顾达到平衡是个问题。

另外,学习国外的中央银行制度切忌盲目照搬。例如中国央行向美联储学习划分出七个大区分行并设置货币政策委员会;但要注意的是,美联储的区域联邦储备局都有权参与美联储最高的权力机构公开市场委员会并投票制定政策。而即便是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也无权决定利率的变动,这样的权限在国务院。

最后,市场经济国家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的重大区别在于产生方式的不同,由此也就有了定位与履职观念上的不同:前者清楚中央银行是金融市场发展需求产生的互助组织,因而更倾向于“服务”;后者认为中央银行是政府设置的管理市场的权力机关,通常更注重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