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出席于开罗举行的庆祝“十月战争”胜利八周年阅兵式上,意外遇刺身亡。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18年12月5日生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米努夫省迈特阿布库姆村。他的父亲是陆军医院职员,母亲是苏丹人。1936年至1938年,萨达特在埃及军事学院学习,后进入陆军通讯部队任军官,因反对英国占领,1942年被逮捕并被开除军籍。1944年11月越狱后转入地下活动。后再次被捕,1949年获释。之后他当过记者、承包商和司机。
1950年,萨达特重新入伍,在驻加沙的拉法部队任上尉,1951年升任中校。后成为前总统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核心成员。1952年“七·二三”革命时代,萨达特代表自由军官组织发表了推翻法鲁克王朝的第一个声明。此后任革命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前总统纳吉布的政治顾问。
1970年10月任总统,1972年7月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73年至1974年兼任总理。1978年建立民族民主党并任该党主席。1980年5月再次兼任总理。在任总统期间,1971年5月发动“纠正运动”,清洗了阿里·萨布里集团;1972年7月下令驱逐在埃及的苏联军事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占领区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十月战争”。
但经过这次战争的浴血洗礼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要实现和平,只能走和解之路。戎马一生的萨达特,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以政治家的勇气与智慧,改弦更张,放弃一贯诉诸武力解决中东问题的策略,转而对以色列采取了打破坚冰的政策。
1977年11月,他更是亲赴耶路撒冷同以色列当局会晤,打开埃以直接对话的渠道。曾有不少人反对萨达特前往以色列。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并表示:“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
萨达特于1978年9月,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华盛顿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并因此荣膺诺贝尔和平奖。1979年3月签署《埃以和约》,结束了两国之间历时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
然而,萨达特在对以色列政策上表现出的和解姿态,并没有得到其埃及同胞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在一些阿拉伯人看来,以色列是永远的敌人,萨达特与敌人和解,也就是与整个伊斯兰世界为敌,他就是阿拉伯人的叛徒。
与此同时,不少阿拉伯国家也因萨达特的举动同埃及断交,阿盟总部被迫从开罗迁出。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甚至威胁说要杀死萨达特。在埃及国内,伊斯兰极端势力认为萨达特是“不可饶恕的异教徒”。许多组织宣称:萨达特背叛了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必须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除掉他。事后证实当时有11个不同组织企图刺杀萨达特。
1981年10月6日,埃及举国上下热烈庆祝第四次中东战争胜利八周年,位于开罗附近的阅兵广场人头攒动。12时59分,一辆受检阅的炮车突然在检阅台前停下,跳下一名陆军中尉和三名军人。萨达特以为他们要向自己敬礼,便站起来还礼。此时,这些军人开始用冲锋枪向萨达特扫射,萨达特倒在了血泊中。
10月10日,埃及为萨达特举行隆重的国葬。包括尼克松、福特、卡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内的许多国家领导人出席葬礼,他们静立、默哀,怀念着为中东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萨达特总统。
萨达特遇刺事件发生后,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萨达特政治立场的民众、官员,以及以色列官方都对他的去世深表哀悼,并给予萨达特高度赞誉。
与此相反,种族主义者和一些阿拉伯人则认为萨达特死有余辜。在巴格达、德黑兰,都有人走上街头,载歌载舞,犹如庆祝节日般欢庆萨达特的死。
然而,在萨达特去世后,埃及人才尝到和平的果实。1982年4月24日,以色列军队按照《戴维营协议》全部撤出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了长达15年的领土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