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改制

2014-04-29 00:00:00曲艳丽
财经 2014年16期

中欧基金正在进行的事业部制改革和股权激励计划,可能为公募基金转型寻找新的突破口。

新《基金法》颁布后,公募基金业暗潮涌动,事业部制改革亦非中欧一家。2013年初才成立的前海开源基金、沪上老牌公募的国泰基金都正在进行类似的尝试;2013年下半年,招商基金启动的“投资工作室”计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事业部制”,是指每个事业部由一个基金经理牵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行配备研究员和交易员,共两三人,覆盖全行业研究。基金公司赋予事业部负责人自主投资决策及人事权等。

中欧基金目前成立了五个事业部,是业内改革最彻底的一家,其事业部制的改革伴随着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实现了事业部制的财务独立核算,甚至连传统的公募大研究平台模式都一并放弃。

公募基金成立之初,为增加公司信用多引入国有股东。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追求管理规模,强调股东利益,忽视投资业绩及管理层激励的治理文化饱受诟病。近年来,公募基金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以华夏基金为代表的大型公募基金曾多次尝试股权激励未果,公募人才流失明显,明星基金经理频频“奔私”。

事业部制和股权激励计划使得基金经理的薪酬与公司的利益更紧密地联动,在理论上可以释放投资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过改革之后,基金公司内部各方利益之间能否真正摆平,业内普遍存疑,仍有不少公募基金持观望态度。

“事业部制能否行得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基金公司已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尝试总比不尝试好。”上海一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近年来,行情不利,市场饱和,竞争加剧,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大面积下滑,中小基金公司突围愈发艰难,再不改革,整个公募基金行业都有可能被边缘化。

事业部制改革

事业部制下,传统公募基金的体系框架将被打破。

中欧基金是上海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中外合资公募基金公司,注册资本1.88亿元。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管理资产净值共135.78亿元,管理规模位居全行业第44位。

自2013年下半年至今,中欧基金的投研人员频繁流动,原投研团队或者承包事业部,或者另择东家。与此同时,新的事业部机制也吸引外部投研团队的加入。

中欧基金五个事业部中,除中欧基金原投资总监周蔚文、基金经理苟开红各分得一个事业部外,银华基金原投资总监陆文俊、农银汇理基金原投资总监曹剑飞也先后加入,各分管一个事业部;固定收益部还未找到合适的领头人。原有公募存量规模基本由周蔚文和苟开红接手,曹剑飞自带一部分保险资金并接手中小基金,陆文俊目前管理约5个亿的专户产品。

接近中欧基金的人士表示,基金经理若既擅长经营,又擅长投资,做私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若更擅长投资,不愿把过多地精力耗费在经营方面,如人事和行政等,则更适合加入事业部制这样的半创业平台。

事业部制意味着基金经理更大的投资自由度。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称,采取事业部制模式的必要前提是基金经理经验非常丰富,投资能力尤其是风险控制能力超强。目前行业内很多公募基金经理,投资经验尚不足,不得不依靠严格统一的投资流程进行约束。事业部制致力于给最优秀的基金经理最大的自由空间。

这集结了公募和私募的优势,即公募的平台资源和私募的激励机制。受相关法规和公司合规的限制,体量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如险资资金,目前还不能投资于阳光私募,公募基金的平台优势明显。目前,中欧基金80%的资产来自于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

近年来,大量公募基金大佬“奔私”,可是私募要经过漫长的培育期,竞争也更为残酷。格上理财数据显示,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阳光私募仅景林资产、重阳投资等四家;朱雀投资、星石投资等国内早期成立于2007年的阳光私募,七年过去后,至今管理规模也不过三五十亿元。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表示,事业部的增加是渐进的过程,找到合适的负责人,就增加一个事业部,计划在数年之内把事业部做到十个以上,涵盖成长型、价值型、绝对回报、中概股等多种策略。

事业部制在海外多为对冲基金(Hedge Fund)常用,对冲基金追求更高的阿尔法超额收益。在追求资产配置概念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中使用反而没那么多。

一位曾在海外对冲基金工作过的基金公司高管对《财经》记者举例道,如号称一两百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下设20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平均10亿美元,自负盈亏,并根据每年的利润来提成,亏损则没有收入。

一位中欧基金内部人士认为,行业转型的诸多尝试中,事业部制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选择,公司和个人之间的利益机制划分得比较清楚,能更大程度地激励投研团队的主观能动性。

股权激励

中欧基金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现,为事业部制能够彻底和长期推行,奠定了基础。

2013年8月初,窦玉明被中欧基金董事会委任董事长。2014年4月底,中欧基金公告称,公司股东国都证券和北京百骏投资分别将其持有的各10%的股权转让给股东以外的自然人,其中董事长窦玉明和总经理刘建平各占4.9%,周蔚文和许欣各占4.1%,陆文俊占2%。

中欧基金亦成为新《基金法》颁布之后,第一家实现公募基金股权激励的公司。不少基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正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新《基金法》中,监管层允许专业人士持有基金公司股权,自然人持股比例放开至5%。

窦玉明的管理能力获得业内公认,并获得了中欧基金股东们的认可。他自2008年担任富国基金总经理的五年间,富国基金管理规模自400多亿元发展至过千亿元。

近年来,公募基金的牌照严重贬值,窦玉明等管理层以超低价格接盘中欧股权。国都证券2013年报显示,窦等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对价,每1%的股权转让价格仅为282万元。

这一价格,与2007年底行业巅峰时,博时基金每1%的股权转让价格高达1.32亿元的价格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刷新了2013年3月万家基金每1%股权转让价格520万元的最低纪录。

大智慧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欧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135.78亿元,而2013年8月窦玉明刚加入时不足100亿元。

中欧基金管理规模虽小,但因成本控制得力,五六年来一直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估值价格又低,对于管理层持股来说,是上佳选择。

北京一家险资资金管理人士表示,基金经理股权激励的意义在于话语权的争夺,仅股权的分红收益与管理费提成的差异不大。股东与管理层、事业部与销售团队之间的利益划分,将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

前述接近中欧基金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管理层持股保证了基金经理激励的长效机制,降低了大股东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同时赋予了管理层在改造投资团队时完整的人事决策权。

窦玉明曾公开表示,这不过是中欧基金股权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将不断深化推进员工持股。接近中欧基金的人士透露,持股35%的外方股东意大利意连银行将逐步退出。

不过,对绝大多数拥有强势股东的基金公司而言,实现管理层股权激励或其他强调以人为本的激励方式仍困难重重。不少基金公司采取曲线救国方式,通过基金子公司来实现管理层持股,如易方达基金子公司股权激励高达60%。

模式辨析

中欧基金的改革模式确有突破,但业内对改革的成效仍有分歧。

研究员多寡与基金业绩之间并无线性关系,但是过少配备研究团队,有违公募基金原有的资产配置的概念,更侧重于荐股,有公募基金私募化之嫌。

北京一家险资资金管理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事业部制一开始人员很精简,管理小规模没问题。等规模上到三四十亿元,一个基金经理配备两三个研究员,这个结构太骨感,很难让人放心;如果再招聘,又避免不了公募基金人员冗余的弊病。

该险资人士认为,公募基金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基金净值每天都需排名,很少有基金经理因为激励机制不到位而懈怠。公募和私募在股权结构上的差异,有多少能体现在基金的实际业绩上,令人存疑。

事业部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仍然会遇到公募面临的蛋糕怎么切的问题。接近中欧基金的人士表示,利益很难长期平衡。对于市场部来说,在一段时间内哪个基金好,就会主推哪个基金,但却对各个事业部都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利益如何平衡?又如某笔大资金由基金经理直接引进,是否还需要给销售部计提高达30%的分成?

此外,原有上百亿元的公募份额的存量如何处理,也面临利益划分问题。同一事业部内,同一基金经理既管公募基金,又管专户产品,内控的防火墙能否严格杜绝利益输送,也是客户担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事业部制改革,对基金经理个人来说,只要控制住成本,盈利的空间很大。

公募基金的盈利靠计提固定费率的管理费,管理规模大小对基金盈利至关重要。基金专户则不同,它更依赖业绩提成,类似私募计提超额收益的20%。

前述接近中欧基金的人士称,在这种状态下,多数基金经理会考虑,既要有业绩,还要有规模,要做到业绩和规模的平衡;同时,尽量精简研究员和交易员,把成本降到最低。

窦玉明则强调,因中欧基金定位机构投资者等复杂客户,因此基金经理必须通过做好长期业绩来获得客户。

行业转型

《财经》记者了解到,业内多家公司正在同步尝试事业部制,部分基金公司也在观望中欧基金改革的效果。

2013年7月底,招商基金启动“投资工作室”计划。投资小组以一个负责人牵头,由多名投研人员组成,有自主决策权,但各投资小组仍共享同一个公募研究平台。

在推进改革时,招商基金发现,完全采取管理费分成制度并不可行,如前文所述,公募的存量规模、营销和后台等公摊费用难有清晰的划分。

工作室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公募对上负责的投资模式。招商基金市场总监江勇表示,投资需要的是专业管理和合规管理,而非权威管理。释放投资决策的自由,符合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上海的国泰基金也在进行类似尝试,但暂不涉及股权激励,仅在奖金激励方面与事业部业绩关联。国泰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投资和销售的配合将更加紧密,以前基金经理仅对业绩负责,未来管理规模也可能与其奖金挂钩。

新开立的基金公司腾挪的空间更大些。2013年初才成立的前海开源基金,核心员工的持股比例与另外三家股东均等为25%,从而吸引了包括南方基金原投资总监王宏远在内的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加盟。

前海开源基金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采取“532”制,打破了当前只考核当年业绩的规则,即考核的当年业绩比重为50%,上一年业绩比重为30%,上上年的业绩比重为20%等,有望改变基金经理业绩短期化的现象。

近年来,公募基金的盈利能力在下降,2013年的收入大面积下滑。以交银施罗德基金为例,2013年总收入38.17亿元,比上年减少18.23亿元,这在业内不是个例。

纽约梅隆基金、财通基金等新设基金公司的2013年总资产净值比前一年下降比例高达70%以上,其中前者的外资股东在5月底将其持有的49%股份,出售给了上海一家第三方财富公司,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可以想见,中欧基金模式很有可能成为部分公司谋求盈利的救命稻草,一旦改革试验成功,业内仿效者将不在少数。